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转型发展应兼顾林地增值收益
——基于吉林省白河林业局转型的成功经验
2016-04-04朱艳丽
朱 艳 丽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
林业转型发展应兼顾林地增值收益
——基于吉林省白河林业局转型的成功经验
朱艳丽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林权制度经历了数次变革,但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收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仍普遍存在。林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转型发展应兼顾林地资源有序流转,以及林农林地的增值收益,林业转型发展兼顾林地增值收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吉林省白河林业局通过转变经营思路与模式,实现传统林业的绿色、现代化转型发展,并在林业转型过程中兼顾了林地增值收益,其转型成功的经验对全省乃至全国林业系统充分发挥林地资源的优势,实现林地资源增值和林业系统的转型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林业转型;兼顾;林地;增值收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林权制度经历了数次变革,但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收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林业供给体系质量不优、效率低下,制约了现代林业建设,也影响了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应严格控制林地非法转用和逆转、严格林地用途管制,严守林地生态红线,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进行时,林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转型发展应兼顾林地资源有序流转,以及林农林地的增值收益。
一、林业转型发展兼顾林地增值收益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林业转型和依托林地资源发展接续产业的问题,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时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生态遭到破坏,对国家全局会产生影响。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摸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传统林业的转型方向主要集中在与农产品有关的产业上,但要打开思路,不要单打一,注重多元化”[1]。林区的转型发展必须兼顾林地增值收益,依托林地资源,充分发挥林地资源的优势,形成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共中央把林业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林业为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应对金融危机、解决“三农”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肩负着增加生态资源资产、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增进基本民生福祉的重要任务,具有根本基础地位[2]15。林地资源的特殊性在于除了经济价值之外,还拥有巨大的生态价值,相应的林农的经营行为也可分为生产经济价值的经济行为,以及生产生态价值的环境行为[3]39。但是肩负如此重大战略意义的林业系统现阶段却面临着重大转型期的考验,2011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木材限额采伐的相关规定,林业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15年4月1日起国家在东北及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业生产的主要功能转向生态保护,传统的经营方式宣告结束,林业系统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而转型的根本在于如何充分发挥林地资源的优势,探索林地实现持续增值收益的有效路径,建立起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所以林业系统转型发展的根本路径必须兼顾林地增值收益。
在林业转型发展中只有兼顾林地增值收益,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林地资源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它具有多维功能与复合价值,如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所以其提供的产品包括种苗绿化、果实加工、生态旅游等多种形态[4]108,其产业转型方向也适合多元化的模式,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富民产业,着力提升林业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林业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发展林业富民产业重点在于进一步壮大特色经济林和木本粮油产业,同时进一步扩大林下经济产业,以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为重点,实现林业以短养长和农民快速致富;进一步培育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培育特色花卉和绿化苗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花卉苗木市场需求。提升林业传统产业重点在于要快速培育木材及其他原料林产业,建设优质高效木材生产基地,切实增强木材等原材料市场供应能力,要大力发展林产工业,抓住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这个重点,进一步提升林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在于加快开辟森林旅游产业步伐,采取以保护、开发和利用森林景观资源为重点,进一步壮大绿色低碳林业产业规模;加快开发林业生物产业步伐,以突出挖掘林地资源和物种资源潜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生物能源和生物基因材料等产业。
这些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涵盖了林业一二三产业,是林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是林农增收的希望和出路所在,也是实现林地增值收益的发展路径所在。要通过培育林业主导产业,在全国建立起林业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能够在林农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性、支柱性作用的产业,真正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做出突出贡献。
二、林业转型发展兼顾林地增值收益的可借鉴模式探讨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林业企业冗员过多,负担沉重,基础设施薄弱、后续产业不足等弊端开始逐渐显现,由此引发企业资源危困和资金危机的“两危”形势加剧,昔日以木为生的林业系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林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地作为农地资源中的一种,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通过深入挖潜产生更多的增值收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应对挑战,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实现成功转型?是目前整个林业系统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吉林省背靠长白山山脉,林区地域广阔,自然地貌丰富,林业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吉林省白河林业局(以下简称为“白河局”)位于长白山腹地,是长白山森工集团所属的大型国有企业,总经营面积190470公顷,辖区总人口27000人,职工总数8295人。2011年初,白河局明确了依托林地资源,以全民创业与项目建设为主线,以转变思想观念、弘扬企业精神、制定强有力工作落实机制为手段,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战略思想,初步完成了林业转型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形成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良性循环的利益分配链条*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应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为目标,不断深化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此同时应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以此推动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保障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土地权益,让国家、集体和个人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白河林业局通过转变经营思路与模式,实现了传统林业的绿色、现代化转型发展,并在林地转用过程中兼顾了林地增值收益。白河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意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其做法对全省乃至全国林业系统转型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全民创业——“富民”,开启兼顾林农林地增值收益新局面
白河局全体职工群众依托林区特有资源、长白山特有资源、白河特有资源,创造性地发展“一场一主品、一场一策”的产业模式,构建了“以旅游为龙头、以基地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引领”的具有白河特色的全民创业体系,建立局机关集体创业、各林场合作创业和职工群众自发创业的格局,在全局范围内形成了职工群众全面参与、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业的全民创业氛围,以全民创业开启了富民之路。
第一,依托长白山旅游资源推动全民创业。例如,黄松蒲林场以股份制形式建设的大戏台河景区、墨龙湾漂流、家庭旅馆等以旅游项目为主。兴隆林场正在筹建的引资12亿元的原生态综合开发项目;红石林场打造的红石峰景区,等等。春雷林场依托林区特有资源,以苗木生产作为全民创业工程,做到了无“游”也创业,无“游”也致富。2014年,全场在岗职工54人,年销售造林苗木597株,绿化大苗3万株,越橘苗木12万株。实现人均收入5万元以上,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14户特困、困难户实现了脱贫。
第二,依托林业、林地资源寻找全民创业项目。白河局职工以食用菌种植创业为开端,食用菌产量由2010年的60万袋猛增到4000万袋,产值达1.02亿元,大多数林场仅食用菌一项收入将实现利润1000万元。食用菌种植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经济转型富民工程的龙头产业。以食用菌产业为起点,全民创业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服务业不断延伸。
第三,林业转型发展,兼顾林农林地增值收益。白河林业局领导班子把兼顾林农林地增值收益作为林业转型发展的根本,让广大职工、林农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15年27日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在天津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多做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多办顺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经过几年的戮力拼搏,白河林业总产值由6.3亿增长到7.9亿元,增幅26.2%;非林非木产值由1.9亿元增长到2.8亿元,增幅47.3%;企业总资产由5.1亿元增长到7.6亿元,增幅49.8%。白河林业局把努力提高职工、林农收入作为最大的惠民工程,在全力支持职工创业的同时,建立稳定的工资增长机制。目前,人均工资性收入由5000元增长到10000元,是“十二五”之前的2倍;人均创业性收入由2500元增长到30000元,是“十二五”之前的12倍。同时将经济补偿作为解决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问题的手段,计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让更多职工、林农获得了实惠,也为林区发展攒足了人气。
(二)项目建设——“强局”,以林地资源使用权入股实现可持续的增值收益新目标
2015年末,白河局坚持用项目促转型、用项目保民生、用项目求跨越,牢牢把握二道白河镇改市、长白山国内外旅游知名度提升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秉承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围绕旅游资源打造23个重点项目,并依此谋划建设了“十大景区”。大戏台河景区注册资金3500万元,白河局占股28.5%。整个景区内突出原始森林景观,2013年开发建设了夜游大戏台项目、冰雪大世界项目、大型演艺广场项目等,填补长白山旅游的空白,是休闲、体验参与型项目,使目前的长白山一日游、二日游向三至五日游延伸,实现“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发展。通过将大戏台河景区与长白山开发建设集团旅游实行捆绑式、一票制经营,从2014年开始,每年景区将至少实现利润1000万元,林业局实现分红285万元。长白山森林温泉养生中心项目总投资12亿元,占地13公顷,林业局以林地资源使用权和环境资源占股15%,以13公顷的林地使用和环境资源利用便撬动了12亿元的社会资本,实现1.8个亿的可衍生的经营性资产收益和依股权的经营效益。按照希尔顿逸林酒店管理模式投资的餐饮及相关旅游设施正在紧张施工,准备明年7月投入使用,这标志着白河旅游产业开始由低端向高端转型。长白山萨满文化园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林业局以林地资源使用权、环境资源占股30%*数据来源:2014年9月24日,白河林业分公司《关于当前重点工作的汇报》。。园区建有森林观光景区、萨满文化生态博物馆、贡品文化区和图腾文化区、百怪文化区和文化馆。
为了实现项目建设——“强局”的目标,白河局在项目建设中,一是,围绕旅游上项目。森林生态旅游是白河局最大的特色、最宝贵的财富、最突出的优势和最重要的品牌。白河局紧紧围绕旅游这个得天独厚的龙头优势,将生态绿化苗木产业、现代中药健康产业、生态地产开发产业全部纳入旅游这个“集装箱”之中。二是,依托林地、环境资源上项目。白河局在项目建设中的最大亮点是以林地使用和环境资源利用与投资商合作,占合作企业10%~50%股份。以林地使用和环境资源作为股份投入,不仅解决了缺乏资金投入的现实问题,也通过合作开发解决长白山旅游产品不足问题、还通过林地使用和资源利用入股形式活化了资产,为白河林业分公司创造了取之不竭的再生收入。三是,利用文化资源上项目。在旅游项目发展中,白河局更多地植入了文化元素,大力挖掘长白山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让文化成为了旅游的灵魂。
通过依托旅游资源、利用林地、环境入股和植入文化元素,采取“集体运作体制、单体操作机制,市场运作模式”进行招商引资,到2014年,白河局共引进投资25.7亿元,实施了20个产业项目,为企业新增可衍生财富的经营性资产5亿元,相当于再建一个白河局,实现了“十二五”强局的发展目标。
(三)园区建设——“兴企”,形成进一步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用工业化、多元化的思维,按照产业布局由“散”向“聚”、产业链条由“短”向“长”、产业类型由“旧”向“新”转变原则,重点建设“四大园区”和十大企业:矿泉水园区、物流园区、包装物园区和旅游园区等四大园区;矿泉水厂、包装箱厂、物流公司、长白山原生态森林产品公司、大戏台河有限公司、龙昇林产品购物中心、同芬石材公司、龙晟房地产开发公司、绿化苗木公司、中草药公司等十大企业。四大产业园区和十大企业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可增加产值20亿元,为企业增收10亿元,拉动就业岗位3000个,成为具有创新特征的发展支撑体系,使白河的资源开发、旅游、地产等项目实现产业发展多点开花,更好地发挥产业对白河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产业园区建设与企业发展,白河局木材收入贡献率由“十二五”开局之初的78.8%降低到目前的67.2%。初步形成了具有白河特色的绿色生态发展的产业体系,为彻底摆脱对木材收入的依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促进产业园区实现集聚要素和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白河林业局在产业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方面突出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资源办企业。同芬石材公司利用本地特有的火山玄武岩资源,就地取材、就地销售,一方面解决了65名职工的转型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长白山开发建设中所需石材等问题。此外,安图天正光明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分三期总投资38000万元,白河局占股20%。电站总装机容量223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624万千瓦小时。其中一期投资为8250万元,电站装机容量5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2232万千瓦小时。一期工程已经建成达产达效,林业局年平均分红40万元。三期全部建成后,林业局可实现年分红500万元*数据来源:2015年3月10日,白河林业局局长江礼家在白河林业局九届十五次职工代表大会暨2015年全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抓落实达目标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迈进》。。二是全员合资办企业。为了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通过林业局出资入股、林场出资入股和职工群众出资入股以及困难职工“和谐致富股”等形式发展企业,既解决了企业初创阶段资金短缺难题,也彰显了和谐致富的基本理念。三是互惠互利发展企业。白河局与安图县地方政府和长白山管委会签订了互惠互利、强强联合、发展共赢协议。凡是在白河辖区内建设的招商引资企业,其税金留成的50%奖励给白河,开启为转型发展提供新的经济支撑的“十大税源”。创造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地方经济共同繁荣、相得益彰,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发展模式。四是以产业园区建设承载企业。通过“四大园区”建设,以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吸引资金,打造投资平台,吸引各种类型企业进驻,使之成为白河加快对外开放的承接平台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通道。
三、林业转型兼顾林地增值收益的成功经验借鉴
白河局在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强局富民的目标,总结其经验将对全省乃至全国林业系统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实现林业系统的可持续增值收益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林业转型必须兼顾林农林地增值收益
新一轮林权改革之后,林农家庭享有的林权更加完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保持林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林农获得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并享有承包期内林业资源的剩余索取权。二是新一轮林改构建了森林产权的排他性。“在缺乏土地排他性所有权的情形下,农民也就不能通过在土地上更加密集地使用资本以增加其收益”[5]41,白河局在转型发展中兼顾到了林农林地的可持续增值收益,例如,在对现有红松总株数453.1万株,总面积115907公顷,实行森林培育与红松果采集权相嫁接中,将全局所有红松果的采集权承包给职工、林农,同时根据承包的有结实能力的红松棵树按照1:70的比例对应完成相应的红松苗造林任务。采取“谁造林、谁承包、谁管护、谁收益”的经营方式,签订承包合同,由承包人负责管理,林业局统一制定标准,当年苗木费、栽植费及三年的抚育费由个人承担,林权林地国有性质不变,承包人根据林业局制定的抚育措施进行经营,将保留采种树实行挂牌管理。红松结实后,收益按3:7比例分配,即林业局3,承包人7。红松经营20年后可进入结实初期。预计职工林农每人每年可收入3.9万元,林业局可收入7022.9万元;30年后进入结实中期,职工林农每人每年可收入15.63万元,林业局收入2.81亿元;40年后进入结实盛期,40~50年以上职工林农每人每年可收入22.1万元,林业局可收入3.97亿元。
(二)以林地使用权入股,实现可持续性的增值收益
变资源为资产,利用林地使用权和环境资源入股是白河林业局转型发展成功的关键。通过以林地使用权、环境资源入股模式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创新,为企业获得了可持续的经营性收入,通过依托资源优势实现全民创业引领转型创新,为强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白河局项目建设中多数是以林地使用和环境资源利用与投资商合作,占合作企业10%~50%股份。如长白山森林温泉养生中心项目总投资12亿元,占地13公顷,林业局以林地使用和环境资源占股15%。林业局仅以13公顷的林地使用和环境资源利用便撬动了12亿元的社会资本,实现1.8亿的可衍生的经营性资产收益和依股权的经营效益。白河林业局五年规划的23个产业发展类项目,2013年至2017年总投资中企业自筹为35053万元,可实现利润和分红32745万元。
(三)在林业转型过程中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分配
林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分配,形成良性的利益分配链条*利益链就是对一个链条型的人群产生的上下游利益关系,良性链条中各方的利益将进行合理分配。,是林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白河林业局全体职工通过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旅游经济等实现产业创新,摆脱了以往以林木为主的发展模式;通过全民持股与吸引外资入股实现了合作经营模式的创新,使林场全体职工享受可持续性的股权分红收益,开拓了全民致富的新思路。2011年,白河林业系统年人均收入只有751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014元,创业性收入只有2500元。到2014年,白河局全民创业家庭户数达到2645户,占职工总户数的98%,工资性收入人均达到1万元,创业型收入人均达到3万元,全局9个林场已有7个提前完成“十二五”人均收入超4万元的目标;林业局已规划建设项目20个,已有收益的项目达14个,实现收入9017.8万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92.3%;实现利润5633.8万元,完成年度目标的410.3%。由劳动型创业致富向资产型增加创业收入转变,是林业局追求全民创业新发展的目标。同时,白河局积极为无时间、无经验、无能力的职工林农搭建股份制创业平台。白领宾馆等4个宾馆、大戏台河等十大景区、同芬石材有限公司等十大企业,都是以职工林农自然人入股为主的股份制形式建成的。截止目前,职工林农参股创业人数达到1800多人,占全局在岗职工的50%以上,年红利率达到股本的20%左右。初步统计,全局还有至少5000万元的职工个人产权的商业用房、运输设备、生产设备等采取租赁的形式创造着个人的财产性收入。
(四)实现成功转型必须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林业系统职工由于多年来依靠木材生产为生,依赖意识较强、安于现状,要真正实现转型发展,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观念的转变、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强大的企业发展精神做支撑,有坚定的转型发展信念做保障。只有具有坚定的企业发展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推进企业实现快速转型。而强大的企业精神的树立则要依靠企业文化建设来实现。白河林业局将“团结”作为态度,将“务实”作为作风,将“勤廉”作为要求,将“创新”作为能力,用这种企业精神来打造白河人的形象,用这种企业精神来约束和规范白河人的思想行为,并将这种精神作为评选“优秀白河人”的标准。使“团结务实、勤廉创新”成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和主导灵魂,成为广大职工共同信守的理想目标、价值追求、意志品质和行动准则。白河林业局实施了三个统一,一是领导班子统一转型发展的思想。白河林业分公司领导班子制定了“主要依靠林木向主要依靠特有资源转变、主要依靠企业向主要依靠自己转变、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向主要依靠创业性收入转变”,以三个转变实现全民创业—富民、项目建设—强局的目标。二是党员干部统一带头致富的思想。局班子成员亲自授课,对分管单位和部门的党员干部进行战略体系思想的培训。以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全局干部大会、全局战略体系学习体会交流会等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按批次地开展“学习贯彻白河战略体系大讨论”活动。三是全局职工队伍统一全民创业的思想。主要采取的是思想引领、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大户示范、典型推广、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梯进式工作方法,采用督导落实、政策扶持等多措并举,从而使全局职工及家属观念实现了大转变,在此基础上,公司又适时推动了“领导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职工群众共同致富”的“两带”热潮,帮助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的普通群众共同参与到全民创业中来。党员领导干部思想转变带动了职工群众创业意识普遍提升,职工群众将种植黑木耳作为创业起点,将一切能够利用的要素调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成为职工群众创业致富基本理念,创业项目向林下经济、旅游产业、食宿餐饮、特产特销等致富项目延伸,原来的上访户变成了创业户、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仅用一年时间在全局干部职工群众中就形成了由“要我创业”向“我要创业”的转变,转型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全民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只有观念实现成功转变,同时推行配套扶持政策措施,才能充分调动起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实现和谐致富的目标。
(五)实现成功转型必须形成强有力的推进落实机制
转型发展的成功离不开强有力的运行机制保障,在明确了转型发展战略体系的基础上,白河局通过实施重点部门包保责任制,为科学明晰职责提供了保障机制;强化部门组织领导,把决策的落实提高到与决策制定同等重要的位置;改善提升办事效率,建立综合服务办事机构,全面推行并联审批、联审联办、首办负责制度,提升办事效率、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建立督查督办工作机制,明确督办工作小组职能,围绕重点工作,建立拟办立项、落实督办、督查执行、结果反馈和总结归档五步工作法,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白河局还创建了“五五工作体系”,包括五大公司、五个中心、五个委员会、五个领导小组、五个突破工作组。其中“五大公司”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运营,环境发展总公司、资源资产开发总公司是转型发展主阵地中的前沿阵地,其根本职责就是按照转型发展战略,依托三个特有资源,建设“一带一群”工程,实施转型之路。前者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建设强局绿色经济带,后者是以全民创业为阵地建设富民蚁群经济群。“五个突破工作组”构建成为推动重点工作,实现强局富民目标的主平台。2013至2014年“五大公司”每个公司至少发展两个子公司,每年新增利润性收入7000万元的指标超额完成,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五五工作体系之间,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使企业的决策更加科学,工作更加有序,为企业转型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林业的转型发展,必须充分依赖本地域特有的资源优势,明确发展思路,走具有区域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白河林业局的成功转型,充分利用了其林地特色资源、长白山特色资源、白河特有资源,顺势而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了可持续的林地资源增值收益,从而逐步建立了以林业经济、长白山旅游等为主体的新兴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林业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让伊春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EB/OL].(2016-05-24)[2016-05-26].http://cpc.people.com.cn/nl/2016/0524/c64094-28373826.htm.
[2]吴柏海,曾以禹,陈经伟.财政支持林业新思考:战略定位、历史经验和政策创新[J].林业经济,2014,(7).
[3]邢光超,曾贤刚.林权改革与林农环境行为激励研究[J].林业经济,2015,(9).
[4]谢加封,沈文星,曹福亮.复合型产品价值链演进的空间动力机制[J].林业科学,2016,(1).
(责任编辑杨爽)
[收稿日期]2016-05-2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14BJY119)。
[作者简介]朱艳丽,女,吉林通化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40(2016)04-0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