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道义取向
2016-04-04李伟
李伟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道义取向
李伟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十八大之后,新一届党中央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特别指出中国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以义为先。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道义取向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做出的选择,也是基于中国自身根本利益的战略研判。回顾对外交往历史,不同时期的中国外交理念和政策实践,都体现出对于国际道义的高度重视。“公道正义、义利兼顾、以义为先”作为集中反映中国外交道义的核心价值,突破了西方国际关系道义理论的传统观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外交进行创造性结合,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标志。
中国外交;公道正义;义利兼顾;以义为先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中国和世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谋划、积极进取,开创了中国外交的崭新局面。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政府陆续提出了一系列对外工作的新思维、新理念、新倡议,其中对于道义问题的强烈关注和反复强调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标志之一。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还是王毅外交部长,都曾经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多次明确提出中国外交要坚持贯彻正确的义利观,在国际事务中主持公道,弘扬正义,在国家关系中做到义利兼顾,以义为先。中国在对外交往中更加强调道义性,是基于当下所处内外环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战略研判,更是对传统国际关系道义理论的突破与创新。在继承不同时期中国道义外交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对外价值取向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形成公道正义、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国际道义观,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良好的国际形象,必将推动国际秩序朝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创造出国际关系的新时代。
一、中国外交道义取向的时代背景与要求
当前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正处于深度调整和变革的时期,中国外交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现象中辨清世界发展的长远趋势。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关系整体趋向缓和,军事与武力的使用越来越受到严格的限制,谋求经济发展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首要目标。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中的霸权国家和某些大国仍然固守冷战思维,大搞权力扩张,肆意干涉他国事务,以大欺小,导致地区争端与冲突频发。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突出、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中国自身实力地位变化所引起的外部反应,共同构成了中国外交道义取向的时代背景。
战争与军事问题一直是决定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发展变化的最重要因素,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今天军事和武力所发挥的作用呈现出比以往更加多元、复杂的特点。一方面,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国家对于自身安全遭受威胁的恐惧没有得到根本消除,安全困境仍然困扰着很多地区和国家,国家间军事对抗和武力冲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维护安全始终位列国家最为重要的政治议事议程。另一方面,战争本身又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在国家没有面临直接外部军事威胁和武力入侵的情况下,军事作为解决国家间争端与冲突的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原本属于一个地区或国家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也会引起外部世界的广泛关注。总体而言,国家间战争的数量在不断下降,战争的毁灭程度在不断上升,动用武力的目的、方式、手段、结果是否符合国际道义越来越成为衡量国家外交政策是否正当合理的重要标准。以压倒性军事力量为基础的单边主义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在生存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且拥有一定物质力量支撑的基础上,顺应国际社会的期待,积极提供国际安全公共产品,加强地区安全合作,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战略信誉,为中国力量的不断增长积累国际道义基础。
与传统的军事安全相比,恐怖主义、难民潮、生态环境恶化、传染性疾病、网络信息安全、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全世界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盘踞在中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在全球范围内频频制造各种袭击事件,造成大量无辜民众死伤,引发国家内部和地区局势动荡,仅叙利亚战争就已导致目前1350万人急需人道主义援助,还有大量难民途经地中海前往欧洲避难。[1]可能比恐怖主义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全球性疾病的蔓延。迄今,因感染艾滋病毒而死亡的人数超过3400万[2],在非洲地区大范围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已经夺走1万多个生命[3],韩国流行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巴西的登革热、寨卡病毒、以及世界其它地区的鼠疫、霍乱、疟疾、汉塔病毒等各种传染性疾病,同样困扰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并可能引发全球性恐慌。与健康问题一样,环境也是影响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给地球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迫使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等各类国家集团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寻求共同的解决办法。所有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影响都可能超越了一国的范围,问题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如果不能妥善予以应对,极有可能导致新的竞争和冲突。全球性问题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关键在于大国的作用。在促进国际社会的人权保障和全球性问题解决等方面,中国外交大有可为。
在国际关系总体和平的年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核大国,自身安全通常不会受到迫在眉睫的重大威胁,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国家追求的核心目标。然而,近些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纷纷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形势都不稳定,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水平不均衡,富国与穷国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围绕国际经济秩序改革与重塑的竞争日趋激烈。与经济全球化给全世界带来的物质丰裕相比,贫困与发展的不平等现象更为引人注目。全球1亿儿童得不到基本教育,1.49亿人营养不良,每天24 000人死于饥饿,超过12亿人口生活费用每天不足1美元。[4]如果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新发布的多维贫困指数来衡量,目前在91个发展中国家仍有近15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这些人口正在遭受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方面的多重剥夺。尽管贫困总人口正在减少,但仍有近8亿人一旦遭受冲击便会面临重新陷入贫困的风险。[5]目前,联合国已经正式通过2015年后发展议程,其重点就是消除贫困和饥饿,促进经济增长;全面推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平正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争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应该始终不忘为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自身发展变化的角度看,中国以经济实力为代表的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为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转变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一方面,伴随国内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中国对外开放与参与国际事务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海外利益的不断拓展成为一种新常态。中国外交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外交战略,广泛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不断提升和拓宽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在此过程中,如何提高“中国倡议”、“中国方案”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成为中国外交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世界上其它国家特别是一些周边地区的邻国,对于中国快速增强的实力地位感到不安和忧虑。虽然中国一再表示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但仍能经常听到有些国家对于中国国防预算的增长、海外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说三道四、混淆视听,渲染“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和“文化侵略”。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分析,不断提高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道义水平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中国外交道义取向的理念与历史实践
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做好外交工作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014年11月29日,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又一次指出,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2015年9月28日,站在联合国大会的舞台上,习近平再次郑重表态: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中国向世界发出的是同一种声音,坚定表明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道义取向。
通常情况下,中国外交的道义取向,是指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与国家关系时,以道义为言行取舍的最重要标准,辩证地处理道义和利益之间的关系,核心是秉持公道正义,做到义利兼顾,奉行以义为先。首先,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帝国侵略和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其次,在对外交往与合作的过程中,中国提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念,努力将道义和利益在实践中统一起来,弘义融利,守望相助,扶携前行。再次,当经济利益与公道正义面临权衡取舍时,中国永远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行王道,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为先。
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中国外交的道义取向不仅体现在一系列重大的外交理念当中,更是几千年中国、特别是新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中一直注重和坚持道义外交优良传统的历史传承。植根于历史的中国道义外交实践,不同时期展现出了不同的主题、实践内容和表现形式。
古代中国的道义外交实践突出表现在以实力为基础,以王道为理念构建的东亚朝贡秩序,以及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上至先秦,下至明清,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秩序存续上千年,是东亚古代国家间秩序的重要形式。朝贡秩序缘起于德政安边的传统王道思想,是一种以软实力为前矛、硬实力为后盾的秩序设计。这种秩序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周边邻国向中国定期派遣朝贡史表示恭顺之意,向中国皇帝称臣纳贡,成为中国的藩属;中国对各朝贡国国王授予金银印章,对其册封,提供政治承认、优惠贸易和文化引领。[6]与同时期甚至近代其它地区的国际秩序相比,东亚朝贡秩序的突出特征是它的和平性、包容性、亲和性和利益互惠性,而非传统地区大国对周边小国的战争、吞并、殖民、干涉、剥削,拥有独特的道义魅力。[7]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出使中亚,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道义外交实践的又一大标志。千百年来,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分小大、不论强弱,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真诚互信、开放交融,将中国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理念传播到了世界其它地区,并且在实践中广结硕果。
近代中国在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的立场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为和平呼唤,为正义呐喊,以仁义之师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封建社会末期,中国在故步自封、列强入侵的背景下丧失独立,沦为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殖民统治的对象,被迫卷入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体系。此后,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带领中国人民扛起正义的旗帜,坚定地反对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一面拯救中华民族,实现救亡图存,一面声援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解放运动。中国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是中国的合法、正当利益并没有在战后得到应有的尊重。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一战的掠夺性质不同,它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恢复国际正义、挽救人类文明做出历史性贡献。历史不容忘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不容置疑,它是中国伸张国际正义的光辉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不计前嫌,采取宽大、人道的对日政策,着力加强中日民间交流,表现了中国人的博大胸怀。近代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灾难,但新中国本着严格区分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和广大日本人民的原则立场,从人道主义和中日两国和平友好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前释放大多数在押的日本战犯,积极协助日本侨民回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的道义外交。除此之外,中国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自身财力十分紧张、物资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尽力克服自身困难,为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从1950年起,中国先后向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亚非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各种军事、经济援助,以坦赞铁路为代表的一大批援外项目在中国的帮助下纷纷建成,为受援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此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平等互利、不干涉内政、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为核心的对外援助“八项原则”[8],真正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道义形象,赢得了亚非国家的广泛赞誉。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仅2010年至2012年三年时间,中国通过援建成套项目、提供一般物资、开展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派遣援外医疗队和志愿者、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减免受援国债务等多种方式,为121个国家提供了总计893.4亿元人民币的援助资金,有效帮助受援国改善民生,增强自主发展能力。[9]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弘扬国际公道正义、秉持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道义外交步伐并没有停止,反而态度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坚定,措施更加有力。习近平在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上郑重宣布,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早日投入运营、发挥作用,同世界各国一道为实现2015年后发展议程做出努力。[10]通过清晰、有力、具体的表态,中国向世界传递了道义的声音。
三、新时期中国外交道义取向的创新发展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道义取向,传承发展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外交的道义实践,是对以往中国对外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教训反思,也是对西方传统国际关系道义理论的一种突破和挑战。它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应用于中国外交领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国际道义理念和新型义利观。
与之前中国对外合作与交往中出现过严重重利轻义或舍利取义的情况相比,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道义理念是一种创新和发展。纵观中国道义外交实践的发展历程,绝大多数时期都收到了良好的国际效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赞誉。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外交道义理念和具体实践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容易片面化或走向极端,不能很好地处理国家利益与国际道义之间的关系,要么舍利取义,要么重利轻义。无论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形成的朝贡秩序,还是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援助,某种程度上都过于看重或强调中国自身的国际道义责任,对其他国家的支持帮助超出了中国自身国力可承受的范围,习惯从政治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忽视经济规律的客观作用。改革开放之后,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国家利益超越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考量,中国道义外交理念与政策实践也相应地做出重要的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中国的跨国企业和民间组织逐步取代政府成为对外经济活动与交往的重要主体,一些中国企业和商人开始走出国门,在他国做投资、搞工程、建项目,而这些行为体考虑最多的往往是资源、效率、市场、利润前景等经济因素,对所在国的政策目标、宗教信仰、生态环境、民意需求、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缺乏全方位的评估,结果有时会造成经济目标的实现并不能有助于中国政治、外交战略需求,甚至可能有损中国的国际道义形象。总结之前所走过的道路,中国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在今后的国际交往中,必须坚持正确义利观,尽力将国家利益和国际道义统一起来,平衡处理经济外交与政治外交之间出现的张力,以义为先。
与西方只讲权力、利益不讲国际道义或只讲普世价值否认利益存在的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相比,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道义理念也是一种创新和发展。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盛行两种理论,一种是将道义和权力、利益、秩序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国际体系的本质是无政府状态,国家尤为关注生存安全保障、本国利益维护和国际秩序的维持,所谓的国际正义不过是世界强国特别是霸权国利益价值的体现,世界历史上的很多战争与冲突都是以维护道义为名行争权夺利之实,否认道义准则在国际关系中的适用性;另一种是将国际道义和民族利益完全分离开来,主张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普世价值”高于一切,为此不惜干涉他国内政,武力推翻别国合法政府,高唱民主和平论、人道干涉论,通过施压和激励将所谓的自由民主政体、尊重保障人权推广到全世界,强调道义的普世性。中国新型的道义观念与以上两种主张截然不同,既不认为在伸张国际正义的过程中必然带有绝对功利的因素,更不强迫其他国家接受特定一国的发展模式或意识形态,真正在正义、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国际交往,处理国际事务。例如,二战之后成立的联合国,曾经一度沦为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谋求实现自身利益、打压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工具。但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几度行使否决权,大都是反对外部势力无理干涉别国尤其是中小国家的内政,所捍卫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国际正义。[11]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义问题的核心价值应用于新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并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外交道义理念,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提出的道义现实主义理论认为,中国需要借鉴先秦王道政治思想中的“仁”、“义”、“礼”三个观念,将其与现代国际政治相结合,在世界上推行比“平等、民主、自由”更高层次的“公平、正义、文明”的价值观。[12]中华民族文化绵延几千年不断,在与其它民族、地区和国家开展交往的长期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道义思想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义以为上”、“义然后取”,古代先贤提出的这些众多关于义利关系的思想,是中国传统交往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处世之道的鲜明特征,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外交值得传承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传统儒家义利观明确反对见利忘义,肯定合理之利的正当性,在动机上反对“以义求利”,但在结果上可以接受“因义得利”,在特殊情况下舍利取义,极端情况下舍生取义。[13]新时期中国外交倡导的新型义利观,正是创造性地吸收中华优秀文明,辩证地处理好道义和利益的关系,实现二者的统一。
“公道正义、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新型义利观,是中国传统外交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创新结合的成果,是新时期中国外交道义取向的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时代标志。这种义利观的提出,不仅对于西方传统国际道义理论和实践是一种重大挑战,而且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中国自身成长发展的战略需要。未来几年中国道义外交需要更加注意言行一致,避免严重重利轻义或舍利取义的极端主义倾向,妥善处理维护道义和实现利益、促进人权与不干涉内政之间的紧张关系,理性开展对外援助,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断朝负责任大国的方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世界各国和平相处、人民友好、共同发展而努力。
[1]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人道主义卫生行动:呼吁结束叙利亚的苦难[EB/OL].(2016-01-21)[2016-02-01].http://www.who.
int/hac/crises/syr/syria_appeal_21january2015/zh/.
[2]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艾滋病毒/艾滋病实况报道第360号 [EB/OL].(2015-07-01)[2016-02-01].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60/zh/.
[3]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需在埃博拉疫情国家加强疫苗接种 [EB/OL].(2015-03-20)[2016-02-01].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15/vaccination-ebola-countries/zh/.
[4][美]卡伦·明斯特著.潘忠岐译.国际关系精要(第三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8.
[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 [EB/OL].(2014-07-24)[2016-02-02].http://www.cn.undp.org/content/china/zh/home/library/human_development/human-development-report-2014/.
[6]门洪华.东亚秩序论:地区变动、力量博弈与中国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55.
[7]杨勇.东亚国际秩序的历史遗产[J].求是学刊,2004(3):115-120.
[8]周弘.中国对外援助与改革开放30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1):34-35.
[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EB/OL].(2014-07-10)[2016-02-05].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14/Document/1375013/1375013_4.htm.
[10]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7(02).
[11]王毅.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国际环境[J].国际问题研究,2014(1):21.
[12]阎学通.道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J].国际问题研究,2014(5):127.
[13]李翔海.儒家义利观:义以为上[N].光明日报,2015-11-23(16).
(编辑:武云侠)
The moral orientation of China' diplomacy in the new era
Li Wei
(SchoolofMarxism,ShanxiAgricultureUniversity,Taigu030801,China)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new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ve made active efforts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of China'diplomacy.In particular, China declares that she will adopt a balanced approach to friendship and interests and put friendship before interest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This is a strategic choice made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eople in keeping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 and China's fundamental interests. Throughout diplomatic history,China alway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nternational morality in different periods.The Chinese viewpoint of justice and benefits not only transcends the conception of the west but also creatively combin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contemporary China's diplomacy, which becomes a notable mark of major-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 diplomacy; Justice; Balanced approach to friendship and interests; Friendship before interests
1671-816X(2016)09-0679-06
2016-05-13
李伟(1989-),男(汉),山西昔阳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外交与中日关系方面的研究。
D8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