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群众体育健身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
2016-04-04冯青山
李 茂,冯青山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我国群众体育健身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
李 茂,冯青山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意识日渐增强,对群众体育健身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我国的群众体育健身服务却相对滞后,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在我们生活中逐渐凸显出来,所以群众体育健身服务的研究也成为了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主要对目前已有的关于“群众体育的健身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进行分析和对比,为建立本课题的理论框架打下基础。
群众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模式;运行机制
从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我国的群众体育就步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同时学术界对“群众体育健身服务”这一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从2000年之后,与此相关的研究有了近50多篇,其中包括大量的博硕士论文,研究的内容既包括群众体育政策法规,也包括了针对不同地区的实证性的研究;既包括了弱势群体,也包括了精英人群,研究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十几年过去了,并没有建立起适合社会各阶层需要的“群众体育健身”公共服务模式。本研究通过综述的形式对当下的理论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与现实情况进行对比,以期找到理论和实践的最佳连接点。
1 群众体育健身服务的发展动态
1.1 社区成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群众体育的组织形式“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下沿习以久的以单位、行业、系统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条条封闭格局”[1],形成了以社区为单位的群众体育活动新模式。
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2]。社区体育相较原来的群众体育组织形式,呈现出去行政化和网络化发展的特点,且社区体育涵盖了更广泛的人群,让群众体育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个体在社区体育中拥有了更多自由的选择权,参与体育活动完全是一种自觉和自愿的行为,“以人为本”在社区的群众体育健身服务中得到了最好的践行。
1.2 双轨制成为群众体育健身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过去群众体育的投入主要依靠单位和政府,政府在这一时期既是管理者,同时也是群众体育直接组织者,为基层的群众体育提供了财力和人力上的所有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群众体育需求在不断的变化,过去的单纯政府组织体育竞赛的形式已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更具有普遍性,更适合大多数人参与的群众体育活动形式成为了新的需求点,此时单纯的政府投入明显不足,市场化的引入,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为有效的办法。也有学者认为,既然市场可以很好的解决群众体育财力不足的问题,为何不将群众体育完全的交给市场。目前,查阅文献发现,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完全的市场化的群众体育是不存在的。因为“谁需要群众体育的存在?”这个需要的主体既包括国家也包括个人,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对国民的身体具有强制性的干预。在人类早期的奴隶社会中,身体是获得生存的唯一资本,因此,战争是国家需要公民健康体魄的最直接的理由,斯巴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全体公民从出生就被纳入了国家战争需要的训练之中,可以说在斯巴达全民皆兵,而体育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种为战争而存在的重要的生存手段。工业化社会中,对于国家而言,同样需要大量的健康的身体作为国家强盛的保障,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是现代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体育能够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普及化的动因所在,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方法建立来给予民众社会福利上的保障,来实现公民健康体魄的可持续发展。群众体育的另一个需求的主体是个体,个体对体育的需求,显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一方面表现为身体条件的差异,个体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具有不同的选择。另一方面的差异来自于社会,主要表现在受教育程度、收入和社会阶层等方面。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只是着眼于最为基础的方面,所以很难全面的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因此,以市场化作为群众体育的供给形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双轨制的发展,既满足了国家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个体的需要,也符合群众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1.3 群众体育的公共管理理念从行政化转向服务化
1.3.1 群众体育政策法规的保障
1995年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之后,我国的群众体育在政策上的引导从完全由政府买单逐渐向双轨制方向发展。政策的制定一方面保障了政府对群众体育的公共投入,并形成了一定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保障市场化的正常运作,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群众体育中去。肖谋文[3]认为,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政策的转向是:体育政策由政治主导转向经济主导,民主决策成为必然,政策执行手段多样化,“人本思想”成为政策的指导纲领。我国的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一直以来是由政府机关来发布的,但是随着“服务”理念的渗透,政策制定已经从单纯的行政命令,在逐渐向民主决策转变,这是公民对自身权利觉醒的表现,在体育政策的制定中主要表现在“谁需要群众体育?”“谁为群众体育买单?”这两个问题上。随着我国民主化的深入,人们参政议政的思想的增强,人民的国家责任感增强的同时,权利意识也大大增强。普通民众认识到,国家是由公民构成的一个组织,政府对于公民而言只是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而政府为公民提供的一切福利,本质上都是有公民自己所创造的,国家真正的主人是每个公民,公民在负有责任的同时也享有国家的权利,他们自然理所应当的享有体育的权利。由此可见,问题的答案也就显而易见。
群众体育的政策的研究显示:“增强人民体质视为主要目标和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相连”这一政治导向的公共政策随着民主进程的深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观念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发展,公共管理政策向公共服务政策的转变,使管理者的角色也从高高在上的权威变成了服务者,而民主政治的推进这一导向,也使公民在公共政策中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从被动的参与变成了主动参与。
1.3.2 政策法规的执行
国家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活动,但制定国家政策与法规的目的是通过其执行达到实现实际的效益,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执行则是一种感性的实践活动。通俗的说,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解决的是“做不做”、“做什么”、“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执行阶段解决的则是“怎么去做”、“做的效果如何”的问题,社会政策与法规的预期目的或目标,只有在执行过程中才能实现。
随着公共政策中“服务”理念的渗透,管理者角色的定位发生了改变。长期以来,公共行政官员尤其是在执行阶段,扮演的通常是政策的发布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而他们是实质性的绝对的权威,在工作中常常是官僚式的,这一特征在早期行政管理中是非常明显的和明确的。肖谋文通过对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梳理之后认为:我国群众体育政策在制定模式上由“自上而下”逐步转向“上下互动”;在执行过程中由“刚性”转向“刚柔并济”;政策反馈由“单一”转向“多元”;政策指导思想由“国家本位”向“以人为本”过渡。原来的管理者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管理者在向服务者转变,公民对体育活动的参与也从被动转向了主动。在我国体育政策中,一直以来,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者都被认为是公共服务对象,但我国的历史现实决定在相当长时期,体育政策和资源对竞技体育倾斜,但随着经济政治实力的增强,这一情况在逐渐发生着改变,从不均衡发展逐步走向均衡的发展。
国家政策的最重要阶段在于执行,而执行的有效性,则是公共政策的核心,政策的落实才是我们所真正追求的目的。李捷[4]发现:群众体育政策执行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现实形态的一种动态过程。由于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处于改革进程中,政策执行也处于摸索和不断完善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对以往政策执行路径和执行方式的依赖,导致政策执行机制不完善。目前在我国政策中,缺少考核和效度的评估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以种树为例,我们的政策只在乎种了多少棵树,但是却不管树的成活率。政策的完美,不是体现在制定的如何完美,其根本则在于有效的执行。而监督机制的缺乏也使公共政策闲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微观上对群众体育的研究是尤为重要的。
2 群众体育健身服务理论的构建
2.1 模式、体系和运动机制三个概念之间的区别
目前,针对群众体育健身服务的研究中,比较常见的几个词是模式、体系和运动机制,三个名词存在着概念上的混淆,无法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很容易造成实际工作中的混乱,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此对几个概念先进行比较和说明。
从概念上来比较,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体系是个较为松散的结构,一个完整的大系统,里面有可能包括一些小的系统,构成一个个具有某种功能的结构。模式是指从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模式通俗而言,就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模式的建立也就是一个解决某一问题路径的行程。运动机制相对前两者而言是较为复杂的,是要对整个体系的构成和模式如何工作给予原理上的说明。如果用人体来进行比喻的话,人体是由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构成的,这几个小的体系构成了人这个完整的大体系,而在每个体系具体的工作过程我们可以称为模式。运动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因此,在一个完善的系统的构建中,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
2.2 群众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
王凯珍九十年代初提出的社区体育的构成要素包括:社区体育组织;体育活动组织;社会体育的指导者和参与者;体育场地设施、社区成员的共有余暇时间和必要的活动经费。罗旭认为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应该包括:体育健身服务的基本环境与条件、体育健身服务的供给主体和体育健身服务的需求主体三个基本要素。张艳秀在对杭州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调查发现,“服务职能”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最根本、最直接的功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由全民健身组织管理系统、全民健身设施系统、全民健身活动指导系统、全民健身宣传系统、全民健身体质检测评价系统5个子系统构成。王蕾认为,应包含组织管理体系、健身设施体系、科学指导体系、信息管理体系、产业开发体系和效果评价体系。
通过以上针对群众健身服务体系研究发现,尽管体系的构建强调了“服务”,但是在理论框架中并没有真正的贯彻服务,体系的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政府的有效管理,并不是着眼于公民所需要的体育服务,政府在其中依然扮演着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角色,群众体育健身服务等同于完全由政府提供的一类公共产品,而单一政府模式,完全由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是否能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要,这个问题还是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因此,在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群众体育健身服务在体系的构建中还未完全脱离管理的模式,只是单纯在管理领域上扩展。
2.3 群众体育健身服务模式
罗旭认为,目前群众体育健身服务存在公共服务模式和市场服务模式两种互为补充的基本形式。显然,市场服务模式带来了竞争和私营部门管理的普遍化,在市场的压力下,私营部门的管理和时间显然要优于公共部门的管理;而公共服务模式在占有大量政府资源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并在公众的监督下积极的参与到自我的角色中去,更好的为公众服务。如果说市场服务的模式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率和满足顾客的需求,公共服务的模式则更强调的是保证公民权利,通过民主对话的方式来达到更好的服务的目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两者的结合,可以既保障公民的利益,同时又为公民提供了高效率的服务。因此,这两种模式的完美结合是当下在群众体育中,实现最佳服务的模式。
2.4 群众体育健身服务运行机制
对于基层的群众体育健身服务而言,政府的作用从原来亲力亲为的角色中退出,不再是直接的参与管理,其主要的工作则是以监督为主要职责。但是群众体育健身服务的运行机制是一个包括多个因素共同参与而实现的过程。
朱越彤等[5]认为,群众体育组织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群众组织的人员配置、资源配置、筹资机制、信息联络机制等方面。倪同云等[6]认为:我国群众体育的管理中,在理顺和完善筹资机制、完善政府调控机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社会化机制、建立评估机制等方面有待于改进。在群众体育运行机制的研究中,尽管大家都认识到,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但是研究所停留的层次,如果以“人体”的运动机制为例来看,目前的研究只限于认识到人体运行机制是由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几个部分所构成,而对每个系统之间是如何配合工作却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认识。如果说运行机制是最贴近我们工作实际的话,显然在对机制内部运作过程的认识不清,也就必然无法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去,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也缺乏一个整体的联系和使之有机结合的精神理念。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在原有运行机制的基础之上,深入对内部的关系和工作的运行过程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以“服务”理念为核心,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群众体育健身服务的运行机制。
3 研究热点
3.1 老龄化问题
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从2009~2050年将由7.43亿激增为20亿,占全球人口总量的22%。亚洲老年人数量将在2050年达到12亿,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60%;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也将从目前的1.67亿增长到4亿以上,占中国人口总量的30%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以上[7]。
老龄化是当前中国的一个突出问题,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高,就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越高,也就越需要群众体育健身服务,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老年人的研究[8-12],老龄化是社会的问题,当然在群众体育健身服务领域中作为关注的热点是不足为奇的。因此,对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的关注是“服务”的关键所在,这一着眼点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对健康的追求,在体育健身的过程中,精神上的满足是群众体育健身服务关键所在,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并没有表现出突出的特点和特色。
3.2 地区差异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均衡发展,群众体育也呈现出了不均衡的发展趋势,一些学者[13-15]认为群众体育和经济发展存在直接的联系,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与城市和乡村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势必也会造成群众体育健身服务的种种差异,但是将一切都归因于经济上的原因是否会产生先入为主的结果,而忽视了群众体育在不同的地区所具有的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这些地区一些原生态的群众体育方式的考察,而简单的将群众体育健身服务单一化、标准化,这些都还有待于从多个视角对这一问题展开实地的调查和研究才能获得详实的第一手的资料。
4 小结
通过对群众体育健身服务的文献研究发现,宏观上的研究动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趋势:社区成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双轨制成为群众体育健身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群众体育的公共管理理念从行政化转向服务化。在微观的层面上的模式、体系和运动机制构建中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缺乏核心理念,无法将其进行有效的整合,也就导致在实践中有效地可行的研究得到真正的应用。尽管目前许多学者将视角转向了老龄化和地区差异等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在其研究中并没有抓住这一领域的突出特点,只是简单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地点的转换而已。因此,以新公共服务理念为理论核心,着重突出“服务”,将我们的研究和老百姓的需要真正的实现联通,弥补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一些不足,并最终深入到基层实践中去。
[1]任海,王凯珍,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探讨之一[J].体育与科学,1998,19(2):12-16,20.
[2]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兼论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J].体育科学,1994(5):17-24.
[3]肖谋文.从功能演绎到制度变迁: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政策的演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2):16-18,38.
[4]李捷.北京市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朱越彤,徐承刚,王春香.我国大城市基层群众体育组织运行机制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27-29.
[6]倪同云,林显鹏,陈琳,等.我国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6.
[7]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3):121-138.
[8]王占坤.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3,35(2):28-32.
[9]吴健,刘军.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现状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3):72-74.
[10]王文兵.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现状和完善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11]王健.苏州市古城区老年人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D].苏州:苏州大学,2011.
[12]赵彬.北京市海滨区罗庄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13]宋允清,陈大龙,张爱平,等.对珠江三角洲全民健身新趋势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6):90-92.
[14]郁俊,蔡国军,王小娟.建构新农村多元化体育服务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5-10.
[15]郑旗,常乃军,李俊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1):16-19.
Research on Mass Sports Service Mod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LI Mao,FENG Qing-sh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Datong Shanxi,037009)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 demand of the mass sports fitness services is also increasing.The mass sports fitness services are relatively poor in China.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mand and supply comes out in our lives gradually.The research on the mass sports servic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current research.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opic of"the mass sports fitness model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The purpose to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 of this subject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mass sports fitness services;system;mode;operating mechanism
G812.4
A
1674-0874(2016)05-0064-04
2016-04-08
李茂(1963-),男,山西右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责任编辑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