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电子语言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2016-04-04乔秀峰

关键词:媒介时代传统

乔秀峰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新媒体时代电子语言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乔秀峰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的语言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剖析电子语言的产生与特性入手,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产生的电子语言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守护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一系列措施。

新媒体;电子语言;语言文化

一、新媒体时代的电子语言

(一)新媒体时代电子语言的产生 人类在经过三次技术革命的洗礼之后终于迎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出现不过短短数十年就已经打下了半壁江山。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势头也愈演愈烈。而随之诞生的电子语言也成为了其中的翘楚。“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讯息。”[1](P20)媒介的巨大决定性作用可想而知。

在现今的新媒体时代,电子语言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18、19世纪印刷机统治下那种白纸黑字的逻辑严谨已经不复存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的语言文字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人们如今面对的是电脑屏幕上五花八门、缤纷多彩的语言世界。在感叹人们强大的适应能力的同时,也不得不说这是媒介转变所带来的结果。媒介载体本来就要决定文化的走向,当看清新媒体时代下电子语言的特质后,我们就不难推出这般结果。

(二)新媒体时代电子语言的特质 本文所论述的电子语言特指在新媒体条件下,网络论坛、聊天软件、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断发展,由此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语言,它在新媒体的传、受者之间穿梭,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在纷繁的语言文化中,电子语言的特质是十分明显的:

1.电子语言是书面语和口语的融合

根据媒介载体的不同可以将语言划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书面语语法规则具有十足的约束力,标点符号也十分规范,逻辑性很强,这也是印刷机统治时代的白纸黑字的特色,永远经得起反复斟酌和修改。由于没有口语的直观感受,因此,书面语言会对人们具有一种威慑力,有助于形成人们严谨的理性思维。而口语则非常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而且具有即时性和稍纵即逝的特点,这使得口语不像书面语那样容易贮存、普及。书面语和口语之间不经意间就有了对抗的色彩,而这种对抗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下得以缓和。电子语言就充当了这样的桥梁。电子语言不仅拥有书面表达的环境,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不论是网络聊天、论坛跟帖亦或者是手机短信都与传统表达方式不完全相同。由于电子语言都需要使用者把想要说的话“敲”到屏幕上,并且需要接受者通过眼睛来浏览,信息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人脑,因此带上了明显的书面语体的特点,但是它同样也受到口语语体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相互渗透。由于口语不拘泥于语法,所以,口语大体上比较通俗易懂,电子语言也是这样,传者往往是想到什么就会在电子屏幕上“敲”上什么文字,没有什么语境逻辑可言,受者往往也不知道传者当时当刻的表情、动作和语气,无法从肢体语言上判断其他一些事情,只能从电子屏幕上零星的几个字或者几句话来推测传者的意思和思想,因此,它在拉近人们彼此之间距离的同时,也给彼此之间增加了许多的神秘感。从总体上说,电子语言就是一种口语化的书面语,它将二者充分融合起来,为自己的需要服务。

2.电子语言文字具有形象性

虽说在新媒体时代,电子媒介的受者无法从电子屏幕上获知传者丰富的肢体语言,但是可以通过传者发送过来的一些形象生动的动态表情来得到一部分信息。传者经常利用键盘上的各种符号,来创造出许多极为生动形象并且幽默风趣的表情图形来表达自己当时的肢体语言,其中所呈现出的喜怒哀乐与现实生活几乎没有差别。这些电子语言在电子屏幕上极富有趣味性,往往令人忍俊不禁,瞬间就拉近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距离。通过这些不同于文字形式的形象传神的卡通式符号,传者将自己所要传达的一部分意义贯穿于其中,使得虚拟的电子媒介充满了现实感与即时感。

许多轻松幽默的电子语言也就应运而生了。例如:斑竹(版主,指网络管理员),它就是在网络论坛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它不仅具备了风趣幽默的特质,而且方便易懂。这种轻松幽默的风格特点,迎合了现代人放松身心的需要,使时刻紧绷的年青一代可以无忧无虑地畅所欲言。当面对一个沉闷的话题时,也能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轻松幽默的笔调来互相探讨,这无疑给新媒体的使用者带来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体验。

3.电子语言的表现依赖语境,意义模糊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它包括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情景、特定的人物等。而电子语境主要是指电子公告板、电子邮件等一些新媒体。新媒体时代的电子语言对电子媒介的语境依赖性很大,有很多电子语言在离开电子媒介这个大环境后就不再具有相关意义。如“大虾”,在电子媒介中是“大侠”的戏称,指网络高手,但是一旦脱离电子媒介这个平台,便不再具有这个意义,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大语境,电子语言势必会遭到误解。电子语言的语境向来是开放的,允许所有人自由加入,传者和受者就是在这样的多种语境中互相自如转换。

不同的媒介会产生不同的语言。电子语言正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产生并且将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成熟而发展。电子语言的特色是与新媒体的传输便利、复制快捷、呈现方式多种多样的特性分不开的,因此,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电子语言的时代已然到来。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应该擦亮双眼,时刻警惕着暗潮涌动。

二、新媒体时代电子语言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影响

“在任何时候,同表面现象相反,语言都不能离开社会事实而存在,因为它是一种符号现象。它的社会性质就是它的内在特征之一。”[2]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多语社会,因此电子语言存在着明显的语言混合现象。在这个团体中,没有绝对的权威,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就使得电子语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中华传统语言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进汉语言文化的发展

电子语言的变化千奇百怪,它简单快捷和生动形象的特点既满足了新媒体时代的需要,又给人以新鲜活泼的感觉。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使用中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语言创新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是语言生命力的表现。没有创新就没有语言的发展,否认创新,抵制创新,就等于扼杀语言的生命。”[3]随着电子语言的不断发展,新词大量涌现,借词大量增加,字母词和数字词大量使用等等,这就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言词汇。在语音方面,用谐音代替汉字,例如:用“稀饭”代指“喜欢”,用“酱紫”代指“这样子”。在语法方面,不拘泥于语法,丰富和改造了语法系统,颠覆常规。除此之外,电子语言还加速了一些旧词语的灭亡,例如像“不见不散”这样信誓旦旦的承诺就因电子媒介交流的便利性而被“等我电话”所替代,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这一系列特点使得汉语言得到充分的滋养,打破了知识壁垒,语言得以迅速传播。同时增添了人们生活的乐趣和色彩,使得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自由和繁荣。

2.促进阅读方式的变革

在新媒体时代下,电子语言不断推陈出新,标新立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现在的电子媒介阅读基本都被“超文本”以及“超链接”所取代,人们通过点击一个个的链接,就可以阅读到与文本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东西,较之以往方便许多,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求知与好奇的心理。并且,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普及,移动阅读开始盛行。人们的阅读不再拘泥于一个地点,而是通过这些新媒体,就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进行阅读,阅读效率普遍提高。

(二)消极影响

1.电子语言可能会使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出现断代的危险

中国传统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经验总结,是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饱含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语言文化不仅为过去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也必将为中华民族未来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学生是电子媒介的主要群体,由于他们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而电子语言又具有方便迅速和形象的特点,因此对于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他们在不断创造电子语言的同时,也将电子语言不断渗透到了自己的生活之中,这就使得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化离他们越来越远,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断代,使得传统语言文化前途暗淡。

2.部分电子语言粗俗化的趋势催生了文化垃圾

在新媒体时代,电子语言不断追求个性、不断创新,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污水浊流。网络的虚拟性、遮蔽性很容易使传者和受者交流放松甚至放肆,这会造成不文明的电子语言的产生。部分电子语言随意谩骂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粗话、脏话连篇,丧失起码的文明。并且信息过剩就会产生信息垃圾,会耗费更多的信息过滤的时间,是一种信息污染的表现。这些都势必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如今,电子语言的粗俗化趋势愈演愈烈,并开始向传统媒体渗透,如果不尽快加以引导,我们传统的语言文化将会被破坏殆尽。

3.电子语言不符合语法规范

由于电子语言不拘泥于语法规范,一味追求新奇便捷,使其在多方面都违背了汉语规范,一些错别字和曲解词义的词语会对汉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些不伦不类的语言,虽然新颖形象,但是无论对汉语还是其他语言的伤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青少年是极其敏感的群体,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他们普遍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受到这些电子语言的影响,这就很容易养成不使用规范字和规范表达的坏习惯,不利于传统语言文化的学习,并且会降低鉴赏能力。

4.电子语言会形成语言代沟,造成交流困难

电子语言代表了一定的新媒体时代的语言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得到广阔的施展舞台,它不断渗透到追求时尚的年轻一代的生活当中。在这个特定的新媒体语言环境中,电子语言有它存在的意义,但是当它离开这个特定的环境,将不再能成为人们之间交流的工具,如果不知其意,反而会阻碍人们之间正常的沟通。从语言的传播效果来说,这种代沟会误导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交流,对传统的语言文化造成不小的冲击。很多电子语言会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由于语言使用不规范,父母常常对于孩子所谓的“电子语言”不知所云,比如:“7456(气死我了)、TST(踢死她)、偶稀饭”等词语都会让不太经常接触新媒体的父母摸不着头脑。“上面指手画脚,下面指东往西”,两代人本来就有难以抹去的隔阂,如今再加上新奇的电子语言,两代人的代沟势必会加深,沟通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三、新媒体时代守护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措施

(一)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电子语言 国家的支持就像一座灯塔,能够指引中国传统语言文化走向光明的道路。在这方面,国家也曾做过一些尝试,例如“全国普及普通话”,这不仅是方便交流沟通的必要措施,而且也能够有效的规范汉语言文字,有效的传播中国语言文化。除此之外,在创造良好的新媒体环境方面,国家法律法规的作用是别的方法所无法替代的。这种强制力可以引导电子语言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在规范自身的同时也会促进传统语言文化与电子语言互相吸取优点,取长补短,最后达到双赢的局面。

(二)办好能够传承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网站新媒体时代,科技技术迅猛发展,电子语言也在席卷全网络。如何在这片新奇的领域开辟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化的一片天地已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而笔者认为在虚拟的网络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十分重要。要守护传统语言文化,抵住电子语言的侵袭,就首先要让传统语言自己变得强大。而办好一个能够传承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网站就是不二的选择。首先咬文嚼字是必须的。我们所要的网站不是电子语言毫无意义的堆砌,而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真正的发扬光大。这是一种精神,需要得到百分之百的遵守。毫无疑问,如果真正做到这些,将对语言文字的规范产生重大意义。

(三)普及中国传统语言文化教育 教育历来都是民生之本。搞好教育对于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播百利而无一害。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国学以及汉语言规范使用的比重,老师要注重对于学生传统语言素养的培养。高中时期不能再重理轻文,而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并且,要普及素质教育,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为进入大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课程中要增加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课程以及中国同别国特别是欧美的语言文化的对比赏析,增加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广大学子感受到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魅力,并且能够在与别国对比的过程中升华认识,以后能为守护语言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而对于此,在民间已经做了不少的尝试。例如“现代私塾”的兴起,这虽然与义务教育法有相抵触的一面,但是,它的这种探索精神还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四)媒体要多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栏目 要将传统语言文化有意无意的融入到节目之中,使得广大观众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传统文化栏目可能会因为一些单调、节奏慢等原因收视率不高。这就需要媒体编导想办法。在这方面,央视的《百家讲坛》,凤凰卫视的《文化大视野》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们都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融传统语言文化于节目中,既向观众传播了语言文化,又带动活跃了气氛,增加了吸引力,收视率自然也会提高,因此成为了各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又如近年来有关传统语言文化的电影拍摄十分盛行,《孔子》、《赵氏孤儿》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电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的风格魅力,对于传统语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因此,媒体在这方面任重而道远。

(五)要加大力度继续发展传统媒体 在新媒体的打压下,传统媒体有衰落的趋势。报纸在新媒体时代就有消亡的危险;图书销量也在逐年下降;期刊虽然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但文化容量还不高,传递渠道不畅通。这些如果不及时解决,后果会很严重。而且传统媒体是传播传统语言文化的绝佳途径,因此,要不断发掘传统媒体的新优势,取长补短。让传统语言文化在传统媒体这里发扬光大。

四、结语

总之,中国语言文化历史悠久,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它们的传承需要我们今人的不断努力。新媒体时代语言的诙谐幽默、语境模糊等特征,使其具有了双刃剑的特性,因此,它在发展的同时也会对传统语言文化造成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需要国家以及社会对电子语言进行积极的引导。法律法规的制定,教育的普及以及大力发展传统媒体等都是引导电子语言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相信,经过各方的不断努力,在不久的将来,电子语言可以和传统语言文化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1](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吕红周.语言特征[J].外语学刊,2010(09):48.

[3]张筱荣.网络语言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和应用[J].广西社会科学,2012(10):6.

[4]辛 科,王玲玲,王 磊.浅析网络语言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冲击[J].消费导刊,2009(02):08-10.

[5]许苗苗.电子语言——创新结构与跨界应用[J].文艺研究,2009(10):99-106.

[6]程 亮,颜复萍.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研究[J].中华文化,2010(04):118-121.

[7]朱 麟,李嘉珊.21世纪的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J].未来与发展,2010(05):61-64.

[8]朱清河.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智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03):143-151.

[9]黄小琴,黄 璜.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绿色传播策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1):14-15.

[10]鲁国尧.振大汉之天声——对近现代中国语言学发展大势的思考[J].语言科学,2006(01):32-35.

[11]罗英侠.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07.

[12]曹 雪.电子传播时代的媒介复古[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08.

[13]冯 薇.试析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冲击与影响[D].广州:广东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2012.

Electronic Language in New Media Ag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QIAO Xiu-fe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tool,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language itself is also a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the language of which cul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electronic language appear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culture,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lectronic language of new media age under the huge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put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further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language culture in china.

new media;electronic language;language and culture.

H0-05

A

1674-0882(2016)01-0081-04

2015-10-20

乔秀峰(1981-),男,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媒介与文化传播、新闻理论与新闻历史。

〔责任编辑 冯喜梅〕

猜你喜欢

媒介时代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老传统当传承
书,最优雅的媒介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