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产业下福建高校平面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16-04-04王艳君张进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24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科人才

王艳君 张进杰(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创意产业下福建高校平面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王艳君 张进杰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本文以数据调研分析为基础,剖析在创意产业下,福建省高校平面设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式,以期在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形势下对福建高校平面设计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平面设计;创意产业;高校人才培养

在中国的高等院校里,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已接近16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十几万人,这样的数量在创意产业所需人才培养总数中占绝对优势。但是近几年,创意产业和高校人才培养的供需情况是失衡的,总体呈现一种不良的循环状态。[1]这是由于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当前企业的设计人才需求不匹配:一方面,高等院校快速地、量产地培养设计人才;另一方面,高质量的设计人才却又为市场所紧缺。因而,创意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市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匹配问题。

一、创意产业下福建地区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与现状

2015年8月,本课题组针对创意产业下的福建地区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了问卷调研(以厦门市从事平面设计服务的企业为调研对象),并对调研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析因分析。调研结果显示,福建省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现状表现为:在学历上一般要求为本科学历;在人才需求类型上为专业型、技术型、创新型或是通用型;在专业要求上以包装及展示设计专业、广告及企业形象设计专业为主。且福建省的平面设计企业是以学生的在校成绩及其作品的完成质量作为招收人才的主要考核内容。而高校平面设计人才现状普遍存在的问题:1.缺乏行业背景知识;2.综合知识面窄,与社会脱节;3.实践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团队精神;4.适应能力差。

所以,在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福建省高校平面设计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状问题为警示,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其更适合市场的需求,这也是数据调查形成报告后应更多考虑的问题。[2]

二、创意产业下福建高校平面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创意产业下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可简述为:应用与创造并行,智商、情商并重,培养专业基础好、设计实践能力强、职业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3]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先明确该目标所要求的设计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这恰恰取决于创意产业的市场需求,主要由具体的企业岗位所决定;其次,在既定目标的培养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此外,合理安排课程教学,使教学课程更具效应、创新、科学;最后,建立多样化的学生评价体系,使其更具科学性。

1.明确平面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的盖尔哈特·马蒂亚斯教授就中国的设计教育问题谈到:中国的艺术与设计学府犹如盈利的、机械化的工厂,而这统一的“生产流水线”上所培养出的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因而,高校在培养平面设计人才时,应明确目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是书面上,应付诸于实践。例如摒弃以往闭门造车的教学方式,采用市场调研,依据客观数据分析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制定出与市场相符合的平面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专业型、技术型、创新型或是通用型),注重学生的主体思想、主观创意性;侧重性的学科教学,以包装及展示设计学科、广告及企业形象设计学科为主。

2.倡导平面设计人才的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这与传统的“书本式”教学是分不开的。而设计活动本应是贴近生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意服务形式,所以高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还需加强其实践教学,使其符合市场需求,从而提高设计活动服务社会的能力。德国的包豪斯早就提出了教学合一的主张,反对教学分离,提倡学生在艺术设计的实践活动中学到本领和知识。英国的伦敦艺术大学则是以市场为导向,成立企业部为校内师生和校外市场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从而加强了校内师生对校外市场的了解,进而培养出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为社会所用。

因而,平面设计人才的培养要依据市场需求,安排其参与设计的实践教学中,使其能尽早地了解市场动态,掌握一定的行业背景知识,加强其专业技能。具体做法如下:让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项目研究,以此为纽带,可将学生的课程知识学习与设计实践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研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的效益服务中;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让学生提早参与进市场活动中,不仅能将学生的设计创意更好地转化为产品,而且还大大加强了学生对于市场动态的把握、对行业的了解,而这恰恰是在学校里面闭门造车所学不到的。

3.优化平面设计人才的课程设置

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与设计课程的设置关系密切,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相对于发达国家较落后和不健全,教学内容与现代设计创意产业、实际应用脱节[4]。而调研发现高校平面设计人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前文述及的缺乏行业的相关背景知识,与社会脱节,实践活动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团队精神,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所以,在优化课程设置时,既要基于高校本身的特色与学科优势上进行思考,更应该考虑到课程设置的市场需求性、社会适应性、行业发展性。应充分运用社会的教学资源,破除壁垒,以达到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人才培养的优质化。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 学科设置

在本次调研中了解到福建地区的企业对于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主要是以包装及展示设计学科、广告及企业形象设计学科为主。所以福建高校在平面设计人才培养的学科设置上,应以包装及展示设计学科、广告及企业形象设计学科为主要学科,辅以文化产品及网页设计学科和消费心理学学科等。要合理调整学科的学时,在必修课与选修课上进行有效分配,如包装及展示设计学科、广告及企业形象设计学科等为必修学科,且要占用较大的学时比例。同时在不影响学生就业发展的前提下,可对一些学科进行合并,如可将标志设计与企业形象设计学科合并为一门学科,从而达到精简学科的目的。

(2)实践教学

高校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停留于模拟阶段,因而必要的实践教学必不可少。这是由于学校的理论教育往往是需要实践来进行补充,这样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实际动手能力、行业相关背景知识、市场动态、个人自我的适应能力等往往就不是学校所能教会的,这就需要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切身学习。所以,在其课程设置上,可假设安排为学期前8周为理论教学,中间4周为实践教学,最后2周为回顾教学这样的培养方式,以此来补充、提升、巩固对平面设计人才的培养。

此外,工作室的教学功能也有待开发。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现代化的教学环境,还能创建一个集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为一体的实验室。而工作室的这种作用,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又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3)创新课程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各种APP软件的应用,上网学习已成为家常便饭。因而,这种创新的远程传播手段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到学习的资源,大大提高其资源利用率。且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形式,网络课程的设置,其所具有的便捷、开放、灵活等特点,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传统的教学形式基础上,也可采用随机分组完成项目作业,或是小组竞赛,亦或是小组记名合作等形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完善平面设计人才的评价体系

高校传统的评价方式是由教师主导的对学生进行成绩排名,这种评价体系与其他学科并无过多的区别,不仅不能全面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还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性。这是由于我国高校在设置评价机制时,并无特定以艺术设计人才的特性去进行制定评价标准,而是在考虑众多专业后统一定制的系统化评价体系,而这种统一的、大众的评价体系并无多大的针对性。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就提到,高校应加强其教学自主权,建立校外考评机制,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而平面设计人才的学习质量必须要得到来自社会和市场的认可,所以,平面设计人才的培养既要接受高校本身对其能力的评价,还应接受来着社会的创意产业市场的评价。只有建立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符合人才培养的目的,提高人才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 徐耀东,邵晓峰.创意人才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30.

[2] 王维.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再探索[J].创新教育,2015(1):266.

[3] 王若鸿.浅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2015(1):55.

[4] 周峰,刘莎.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J].研究论丛,2010(2):85.

[5] 陈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报告[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90.

王艳君(1971-),籍贯四川,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张进杰(1990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硕士生。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FJJKCG14-074)

G642.0

A

1003-9481(2016)01-0064-02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学科人才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花月夜》
《星.云.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