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的没骨花鸟画艺术
2016-04-04于丽丽刘新华
于丽丽 刘新华
沈周的没骨花鸟画艺术
于丽丽 刘新华
没骨花鸟画经历了元代的低潮期,在明代有了重大的进展,明代成为没骨画发展的重要时期。皇家画院在南宋灭亡消失后,在明初期得以恢复,并提倡代表保守潮流的宋代画风重新崛起,这给没骨花鸟画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空间。
在以色彩造型的没骨画中加入水墨的元素,水墨画中同样体现着没骨画的特性。以色墨兼施的方法表现物象成为明代没骨画的一大特点,其没骨画的语言得到了进一步的延展。没骨画的定义也悄悄地发生了转变,没骨画在经历了由工到写、由积染罩色向写性赋彩的转变后,又转变为色墨兼施的没骨画新形态,即“色墨没骨画”1。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色墨没骨画”与“水墨没骨画”是不同的,水墨没骨画容易滑入写意画的范畴中,而没骨与写意的区别陈传席先生是这样区分的:“没骨法一般说来比较工整,不草不苟,形神俱肖。但有一部分写意画也可以称为没骨画,分界不是太严。”2明代的敷色体写意画也是运用了色墨兼施的没骨画技法来表现的,明代许多卓有成就的写意大画家都曾在他们的作品中运用了色墨没骨画的技法。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大画家沈周。
沈周,子启南,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他博学多才并精通书画诗文,在观赏沈周的画时可以发现,他的画非常讲究对笔墨变化的运用,其作品早期多为小幅的小品,中期发展为大幅创作,画法也由精细慢慢过渡为粗放的画法,直到60岁左右,其绘画风格发展为水墨写意法融合没骨写生、勾花点叶等多种技法的绘画,以其濡湿而明快的笔法与纵逸的墨法表现,把没骨画的技法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董其昌题沈周《写生册》云:“写生(花鸟画)与山水不能兼长,惟黄要叔能之……我朝则沈启南一人而已。此册写生更胜山水。”3由此可见,董其昌对沈周的花鸟画评价是很高的。董其昌所题跋的《写生册》是沈周的没骨写生画册,该册页全部运用了没骨的技法进行花鸟写生创作,所绘内容包括鸡、猫、驴、鸭和玉兰、芙蓉等花卉植物。前副页是用篆体书写的“观物之生”四个字。并有沈周68岁自题云:“我于蠢动兼生植,弄笔还能窃化机;明日小窗孤坐处,春风满面此心微。戏笔此册,随物赋形,聊自适闲居饱食之兴。若以画求我,我则在丹青之外矣。弘治甲寅(1494年)。沈周题。”全册一共十二页,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写生册》中的鸡与鸭的描绘,均是采用的没骨点染的技法,比如鸡的头、身体、尾部的描绘,均是笔墨点染而成,用笔轻松自在,笔法松虚,但又不失物体本身的形。所绘对象除了嘴部、眼部、爪部用线勾勒外,其余均是采取此法绘制而成,给人松弛有度之感,轻描淡写中透着风轻云淡的潇洒。鸭的描绘更是清润质朴,鸭脖与鸭身之间进行留白处理,即为两者之间的白羽的表现手法。画中除鸭嘴用寥寥几笔描写之外,其余均不见用笔勾勒的痕迹,画中对墨的浓淡干湿变化非常讲究,没骨点写法尽显。
《写生册》中的猫和驴,采用的是没骨写意的手法,憨态可掬的猫让人印象深刻,远观此画中间是一个大的墨色圆圈,近观原来是一只身体盘曲卧着的猫,头部、身体、尾部以及四肢均用写意的手法统一描绘在这个圆圈内,各部位轮廓清晰,巧妙的构图及写生手法给人以浓浓的趣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写生册》中的驴,是以水墨形式直接写出,用小笔勾写出动物头部及脖颈间的毛发,生动的笔墨将动物的神情描绘得栩栩如生。
其中最为出色的是在1494年绘制的其中一幅描写虾蟹的册页,虾蟹的画法均采用没骨技法绘成,笔法简练概括,用浓淡墨一笔带过,干净利落,不加修饰。其笔墨纵逸中,依然能逼真地再现虾蟹的坚硬的躯壳和灵动的肢节,这与15世纪稍早的画家运用的湿笔设色法和水墨湿笔法如出一辙。他以其高超的技艺与深厚的修养为文人没骨点染画法注入了浓墨的一笔,其画风还间接影响到了清代恽南田等人的没骨画风。
在描绘花果的作品中,《石榴图》尤为精妙,画中的石榴用水蘸取赭石、胭脂两色相融,一笔而就,在石榴表皮未干时点入赭石色,形象极其逼真,裂开的缝隙间露出石榴籽。石榴籽的画法是采用的勾写点染的技法。先用笔蘸取胭脂色一个个地勾出石榴籽的外轮廓,再用粉白色点染,巧妙真实地再现了石榴的形体,神采奕奕。在画面左侧的石榴枝干上描绘了一朵未开全的石榴花,清新秀丽,十分可爱。纵观整幅图,可谓巧妙尽显,趣味十足。在众多描绘石榴的画作中,沈周的《石榴图》既真实再现了物体本身,又带有浓浓的文人性情,可谓没骨画的佳作。
沈周这类的没骨画还有很多,其中故宫博物院藏的《卧游图》中的枇杷图,也是运用了没骨画的手法描绘而成,图中的枇杷用笔蘸取黄色颜料,调好浓淡一笔写成,运笔利落干脆,又不失严谨的形体把握。枇杷果的描绘可见沈周对笔墨的掌握之纯熟,枇杷叶则是用墨笔勾勒筋脉,墨色的浓淡将正叶与反叶自然地区分开来。墨法变化自然,舒畅温润,想象逼真,殆不见笔迹,可见色墨没骨法的明显特征。沈周的这种色墨没骨技法直到现在也被许多没骨画家拿来运用。
沈周的《松下芙蓉图》卷也是一张非常精美的没骨作品。该卷长82.3厘米,宽23.5厘米,现藏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博物馆,是沈周在63岁时画的。此幅作品中,芙蓉的叶采用的是没骨技法,蓝绿色的叶片给人清新自然之美,浓淡干湿的色彩变化使画面多了几分纯净的灵秀之美,不会觉得刻板。图中的芙蓉花蘸取淡红色的颜料点写而成,再用白粉勾出花丝。松树枝干则采用勾写法,清新秀雅,十分耐看。沈周之后,文人们更加注重了绘画中清雅平淡的意境表达,其弟子文徵明、唐寅等人皆主要师法这一类,陈淳、周之冕以及清代恽南田等人也主要得益于这一类画法。
沈周对没骨花鸟画的贡献是巨大的。历史文献中对沈周花鸟画的师承没有明确的记载,而沈周的绘画却影响到了其弟子文徵明、唐寅以及清代的恽南田。
清代没骨花鸟画大家恽南田在《南田画跋》中多次提到:“墨花至石田、六如,真洗脱尘畦,游于象外,觉造化在指腕间,非抹绿涂红者所可概论。”“待诏写生,虽极工整,犹有士气,与世俗所尚大有径庭。然视白石、白阳随意点染,得生动之趣,又隔一尘矣。”4由此可见,恽南田的没骨花鸟画是在临摹沈周没骨花鸟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南田手稿》中描述了对沈周的赞许:“写生有高逸一派,明代石田翁、北宋之徐熙也。白阳山人用笔隽快,实开后世率易径路,为周之冕诸人滥觞,不可不辨。”5由此可见恽南田对沈周高逸一派画风的推崇。恽寿平在他的没骨写生花鸟画中也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恽南田的没骨花鸟画正是在沈周没骨花鸟画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
色墨没骨画这种新的没骨画技法是在文人绘画理念下发展起来的,色与墨的共同参与开创了没骨花鸟画向没骨写意的新画风,使得传统没骨画的绘画语言更加丰富与完善。明代没骨画家对没骨画色墨兼施的手法,是对徐崇嗣传统的没骨画“以色貌色”单一语言的创新。自此,没骨画的表现语言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没骨画的定义,在语言上赋予了没骨画新的精神内涵。
注释:
1.林若熹:《没骨风——岭南画派的现代意义》,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4月,第146页
2.转引自陈传席《中华书画家》,《沈周在画史上的重要作用及其花鸟画》,2013年
3.《容台集》,转引自《佩文斋书画谱》卷八十七
4.恽寿平,张曼华:《南田画跋》,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
5.恽寿平:《南田手稿》,上海博物馆藏
参考文献:
1.林若熹:《没骨风——岭南画派的现代意义》[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2.陈传席《中华书画家》,《沈周在画史上的重要作用及其花鸟画》[J].2013年
3.恽寿平,张曼华:《南田画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