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庭坚《清明》解读

2016-04-03戎凯利

文学教育 2016年25期
关键词:才学宋诗桃李

戎凯利

黄庭坚《清明》解读

戎凯利

内容摘要:宋诗从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具有自己的特色,注重文字、才学和议论。作为宋诗代表作家黄庭坚的诗歌也不可避免地体现了这一主要特征,本文着重从这一角度解读他的诗作《清明》。

关键词: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黄庭坚《清明》

自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①的批评以来,“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便作为宋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得到后世的公认。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分析黄庭坚《清明》一诗。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一.以文字为诗

“以文字为诗”,不仅指把散文的一些句法、章法引入诗中,也包含了对诗歌语言文字的锻炼。“以文字为诗”在黄庭坚的具体作品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在诗中加入散文句式、讲究语词的锻炼、注重诗律的拗峭。《清明》这首诗着重从语词锤炼方面进行解读。

在语词的锻炼上,黄庭坚作了很大的尝试。第一,表现在以散文中常见的字法入诗,如用虚字,用重字,用语助词等入诗,形成“以文字为诗”的特点。《清明》中“野田荒垄只生愁”的“只”是一个虚字,解释为“只有”,谓没有其它,只有“愁”乃全部之意。说明野田荒芜之处,埋葬着死者的墓地,周围只笼罩着愁思,令人凄寒。第二,更加突出地表现为对炼字的重视。方东树《昭昧詹言》评黄庭坚诗:“以事实典重饰其用意,加以造创奇警,语不惊人死不休,此山谷独有。”②诗句“佳节清明桃李笑”中的“笑”字用得十分巧妙,“笑”指盛开之意,把桃李拟人化,使之更具情态,诗中借“笑”字描绘了清明时节,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对句的野田荒垄仅有愁意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以才学为诗

宋之后的诗人们将自身的才学融入诗歌,用典故、学问和才情组成宋诗的另一个特点—以才学为诗。黄庭坚把宋人“以才学为诗”的作诗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具体说来,“以才学为诗”首先表现在诗中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清明》这首诗描绘了两种景象:天地生机盎然和野田愁情笼罩。“桃李笑”“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向我们展示了清明时节,春雷万钧,万物惊醒,春雨绵绵,芳草萋萋,桃李盛开,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的图景。“荒垄只生愁”“满眼蓬蒿共一丘”写出了一眼望去,蓬蒿丛生,凄清冷寒的墓地之景。两种不同画面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使诗具有充实的内容。其次,“以才学为诗”更突出地表现在诗歌的用事上。“人乞祭余骄妾妇”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士甘焚死不公侯”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巧用两个典故,讲述了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之人和弃高官厚碌,隐居山中誓死捍卫志向之人。不同人生价值观的两人又形成一种对比,自然引出尾联的议论。本诗仅一联用典,并不算多,宋人有句句用典,但典故切合“清明”又合乎主题,乃用典精切,不是为用典而用典,所以自然严谨。

三.以议论为诗

钱钟书在《谈艺录》“诗分唐宋”一篇中所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③由此可知,宋诗注重筋骨思理,多发议论,《清明》一诗也阐发了黄庭坚关于人生的思考和议论。诗人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并感叹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诗中通过乞祭余人和不公侯人引出“贤愚千载知谁是”的人生感慨,无论是高洁情操之人还是卑微低贱之人,其死后只留下一丘。人生的了悟,世间的空幻,这种消极的宿命感在诗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诗人的这一思考与他的升沉际遇,屡遭贬谪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从“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这一特征对黄庭坚的《清明》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艺术内涵和内在思想。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其诗歌创作非常值得后世揣摩与研究。

注释

①严羽著郭绍虞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6页

②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36页

③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第11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才学宋诗桃李
唐宋之别
宋诗五首(书法)
桃李面包
唐表宋里:论《红楼梦》诗词摘句中的宋诗学特质
桃李满园
只为桃李现芬芳
《全宋诗》校读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