中国画小品中的笔墨语言与气韵体现
2016-04-04刘新华张超
刘新华 张超
中国画小品中的笔墨语言与气韵体现
刘新华 张超
摘要:小品画是中国画范畴里的一种称法,主要是因为其尺幅较小,笔墨语言相对简练概括。追溯“小品”一词的来源,其最早是从佛经里面而来,为佛教用语。
在中国绘画中,小品中的“小”是针对大幅作品而言,中国画小品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语言和创作特色,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和表现力,极具概括性。小品画的“品”是指品位格调而言,讲究笔墨和意韵表现。
一、所谓小品画是指在中国画范畴里的一种称法,主要是因为其尺幅较小,笔墨语言相对简练概括。
在中国绘画中,小品中的“小”是针对大幅作品而言,小品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语言和创作特色,小品画不是大画的缩小版,它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和表现力。小品画的“品”是指品位和格调的体现,讲求笔墨和意韵表现。小品画的率真性主要体现在用笔和用墨方面,作者的学养和才情能通过小品画直接表现出来。在画面中的气韵是通过笔墨呈现出来的,两者互为统一,不可分割。南朝的谢赫著作《古画品录》提出的六法中,把“气韵生动”列为评画标准的第一位,足以证明气韵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小品画中,其笔墨的简约、形象的概括,没有大画的恢宏气势,更加便于个人感情的抒发,从而气韵在小品画中更加重要。
二、在小品画中,由于强调“简约”“洗练”,烦琐的工笔类难以支撑明了醒目的目的,所以以笔墨为主体的形式更加适于小品画,小品画笔墨的张力能够使画面形成巨大的反差,再加上笔墨强大的模糊性,使得它必须舍弃过多的自然形态而上升到精神层面。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体系。纵观文人画中提倡的“笔墨至上”论,有其深远的文化含义。在舍弃自然中具象的物象形态特征时,保留下来的仅仅是一个个物态的基本框架,笔墨的抽象特征,使画家能更迅速地进入高度的精神体验中。在强调与自然物象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更多地强化作者自我意识的抒发,自然界的万物,不过是拿来借用的基本属性,因此脱离现象的来源而追求精神的气质,从而达到再造的意境。“意境”说古来有之,莫可名状。但中国人却没有丝毫去怀疑它的虚空,反而将其奉为创作的灵魂。
创作一幅优秀小品画,必须有对小品笔墨、造型、色彩、构图等等的修养。这正是说明创作必须通过技术层面而达到一种哲理的高度,有一套思想体系来作为创作的根本,只有在意识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文学修养上面不断累积,才能创作更好的佳作。小品画从表现的形式上来看多种多样,笔墨的架构,以线为主进行造型严谨的勾勒或用没骨写意式的简约潇洒挥毫都可以进行,自由度很大,从而总结如下几点对小品画的认识。
1.以虚代实
“虚”和“实”相对而论,“虚”是为了简化构造中的相同要素,“减”倾向概括笔墨技法,“虚”偏重于主观性,把对造型的感受进行理性的整理再进行表现。“实”和“繁”目的性很强,要把具体的形象塑造出来,让人能辨别,两者相辅相成。
2.含蓄的夸张变形
在写实中进行夸张是小品画意趣造型常用的手段。因为小品有自身的属性,并非大作品的恢宏,创作时间短,往往一气呵成。经过画家周密思考,一挥而就,不同程度的夸张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突出其个性特征。笔墨是从实践出发的,对实体或心理感受的某种存在的表达,通过浓淡、干湿的墨象变化来体现笔墨的层次感,通过理性的观察感性地表现出来。最早的汉代人物石刻的古拙,取法高古奇趣。到宋代梁楷的玩世不恭,不拘一格的泼墨、简笔的人物形象,再到陈老莲的古奇夸张,清代任伯年的没骨变法,逸趣横生,近现代齐白石、吕凤子等等,不胜繁多,表现了夸张的人物神态和动态。傅抱石的人物形象多借助了六朝时期的人物特征,潇洒飘逸,面部的神态夸张有六朝人的审美。无论是画什么内容,都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和笔墨语言。大师笔下的物态造型,多少有一些“漫化”的痕迹,“漫”的过程是将自然形态做进一步的主观推衍,使脱离自然属性的物态达到了极高的意象造型边缘,既保留了物质形态的基本样式,而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质”。
3.写意中的“形”与“像”
对于物象的造型来说,首要是存形,其次是守像,故以形写神才是最得其本意。写意是要通过形的外在来体现画家内在精神世界。物态的形在于写“神”,物质形象作为最基本的因素,神韵是在物象的基础上升华的。丢掉物象追求神韵,舍本逐末影响到整体的气韵,故有“似与不似之间”的说法。但是过分强调“不似”而肆意变化,必然会与中国画的精神背道而驰。
中国人物画的形既不是纯粹模仿西方的写实,也不是纯粹的符号化、抽象化的语言。立足于形却不受到形体的约束,不似之似才是人物画的意象造型范畴。虚拟意境是整体的统一,画家的感情存在个体差异所以称其为个性,但个性的情感必须与他人的感触达成共识才能交流互融。
三、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可见其分量的重要。“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鲜活生命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审美标准。小品画的笔墨语言是简约的,是在感情流露中,在经意与不经意间,在虚实之间。只有在笔墨语言环境下才能体现“气韵生动”。明代董其昌言:“画岂有无笔墨者。”近代书画大家李可染先生曾说:“中国传统笔墨是构成中国书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是以笔墨进行表现的媒介,也是中国画技法表现的主要途径。各朝代的评论家和画家对笔墨予以高度重视。然“笔”主要是指通常人们所了解的勾、擦、点、染、皴等笔法,“墨”指积、烘、泼、破等技法及墨的浓、淡、干、湿、焦的变化。笔墨并不是绘画的目的,它是气韵体现的方式,从而通过笔墨尽显画面中物象的气韵。东晋顾恺之说:“若轻物宜利其笔,重以陈其迹,各以全其想。”唐代的张彦远曾说:“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晕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这说明笔墨为具体的形式,气韵是画面中所要体现的。小品画运用笔墨之时,无论用线勾勒,用墨去渲染,又或是用兼勾带染,最后都是想通过笔墨来进行呈现,用笔的力度和速度,用在墨上体现为各种效果:水墨的淋漓,浓淡干湿,缭绕婉转。可见水可以调节画面的虚实,包括山与山、山与树、树与树、烟霞雾霭之间的关系。水的处理可以把各物象之间的气脉连成一体,使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令笔墨之间妙意无穷。
王国维曾讲以“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来概括中国画意境问题,而程至先生则认为“意境就是以空间境象表现情趣”。绘画被称之为空间艺术,在描绘动态和静态中以动中求静或静中求动,在谐和规律之中活动着,气韵作为国画的一种特殊语言,小品画的构图是在大画的基础上进行提炼的,使物象在空间建构中不自觉地成了创设意境的重要元素。而气韵生动是意境的最高表现。
四、综上所述,小品画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语言,经过历朝历代的雕琢和积淀,展示了小品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从创作中看小品画,它是把生活中的精神境界与笔墨情趣结合起来,体现了气韵在小品画中的重要性,同时使美学思想的境界达到主客观的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展中大画的崛起符合人们的视觉效果,但越来越不重视笔墨的修养,也失去本应该呈现的艺术目标与个性。小品画的重笔墨修养、重气韵的体现,恰巧可以弥补这方面的欠缺。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2.胡东放.《中国画黑白体系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7月第二版
3.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选读》.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180 页
4.杨樱林.《中国书画名家话语图解——黄宾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5.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上、下册.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年6月
6.承名世.《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7.程明震.《文心后素——文人画艺术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8.李可染.《可染画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1月
9.姜澄清.《中国绘画精神体系》.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年6月
10.付敏慧.《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1月
(作者张超系天津大学工笔重彩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