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金代的贡院唱和诗

2016-04-04裴兴荣冯喜梅

关键词:贡院金代进士

裴兴荣,冯喜梅

(山西大同大学辽金文化研究所,山西大同 037009;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论金代的贡院唱和诗

裴兴荣1,冯喜梅2

(山西大同大学辽金文化研究所,山西大同 037009;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金代科举考试中也实行严格的锁院制度。在锁院期间,考官们亦有诗歌唱和活动,或是描写贡院生活的艰苦愁闷之态,或是抒发锁院期间的思亲念友之情。与宋代相比,金代贡院唱和诗的活动规模较小,且情绪较为低沉,原因在于异族统治的政治高压给金代文人造成的内心隐忧。

金代科举;贡院唱和诗;锁院

一、金代贡院实行锁院制度

“锁院”,就是考官在接到朝廷的任命后,直接到贡院住宿,避免与外界接触,以保证考试的公正和严密。在科举考试中正式实行锁院制度始于宋代。“自端拱元年试士罢,进士击鼓诉不公后,次年苏易简知贡举,固请御试,是年(淳化三年,992)又知贡举,既受诏,径赴贡院,以避请求,后遂为例。”[1]《选举考三》之“淳化三年”条)(卷3)可见锁院一开始仅仅是考官个人的避嫌之举,后遂为官方规制。

那么,金代科举考试是否也实行锁院制度呢?《金史·选举志》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其他文献中也鲜有记录。但金代“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2](卷51,P1130),由此推测,金代科举实行锁院制度的可能性极大。另外,还有一些间接的材料似乎也可以支持这一判断。其一是《金史·杨伯仁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进士吕忠翰廷试已在第一,未唱名,海陵以忠翰程文示伯仁,问其优劣,伯仁对曰:‘当在优等。’海陵曰:‘此今试状元也。’伯仁自以知忠翰姓名在第一,遂宿谏省,俟唱名乃出。海陵嘉其慎密,转翰林修撰。”[2](卷125,P2723)杨伯仁因知道状元人选,为避免走漏消息,当晚遂宿于谏省,可见在金代科举考试中是需要避嫌的。其二是赵沨的《贡院闻雨》诗中的一联诗句:“病眼花生纸,羁怀棘绕墙”,由“棘绕墙”可知,金代贡院的防范措施也是非常严密的,据此,金代对考官在贡院期间的行动应当有相当严格的限制。其三是金代进士考试的监检制度极为严密,“凡监检之制,大兴府则差武卫军,余府则于附近猛安内差摘,平阳府则差顺德军。凡府会试,每四举人则差一人,复以官一人弹压。御试策进士则差弩手及随局承应人,汉进士则差亲军,人各一名,皆用不识字者,以护卫十人、亲军百人长、五十人长各一人巡护。”[2](卷51,P1147)科举考试中不仅动用大量军人监试,更有甚者,以防止夹带入场,对考生的搜检亦是“解发袒衣,索及耳鼻”[2]。(卷51,P1147)综合以上材料可知,金代科举规制非常严密,相比于宋代,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推测,金代也应实行锁院制度。

二、金代贡院唱和诗的情感内涵

贡院唱和诗,顾名思义,就是指考官在贡院里相互唱和之诗。宋代锁院时间长达五十天左右,期间不允许与家人和外界发生接触,再加上贡院里条件较为艰苦,试官生活极为单调乏味,因此,擅长诗文的试官们就忙里偷闲,吟诗唱和,以排遣苦闷。有学者云,“贡院唱和始盛于欧阳修”。[3](P177)对于此事,欧阳修亦有自述:“嘉祐二年(1057),余与端明韩子华、翰长王禹玉、侍读范景仁、龙图梅公仪同知贡举,辟梅圣俞为小试官,凡锁院五十日。六人者相与唱和,为古律歌诗一百七十余篇,集为三卷……余六人者,欢然相得,群居终日,长篇险韵,众制交作,笔吏疲于写录,僮史奔走往来,间以滑稽嘲谑,形于风剌,更相酬酢,往往烘堂绝倒,自谓一时盛事,前此未之有也。”[4](卷2,P146)自此以后,宋代著名的贡院唱和还有:元祐二年(1087)邓忠臣等人同文馆唱和、黄庭坚等人的武成宫唱和、元祐三年(1088)苏轼等人的礼部唱和。

与宋代相比,金代贡院唱和诗留存较少,内容亦略显单薄,有的描写贡院生活的艰苦愁闷之态,有的抒发锁院期间的思亲念友之情。

(一)抒写贡院生活的愁苦之态 贡院对应考的举子来说,充满了希望,虽苦亦不觉得苦;但是对于试官来说,愁苦几乎是普遍的感受。如赵秉文《试院中愁坐,叔献学博,忽送红梅、小桃数枝,坐念春物骀荡,西园开钥,不得一观,作诗破闷,兼简张文学仲山》:

数日天气殊未佳,文书如山眼生花。忽遣官梅入吾室,政尔东君解留客。蜡梅无韵空有香,红梅亦复清而庄。此花韵胜开较晚,天许风流嫁海棠。海棠春骄睡未足,环儿酒晕红潮玉。不应更有林下风,翠袖天寒倚修竹。银瓶亦有小桃枝,茜裙游女窥荆篱。青枝绿叶不须问,自有月影溪光知。冰花不肯相媚妩,来伴诗人作诗苦。横斜影落水心中,融入诗中作奇语。古来诗人例多穷,把酒对花酒已空。亦知寒食只数日,醉梦不到西园中。天上公子被花恼,一笑回波嘲栲栳。不须区区索酒钱,但可煎茶对花前。[5](第2册,P410)

赵秉文,字周臣,号闲闲老人,大定二十五年(1185)进士,历任礼部尚书、翰林直学士等要职,主盟文坛四十年,为金源一代文宗,诗文书法俱工,一生著述甚多,今仅存《滏水集》二十卷。他曾屡知贡举,此诗描写了诗人在锁院期间的艰苦生活。由于在贡院里行动受到限制,再加“数日天气殊未佳”,使试官们越发觉得烦闷,就在此时,忽有人送来红梅、小桃数枝,试官们的精神为之一振,诗情亦被激发出来,烦闷的气氛被打破了,贡院中也由此增添了些许乐趣。“文书如山眼生花”一句,非常形象地写出了试官们阅卷的辛苦。由诗题可知,此诗是赠予张仲山的。张仲山,其人不详,应为试官之一,文学为亲王府属官,从七品,多由进士任职。按常理,张仲山应有唱酬之作回应,只可惜现已无法目睹了。诗题中还提到叔献,是谓冯璧,别字天粹,号松庵,少颖悟,曾师事王磵,与孟宗献、赵沨为同学友,中承安二年进士(1197),时为同知举官。冯氏家族是金代著名的科举家族,元好问云其家族“三世皆仕至四品,职名亦相近”。[6](卷2,P89)其祖冯仲尹,天眷二年(1139)进士,曾任尚书省令史,监察御史,中议大夫,同知山东西路转运使事;父冯子翼,正隆二年(1157)进士,“性刚果,与物多忤,用是仕宦不进,以同知临海军节度使事致仕。居真定,有诗、乐府传于世”[6](卷2,P89);冯璧“文采风流,言谈洒落,使人爱之不能舍去,诗笔清逸,字画严峻,为一时所称……平生文章工于四六,尺牍为当代之冠,人得一篇皆宝藏之。”[7](卷5,P53)元好问也说他“少日在太学,赋声籍甚,其学长于春秋,诗笔清峻,似其为人;字画楚楚,有魏晋间风气,雅为闲闲公所激赏;制诰典丽,当代少见其比;尺牍又其专门之学,风流藴藉不减前世宋景文。”[6](卷6,P281-282)同时,冯氏家族也是著名的文学世家,皆有文集流传于世,冯璧有《松庵集》,其父冯子翼有《白云集》,其子冯渭有《常山集》,其祖冯仲尹与孙冯崧亦曾有文集,可惜的是大多遗逸,不可蒐集。[8](卷3《冯氏三氏遗文序》,P47)

再如赵思文的《试院中呈同官崔伯善、李顺之》:“睡起松阴鸟雀哗,忽惊霜果堕檐牙。简书迫促全疏酒,眼力眵昏只费茶。不学道人飡柏叶,却随举子踏槐花。提衡文字非吾事,崔李风流有故家。”赵思文,初名璜,字庭玉,明昌五年(1194)进士,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诗题中的崔伯善即崔禧,承安二年(1197)进士,曾任翰林待制,永州刺史,“长于史学,历代典故无不通。”[7](卷4,P39)李顺之,其人不详。诗歌写考官们在试院中忙于阅卷,无暇饮酒,试卷太多,看得头昏眼花,抱怨自己不能像道人一样自由自在,却为举子们辛苦操劳,最后两句赞赏同官崔禧和李顺之,出身世家,文采风流;揶揄自己没有家学渊源,不能胜任阅卷工作。事实上,赵思文曾“屡典贡举,所得多名士,被黜者亦无怨言”,[9](卷18,P435)可见诗中所云“提衡文字非吾事”乃是自谦之词。而且,赵思文极富才情,平日即喜为诗文,刘祁说他“公暇以诗酒为乐,好吹笛,多著乐章,为人传诵”[7](卷4,P37),元好问也说他“报政之后,庭宇清闲,日延宾客,论文把酒,与相娱乐,间作诗、乐府,传达京师,群公为之属和,文采风流,照映一时,至有”神仙官府“之目。前世江西道院,盖不足道也。”[9](卷18,P435)赵思文著有《耐辱居士集》二十卷,元好问云其“为文不事雕饰,诗律精深,而气质温厚,读者谓其宜至大用”。[9](卷18,P435)王恽亦评其诗文曰:“其气浑而厚,其格精而深,不雕饰,不表襮,遇事遣兴,因意达辞,略无幽忧憔悴、尖新艰险之语”。[10](卷42《礼部尚书赵公文集序》P2004-2005)由此可见赵思文的文采风流。

描写贡院生活最详细的要数赵沨的《贡院闻雨》,诗云:“灯暗风翻幔,蛬吟叶拥墙。人如秋已老,愁与夜俱长。滴尽阶前雨,催成镜里霜。黄花依旧好,多病不能觞。”赵沨,字文孺,号黄山,大定二十二年(1182)进士,曾有《黄山集》行于世,今已不存,他的诗文与王庭筠齐名,尤长于书,各体俱工,郝经评其书曰:“二王没后无草书,颠张醉素空模糊。只除洛阳杨风子,识得黄山赵蹇驴。”[11](卷11,P351)“二王”指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颠张醉素”指张旭和怀素。可见郝经对其书法水平有着极高的评价。赵沨曾于明昌二年知贡举,[12](P317)此诗当为此次知贡举时所作。“灯暗风翻幔,蛬吟叶拥墙”,描写贡院环境的异常艰苦;“人如秋已老,愁与夜俱长”,抒发诗人在深秋雨夜的愁闷。整首诗体物细致,用语工巧,连文坛盟主赵秉文亦称此诗“信佳作也”。[7](卷8,P86)党怀英亦有诗次其韵:“病眼花生纸,羁怀棘绕墙。挑灯檐溜急,到枕漏声长。响彻鸡埘曙,寒迎雁背霜。凄凉三径菊,无梦到壶觞。”(诗后有元好问原注云:“此诗是贡院中唱和,故有‘花生纸,棘绕墙’之句。”)[6](卷3,P142-143)据此诗可知,其时党怀英亦为试官。党怀英为大定十年(1170)进士,曾任国子祭酒、翰林学士承旨等职,此诗同样抒写了贡院生活的艰辛与烦闷。首联“病眼花生纸,羁怀棘绕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阅卷的艰苦和生活的孤寂,可谓是贡院生活的绝唱。尾联化用陶渊明之典,表达了对贡院外的自由生活的向往。赵秉文云其“诗似陶谢,奄有魏晋”,[6](卷3,P130)亦于此可见。

(二)抒发贡院中思亲念友之情 金代进士四场考试的时间基本是固定的。一般而言,乡试以三月二十日,府试以八月二十日,会试以次年正月二十日,御试亦以三月二十。[2](卷51,P1146)由此可知,金代乡试和御试皆为三月二十日左右,而此时也恰逢清明节前后。在这个季节里,长时间的锁院生活很容易引发试官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比如王庭筠《大安寺试院中寒食》:“东风日日涨黄沙,供佛床头始见花。寒食清明好时节,年年憔悴独离家。”王庭筠,字子端,号黄华老人、雪溪翁,盖州熊岳(今辽宁省盖州市)人,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为金代著名的渤海族文人,诗文书画并称卓绝,赵秉文有诗称赏他:“李白一杯人影月,郑虔三绝画诗书。”王庭筠一生著述宏富,有《黄华集》四十卷、《藂辨》十卷、《丛说》十卷、《雪溪堂贴》十卷、《品第法书名画记》五百五十卷、院本《卷帘记》等,只可惜大都佚失不传,今人金毓黼辑得《黄华集》八卷,载于《辽海丛书》。从本诗来看,考试时恰逢寒食清明,与当时规定的考试时间相符;考试的场所在大安寺,可知这并非御试,而是某地的一场乡试。“寒食清明好时节,年年憔悴独离家”,流露出些许孤独和感伤。

除了《贡院闻雨》之外,赵沨还有一首《贡院中怀山中故居》:“岁晚西溪路,谁过旧草堂。苔纹侵柱础,竹色度邻墙。白首光阴疾,青山意绪长。相思老兄弟,夜夜梦还乡。”山中故居,当指东阿黄山,亦称榖城山,赵沨未第前曾隐居于此,从师于王磵、王去非、王去执等学者,与党怀英、孟宗献、冯璧等人为同学友。[13](卷11)“相思老兄弟”,或即思念当日的同学好友孟宗献、冯璧等友人。他尝有《黄山道中》诗,“小谷城荒路屈蟠,石根寒碧涨秋湾。千章秀木黄公庙,一点飞云白塔山。好景落谁诗句里,蹇驴驮我画图中。膏肓泉石真吾事,莫厌乘闲数往还。”黄公庙者,即张良受黄石公兵书之地也。因其中的“好景落谁诗句里,蹇驴驮我画图中”之句,时人称他为“赵蹇驴”。赵沨诗才敏捷,曾多次受到章宗的夸奖,《归潜志》有云:“章宗春水放海青,时黄山在翰苑,扈从,既得鹅,索诗,黄山立进之,其诗云:‘鴐鹅得暖下陂塘,彩骑星驰入建章。黄伞轻阴随凤辇,绿衣小队出鹰坊。抟风玉爪凌霄汉,瞥目风毛堕雪霜。共喜园陵得新荐,侍臣齐捧万年觞。’章宗览之,称其工,且曰:‘此诗非宿构不能至此。’”[7](卷8,P86)还有一次,章宗皇帝中秋节在瑶光楼赏月,召赵沨对御赋诗,且以‘清’字为韵。赵沨即席赋诗曰:“秋气平分月正明,蘂珠宫阙对蓬瀛。已驱急雨消残暑,不遣微云点太清。帘外清风飘桂子,夜深凉露滴金茎。圣朝不奏霓裳曲,四海歌讴即乐声。”据说金章宗“读至落句,大加赏异,手酌金钟以赐,且字之曰:‘文孺,以此钟赐汝作酒值。’士林荣之。高祖言:吾不如子房。君父字呼臣下,不为无故事也。”[6](卷4,P191)陶玉禾对这首诗也有较高的评价:“典雅清丽,结句尤为有力,宜蒙道陵叹赏。”[14](卷1)

三、金代贡院唱和诗的特色及成因

要探讨金代贡院唱和诗的特色,我们有必要将其与宋代的贡院唱和诗作一番比较,这样才能突显其独特之处。

(一)唱和规模较小 宋代的贡院唱和往往规模较大,常常是一人发起,数人唱和。如前所述,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在锁院的50天时间里,同官共六人相互唱和,共写了古律歌诗173篇,后虽有些散佚,但现存仍有91首之多,其中欧阳修存33首、梅尧臣存36首、王珪存22首。[15]后来,欧阳修还把这些诗汇编成《礼部唱和诗集》三卷,并亲自为之作序。[16](卷41《礼部唱和诗序》,P597)再如元祐二年(1087),邓忠臣等人的同文馆唱和,由邓忠臣首倡其事,参与者有张耒、晃补之、蔡肇、余干、耿南仲、商倚、曹辅、柳子文、李公麟、孔武仲、温益等共12人,此次唱和诗歌至少有220首,[17](P343)规模又胜过欧阳修等人的唱和。

相比之下,金代贡院唱和规模要小得多。唱和规模稍大的是刘从益与李纯甫等人的一次试院唱和活动。据刘祁《归潜志》所载,他们以吕唐卿《海藏斋诗》舟字为韵,也仅往返十余首。且诸诗皆不存,仅见刘从益的一联而已。[7](卷8,P90)金代贡院唱和之作有作品留存的仅见党怀英的《次文孺韵》,该诗为次韵赵沨《贡院闻雨》的唱和之作。其余只见赵思文的《试院中呈同官崔伯善、李顺之》、赵秉文的《试院中愁坐,叔献学博,忽送红梅、小桃数枝,坐念春物骀荡,西园开钥,不得一观,作诗破闷,兼简张文学仲山》,从诗题来看,应有唱和之作,但因作品不存,无法考论。至于说王庭筠的《大安寺试院中寒食》、赵沨的《贡院中怀山中故居》等诗,皆为自抒怀抱之作。由此,我们可以说金代贡院唱和规模相对较小。

(二)情绪较为低沉 宋代贡院唱和诗也有抒写愁苦之态和相思之情的,但却表现得较为轻松幽默,甚至于有些滑稽戏谑之作。如苏辙《戏呈同官》云:“只隔墙东便是家,悁悁还似在天涯。客心不耐听松雨,归信犹堪饮菊花。剪烛看书良寂寞,披沙见玉忽喧哗。自惭空馆难留客,试问姮娥稍驻车。”[18](卷11,P208)同样是抒发思亲念家之情,却并不显得沉重,“试问姮娥稍驻车”一句尤显得俏皮幽默。再如苏轼《催试官考试较戏作》有云:“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19](卷8,P376)以立鹄来形容士子探头探脑的神态,极为生动传神,以这样戏谑的笔调写来,一定会使众人忍俊不禁。黄庭坚也有《试院中观伯时画马绝句》:“竹头抢地风不举,文书堆案睡自语。看马欲展顿风尘,亦思归家洗袍裤。”[20](卷9,P323)此诗作于元祐三年(1088)三月初,时苏轼知贡举,为了排解试官们长时间阅卷的烦闷,便在休息时间搞了一次唱和活动,请李伯时于厅间画马,众人即席赋诗,苏轼、苏辙、蔡天启、晁无咎、舒尧文、廖明略等人先后皆有诗作,黄庭坚亦写下了这首戏作绝句。[21](P2139-2140)此诗用语俚俗,幽默风趣,引起众人哄堂大笑,打破了贡院中阅卷的沉闷和严肃。此外,还有欧阳修的《思白兔杂言答公仪忆鹤之作》、《戏答圣俞》,梅尧臣的《和永叔内翰思白兔答忆鹤杂言》、《和永叔内翰戏答》等诗,皆为贡院唱和的咏物之作,诸诗多用戏谑笔调叙说,这与前文所引欧阳修的记载“余六人者,欢然相得,群居终日,长篇险韵,众制交作,笔吏疲于写录,僮史奔走往来,间以滑稽嘲谑,形于风剌,更相酬酢,往往烘堂绝倒”,[4](卷2,P146)正相吻合,展示了宋人特有的幽默谐趣。

相比之下,金代贡院唱和诗中却多为愁苦之态,比如“简书迫促全疏酒,眼力眵昏只费茶。”(赵思文《试院中呈同官崔伯善、李顺之》)、“数日天气殊未佳,文书如山眼生花”(赵秉文《试院中愁坐……作诗破闷,兼简张文学仲山》)、“灯暗风翻幔,蛬吟叶拥墙。人如秋已老,愁与夜俱长。”(赵沨《贡院闻雨》)、“病眼花生纸,羁怀棘绕墙。挑灯檐溜急,到枕漏声长。”(党怀英《次韵文孺》),等等,给人的感觉非常沉重,诗中缺少了宋人的乐观、幽默和豁达。

(三)成因简论 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给文人极为优厚的待遇。而且宋太祖曾立下誓言,不杀士大夫。所以终宋之世,文人几乎很少有处以极刑者。所以,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宋代文人骨子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即使是身处逆境,也能自我调节,泰然处之。苏轼就是这样的典型。因此,在贡院里阅卷,尽管时间较长,工作艰苦,但他们也能苦中作乐,寻求自我解脱,所以,他们的唱和诗往往表现出乐观、幽默,甚至于戏谑的情调。

而金朝建国后,出于政权建设的需要,一度对汉族文人非常倚重,汉族文人在金代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毕竟是生活在异族的统治下,文人在内心里始终没有安全感。再加上皇统年间的田珏党祸,使得数十名汉族文人死于非命,给金代文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一个例子也许能说明这一问题。“(兴定)五年三月,廷试进士,复亨监试。进士卢元谬误,滥放及第。读卷官礼部尚书赵秉文、翰林待制崔禧、应奉翰林文字程嘉善当夺三官降职,复亨当夺两官。赵秉文尝请致仕,宣宗怜其老,降两阶,以礼部尚书致仕。复亨罢为定国军节度使。”[2](卷100,P2218)所谓的谬误,实为重用韵而已,[2](卷110,P2427)因为这一疏忽,几位知举官皆受到降职处分。可见金代科举考试制度极为苛刻,稍有不慎,即会受到处罚。在这样的环境中,试官即使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不可能放松,即使偶然唱和一下,以排解愁苦烦闷之情,但却无法像欧阳修等人那样“滑稽嘲谑”、“烘堂绝倒”,彻底放松下来。

[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元)脱脱等撰.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宋)欧阳修著,林青校注.归田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5]薛瑞兆,郭明志编著.全金诗·第2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6](金)元好问.中州集[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

[7](金)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元)姚燧著,查洪德编校.牧庵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9]姚奠中主编,李正民增订.元好问全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10](元)王恽著,杨亮,钟彦飞点校.王恽全集汇校[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元)郝经著,吴广隆、马平甫点校.陵川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12]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13](金)赵秉文.滏水集[M].四部丛刊景明钞本.

[14](清)顾奎光选辑,陶玉禾评注.金诗选[M].清乾隆刻本.

[15]陆 胤.北宋科举锁院诗考论[A].张伯伟,蒋寅主编.中国诗学·第13辑[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6](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7]周兴禄.宋代科举诗词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1.

[18](宋)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校点.苏辙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9](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0](宋)黄庭坚著,(宋)任渊等注,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1](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On Poetry-chiming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stitutes in Jin Dynasty

PEI Xing-rong,FENG Xi-mei
(1.Institute of Culture in Liao and Jin Dynasty,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2.Schoool of Liberal Art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Strictly locking system was also implemented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stitutes in Jin Dynasty.At the locked exam ring,some poetry-chiming activities were often held among the examiners,either describing the hard and melancholic life in the exam ring or expressing the homesick feelings in the locked place.Compared with the Song Dynasty,these antiphon activities in Jin Dynasty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smaller scale and lower mood,the reason for which is that high political pressure caused by the alien rule on the intellects brought about inner worries among them in Jin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Jin dynasty;antiphon activities in the exam institute;the locked place.

I207.464

A

1674-0882(2016)01-0045-05

2015-10-25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代科举与文学研究”(13BZW07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裴兴荣(1973-),男,山西兴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辽金元文学与文化研究。

冯喜梅(1971-),女,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马志强〕

猜你喜欢

贡院金代进士
明代乡会试贡院研究述评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江南贡院
南京江南贡院的“三门”
四进士(上)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对金代提点刑狱的几点认识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进士or近视》
清代石城县黎正进士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