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材序言视角对比三部大学语文教材之特色

2016-04-03李恒

文学教育 2016年25期
关键词:陈洪序言工具性

李恒

基于教材序言视角对比三部大学语文教材之特色

李恒

内容摘要:本文拟从三版大学语文教材序言视角切入,对比分析其思维特色,并探究三部教材编纂之特点。

关键词:教材序言大学语文思维编纂特色

大学国文教材始于1904年,是京师大学堂教授林传甲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与后世的大学语文教材编纂的“文学史”体系不同,其杂糅了词章学体系。到1917年裹挟着新文化运动的威力,白话文兴起,大学国文教材开始收录现代文。1929年,民国教育部《大学规程》中,正式提出“大学国文”之称谓。新中国建设初期,叶圣陶先生提议,将“大学国文”定为“大学语文”。

1978年以后,随着“大学语文”的复兴,大学语文教材呈现出繁荣景象。又因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问题,大学语文教材的编纂呈现出同中有异的课程定位与目标,由此教材编纂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文拟从以三部大学语文教材序言入手,比较分析各自思维特色与编纂特点。

一.三部大学语文教材序言之分析

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十版)修订前言,首先谈到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其认为大学语文课是通用基础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双重功能。其次谈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认为语文素养,既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同时也关注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是现代通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谈到“人本”与“文本”应相辅相成:提出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才能把握大学语文教学之“本”。究其脉络,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是从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来定位大学语文教材之功用;强调语文素养,同样是从人文精神和语文能力两个方面来建构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之目标;强调“文本”与“人本”的结合,才是大学语文教材发展之路。

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二版)编写说明,提出大学语文之“母语”地位。其一,“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其二,其综合性表现为一是通过文章及文学作品鉴赏,使学生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和健康;二是通过对各类文章写作要领和语言表达技巧的深入,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其三,强调“好文章”的引导性、示范性解读。比较徐中玉版,陈洪版大学语文强调其素质定位,期待通过“好文章”的引导与示范,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语言应用水平,以及审美能力。

庞玉琨、杨晓鸿、魏启君主编的《大学语文》序,首先谈到“关于经典传承”,提出大学语文课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在强调经典篇目传达民族文化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同时,提出民族文化认同的记忆保证和情感纽带,实际上是将大学语文放在全球化视野中考量。其次谈到“关于人格化育”,提出“同文大理”“文理兼容”之追求。最后谈到“关于母语教育”,强调大学语文之工具性功能。比对前面两版,庞版大学语文教材定位更为强调大学语文教材之“人格化育”精神,即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同时,着重“德育实践”的张扬。

二.三部大学语文教材特色之比对分析

从序言中看,徐中玉、齐森华版大学语文教材特色,是“学文例话”,以“说理、抒情、叙事、写人”为基准,着眼谈阅读与写作问题。同时,在三个单元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总结一类写作方法,做到“学文例话”之目的。陈洪版大学语文教材之特色,强调课堂选讲和课外“悦”读双重功效,选篇着眼于“广义美文”,即一切“好文章”不分体裁皆可入选,并创建“课本+教学参考+导学+辅教光盘+学习卡+网络教学平台+拓展读本+学科网站”全方位立体化的新教材形态。庞玉琨、杨晓鸿、魏启君版大学语文教材特色,在于“传承·实践·应用”,即以问题引导“求知”兴趣与探究,以实践促进参与“互动”与分享。细细品味,三版大学语文,都试图从内容、形式、理念等各方面,突出自身编纂特色,春花秋菊各有侧重,但人文性与工具性是其基础。

三.结语

比较三版大学语文序言徐中玉版是平行式的,陈洪版的思维是递进式的,庞玉琨版的思维则是点断式的,但是同中有异的思维却是相同的。强调人文性、工具性成为三版大学语文教材之共同追求,都侧重于语言应用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育。究其原因,还是侧重于教材的实际应用功能。然而,大学语文教材的学科定位和教学目的的不明确性,又导致三版教材,或追求写作能力培养;或追求阅读能力的提升;或看重语文实践互动能力的打造等等,不一而足。

作为大学语文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教材,将直接决定大学语文课程的魅力与任课教师的课程操作,因而敦促学界明晰大学语文课程之“定位”,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之“目的”,成为对三版大学语文教材序言对比研究之余论。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第十版)[Z].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陈洪.大学语文(第二版)[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庞玉琨、杨晓鸿、魏启君大学语文(第二版)[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介绍:李恒,博士,吉林师范大学职教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陈洪序言工具性
序言
陈洪设计作品
序言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al and dynamic basis of kinesin dissociation from microtubule by atomistic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序言
《名人传》序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陈洪音乐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