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三彩绞胎装饰及其新工艺初探
2016-08-25陈淼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陈淼(郑州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洛阳三彩绞胎装饰及其新工艺初探
陈淼
(郑州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现代三彩绞胎装饰工艺的发展突破以往在器型和空间方面的限制,在平面绘画和浮雕等领域均进行了新的拓展:从仿漆器纹饰到新材料的运用,再到打破已有的色彩与形式语言,现代三彩绞胎装饰工艺创造出多样的纹饰和效果。新工艺的出现不只是打破了色彩和纹样等技术要素,也在表现形式和空间维度方面进行了跨领域的尝试。
洛阳三彩绞胎;工艺;装饰;传承
一、引言
传统三彩工艺(以下称“三彩”)起于洛阳,并且兴于洛阳等地。[1]随着现代生产工艺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当代三彩工艺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白、黄、绿、褐等以暖色为主的颜色,并拓展为多种不同形式,如三彩绞胎以及釉彩画等,既有装饰品也有生活实用器。
近几年,河南省内的工艺美术师们(洛阳的刘清炎和焦作的柴战柱等人)在对三彩和绞胎工艺相结合的探索过程中,进行现代形式的创新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那么,传统的三彩和绞胎工艺有什么特点?现代三彩绞胎新工艺与传统绞胎相比究竟又有何异同之处?笔者就以三彩绞胎为题,在对传统绞胎与现代绞釉工艺考察的基础上,关注新工艺带来的变化,以及在目前如何创新并重获市场认可。从这种“古法新用”的创新工艺中,对二者结合的现象及特点予以分析,认识到其存在的学术价值及市场潜力。
二、传统工艺及其特点
图1 唐代绞胎器 (洛阳博物馆藏)
在唐宋时期,三彩与绞胎装饰工艺并行不悖,已存实例。[2](P79)唐代三彩一般为陶器而非瓷器,因而也被称为“低温釉陶”。[3](P44)同样,现代三彩制品亦属“低温釉陶”。相比之下,绞胎则是唐宋时期出现的另一种陶器装饰工艺(纹饰装饰工艺)。“绞”与“搅”同音,也显示了绞胎工艺特有的制作方式,故也有“搅胎”之称。[4](P39)因绞胎工艺至宋代靖康之变后失传,描述这种工艺的文献古今并不多见。
古代烧制三彩和绞胎窑口分布在河南境内的焦作、巩义和洛阳等地。其中,以巩义市(原巩县)黄冶窑历史较长,始于初唐。同时,黄冶窑也是历史上生产绞胎器最为集中之地。[2](P79)据分析,该窑产的绞胎陶器需经过严谨的工艺流程:“需经过陶土的过滤,胎泥揉练、拉胚、贴敷、粘接、刮削、修整、干燥、磨光、施釉、入窑焙烧等数道工序才能完成。”[2](P79)这些复杂工序决定了绞胎器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难度及效果的不确定性。传统绞胎器的配色以暖色系为主,现有绞胎藏品未见有用三彩中的绿色等偏冷的颜色:主要限于褐、黑、赭三色与白色相搭配,显示出配色模式较固定的特点。[5](P14)有研究者认为,绞胎装饰工艺在唐代已形成三种基本的制作方法:1.一次性成型;2.粘合成型;3.拼接成型。[5](P14)
至于唐代三彩中出现绞胎纹饰,则盛于唐代晚期。两种工艺相结合并兴起的原因,或许与当时贵族们的热捧有关,也有人认为:“可能与唐代厚葬风气有密切关系。”[2](P80)部分文献提到唐代三彩绞胎的装饰工艺,认为绞胎与绞釉(又称“流沙纹”“绞花”或“流泥纹”)为两个独特品种[6](P1);甚至专门有人对二者进行了辨析,以避免引起混淆。[7](P40)笔者据绞胎与绞釉工艺的文献记述,将主要特点总结如下:
第一,绞胎于器内外(纹饰“表里如一”),而绞釉仅于器表。绞胎装饰工艺起初是为了模仿漆器的纹理,以致有:巩县窑仿漆器这样的说法。[5]二者间又有不同的特点:三彩绞胎装饰内外兼顾——三彩釉饰于胎表,而绞胎饰于胎体内外(如全绞胎工艺)。不同层面的装饰工艺,促成了器身与器表浑厚而又柔和的釉色——三彩绞胎装饰效果的特点就表现在纹理上盘旋多变而又随意自然。
第二,是传统绞胎与绞釉的装饰纹样(或肌理)抽象,追求“自然天成”的效果,并不刻意强调纹饰的重复性、对称性或有规则的几何形式。由于传统绞胎装饰模仿犀皮漆器纹饰,也促使当时的制作者在工艺上追寻自然形成的纹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绞胎装饰风格的拓展,但利用材料特性在纹理上创造了许多仿自然物的纹饰,比如绞胎瓷器装饰中常见的有木纹、虎纹、羽纹、松鳞和旋涡纹等。实际上,以一种材料模仿另一种材料(以陶泥模仿漆的效果),并不是要追求陶泥自身的材料属性。正是在“仿漆器”背景下,唐、宋绞胎装饰工艺是沿着抽象纹饰的方向发展。
绞胎陶器泥料经手工搓成胎,焙烧后的器物经窑变呈现出“自然”的纹饰。[8]传统的绞胎器的纹饰并非只采用两色,也有三色相绞而成的例子。从功用的角度来看,绞胎陶器虽有明器之说,但多以日常生活实用器为主,因为在考古发掘中常见有头枕、盘、碗和盏等。
第三,绞胎与绞釉制作工艺不同,需先进行胎体素烧,然后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釉色通过倾斜或晃动方式互相融合、流淌形成纹理。烧制过程需要考虑膨胀系数及釉与胎结合的状况等。 绞胎与绞釉工艺均讲究浑然天成之效,尽可能隐蔽人工痕迹。
三、新工艺的探索与现状
图2 (焦作) 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柴战柱制作的当代绞胎瓷茶壶
目前分析,促进绞胎工艺新发展的要因有三:一是政策驱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推动了三彩工艺创新之路。二是经济带动——旅游纪念开发与设计的市场需求,这是三彩绞胎器走向旅游纪念品的重要前提。因三彩与绞胎皆为本地传统工艺,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纪念价值。以绞胎工艺坊的形式在淘宝网上开店销售,走o2o的营销模式。三是新技术与材料的运用。现代三彩绞胎装饰工艺的新面貌体现在制作技巧、肌理和色彩等方面。造型和烧制工艺是新材料与技术运用所面临的新挑战,这需要考虑可能出现的不同变化(如收缩和耐火性)并逐步积累经验才能较好地把握。
在对三彩新装饰工艺探索过程中,一些传承人将绞胎工艺运用在三彩(装饰画)的创造中,呈现出“古法新用”的态势。这其中,洛阳本地三彩艺人和研究者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产生一定影响。媒体也有相关报道:“失传近千年的绞胎三彩技艺,经洛阳唐三彩老艺人张长江、唐三彩工艺研究者刘清炎之手重放异彩。”[9]那么,张长江与刘清炎烧制的三彩绞胎陶器特点是怎样的?以他们制作的三彩佛像(常以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像为原型)为例,是以褐、白两色相绞而成,线条自然流畅,浑然一体。他们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参照唐代三彩绞胎残片进行分析,继而通过实践寻找这种装饰工艺的表现手法。当前有代表性的三彩绞胎作品,应属张长江之子张占伟烧制的《三彩尊》(58×43cm),已成为新三彩工艺的新标志。
现代三彩绞胎工艺基本上属于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陶瓷:绞胎雕塑、绞胎画和绞胎陶艺以及生活器具(茶壶)等。在此方面,焦作市的现代绞胎技法传承人柴战柱制作的绞胎工艺茶壶系列具有代表性:突破传统绞胎工艺黑白两色的局限,采用三彩甚至是更为丰富的色彩搭配创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瓷器。(图2)笔者经过调查,认为三彩绞胎装饰工艺的探索应专注在这样几个方面:
1.古法研究:通过部分实物参考,注重泥料的绞合方式,不断在实践中摸索,以获得新的认识;对绞胎传统工艺的研究并不限于洛阳,比如焦作市当阳峪绞胎陶瓷的艺人有柴战柱。[10](P120)他作为焦作市的省级绞胎陶工艺传承人,对绞胎装饰手法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他所追求的传统纹饰建立在学习古人瓷泥揉合的手法和成型要求上,而不是被动地模仿。
2.绞釉与烧制方法:传统绞胎釉彩“三低”——纯度低、亮度低、烧制温度低(约1000℃);现代绞胎釉彩则表现为“三高”——釉料纯度高、亮度高、烧制温度高(达1400℃)。
3.纹饰的拓展:传统绞胎纹饰较为单一,仅见褐、黑、赭及白色;而现代绞胎在用色与技巧上更加丰富,不仅打破了颜色的局限,并且研究出了“非自然”形态的几何形纹样(如十字纹、之字纹及方形纹样)。
4.平面绞胎与绞釉装饰画:不再受限于传统绞胎装饰用于碗、壶或盘等生活实用器,而是以装饰为主,突出三彩绞胎的艺术效果。比如,“三彩釉画”就是绞胎新工艺走向平板形式及探索绘画效果的一种尝试。釉画一方面突破了传统绞胎或绞釉装饰工艺仅运用于圆形器物的特点,在平面的陶板上进行绘制图形,成为一种新的三彩装饰手法。柴战柱甚至将书法运用于三彩绞胎工艺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窑变效果展现不可复制的独特纹理,表现三彩绞胎明亮、光洁、的特有效果。平面三彩釉画与瓷板画较为相似,单幅制作尺寸可达90cm左右,并可拼接为大型壁画安装在公共空间。在此方面,郭爱和进行了大胆实践,趋向于“写意三彩”的表现手法。2008年先后创作了《唐韵》《丰收》,以及在2010年创作了《太阳花》《甲骨文城》等三彩釉画作品。
总体而言,三彩绞胎装饰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装饰:胎体装饰、釉装饰和彩装饰。将这三种类型的装饰手法相结合,可形成新的绞胎器装饰样式。所以,就有了从全绞到半绞,再从半绞到局部绞的装饰,这也反映出绞胎工艺在当代越来越灵活多变的发展趋向。从绞胎器体量,全绞装饰受工艺影响,适宜制作盘、碗、钵和杯等轻薄小巧的器型,半绞装饰常用于相对较大的头枕等物。
目前对三彩釉画的探索难点,主要集中在釉彩和烧制两方面(如郭爱和的“三彩艺”较注重温度),相对较少涉及绞胎工艺(尤其是制胎工艺的高效批量化生产);而从事绞胎陶器研究的创作者因为技术更新意识淡漠,出于市场利益驱使而习惯沿用传统模式进行旅游纪念品似的重复性生产,尚未对三彩与绞胎相结合的新装饰工艺进行系统地研究。
由于上述情况的影响,现代三彩绞胎装饰工艺主要为两种不同的方向:一是泥古并复古。体现为谨遵古法,力求复兴传统工艺;二是基于现代工艺及材料的创新。即主张采用新的技术和工具进行创作,使这项工艺适应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样式上不拘一格、大胆尝试。具体变化为:绞胎陶器走向绞胎瓷器,烧制工艺也从低温釉转变为高温釉。这体现在,三彩绞胎制作工艺从手工艺到机械或半机械化生产的转变,不仅需要有传统工艺实践经验的创业者,而且要懂得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辅助生产专业人员一起协作完成。
当然,对三彩绞胎装饰工艺的探索不仅要考虑是传统或现代样式等问题,还要兼顾市场与文化、桥接传统与现代性——仅凭非遗保护项目的主持难以维系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因此,新探索与新工艺面临这样的挑战:既不能拘泥于传统工艺,又需要顾及传统(样式与用色)的要素,这样才能使绞胎工艺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和生命力。
三彩绞胎工艺的研究与拓展,面临的另一个新问题是材料到制作方式的系统转变而带来的评价与标准的改变。目前,对三彩绞胎工艺的探索仍是以手工艺者群体为主,研究群体在应用现代设备进行科学管理与制作方面仍存在着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仍凭借经验在摸索,而不是借助仪器设备更为精确地掌握泥料的湿度、粘度及细腻度等。比如,传统的三彩及绞胎工艺主要是以经验为主;而现代三彩绞胎工艺,则可以通过新设备(如电窑取代煤窑)设定所需要的数据进行科学管理,来精确控制或计算三彩绞胎器的用料、色度及烧制的温度与时间等。不但能够大幅提高成品率,还改变了质量由“凭运气”烧窑决定的被动状况,质量相对稳定。
结合现状,三彩绞胎工艺向着采用综合手段的方向发展。如对三彩釉色低温高光泽的研制,对釉色的要求不断提升。[11](P18)随着材料与制作工艺的改变,三彩绞胎装饰工艺所能采用的手段也越加丰富。所以,目前三彩绞胎装饰不能仅停留在不系统的、单打独斗般的作坊生产模式,应在标准、规模和生产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并在三彩绞胎装饰的创意方面进行大胆引入、参考和借鉴,在追求本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融入新的造型元素或装饰符号。
四、结语
以上是对三彩绞胎装饰工艺的一点认识。需要看到,目前对三彩绞胎工艺现代形式的探索仍具有广阔的空间。尤其是焦作和洛阳本地的三彩绞胎工艺,面临着如何更进一步拓展现有表现形式和技巧等问题。在此方面,河北易县的绞胎研究者张保军等对传统绞胎工艺进行的探索,对河南三彩绞胎装饰工艺有一定启示和参考价值。[12](P58)笔者认为,三彩绞胎工艺的发展,需要解决如下问题:1.打破立体式三维造型概念的束缚,借鉴绘画手段创造出平面的绞釉画。不仅突破了以往绞釉画的尺度,还可成为公共装饰艺术品;2.在纹饰与制作工艺方面需要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
[1]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办公室.中国工美报告: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书[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
[2]廖永民, 张毅敏. 黄冶窑唐三彩的绞胎器[J]. 中原文物, 2003.
[3]王锋钧, 杜文. 谈长安唐三彩的演进与艺术特色[J]. 文博, 2014 (6).
[4]张金山, 许得山. 稀世珍品“绞胎陶瓷” 重现易水河畔[J]. 乡音,1996(1).
[5]杨贵金. 中国绞胎艺术瓷研究[J]. 焦作大学学报, 2004, 18(1).
[6]刘涛. 绞胎器与 “绞釉” 器[J].中原文物, 1999(10).
[7]王浩. 浅谈古代绞胎瓷与“绞釉” 瓷[J]. 中国陶瓷工业, 2007,14(2).
[8]万年青.唐绞胎三彩技艺重现洛阳.[EB/OL](2007-11-19)[2016-02-01]http://bk.lyd.com.cn/citiao. asp?id=2156
[9]博宝资讯网.失传千年唐绞胎三彩技艺重现洛阳[EB/OL](2008-3-24)[2016-02-01].http://news.artxun. com/tangsancai-1306-6528009.shtml
[10]丁旭, 陈继友, 孙友. 张保军获现代绞胎艺术十一项专利[J]. 科技资讯, 2004 (13).
[11]吴玉敏, 樊志航. 适应于绞胎工艺的低温高光泽熔块釉的研制[J]. 中国陶瓷, 2014(11).
[12]张保军. 对中国当代 “绞胎”陶艺现状的思考[J]. 美术大观, 2010 (12).
2014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洛阳三彩工艺品开发研究”阶段成果(项目号:2014BYS012)。
J527
A
1003-9481(2016)01-0078-03
陈淼(1982-),女,河南洛阳人,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