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熙载传略

2016-04-03王道进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仪征吴氏咸丰

王道进/

吴熙载(1799—1870)①,原名廷飏,初以字行,后因避同治皇帝讳,更字让之,攘之,号让之②、让翁、攘翁、晚学生、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室名有师慎轩、樱桃砚斋、匏瓜室等。江苏仪征人,诸生。吴熙载是晚清著名的艺术家,书、画、印兼擅。著有《通鉴地理今释》《匏瓜室词》《梅花诗谜》《扬城殉难录》(与刘文淇〈1789—1854〉合著)及印谱《吴让之印存》(魏锡曾辑,二册)、《吴让之自评印稿》、《师慎轩印拾》等。

包世臣在为吴熙载父亲所作的《清故处士吴君星宇墓表》一文中说:“君讳明煌,字星宇,姓吴氏,籍仪征,而家扬郡之运司前街……吾(吴星宇)先世望徽,迁白门四世,至吾父游扬州,遂不能归。”③由是可知,吴熙载的先世由安徽迁至白门(今南京),至其祖父,再迁至扬州。

据包氏所撰之《墓表》,吴熙载祖父是位穷士,但严于“自守”,能“见信重于人”。父亲吴明煌,字星宇,是一名县学生员,能“名文、相字、志书”,在扬州以相人为生。母亲汪氏,本徽州盐商后裔,因“家业落”而嫁于吴家,能相夫教子,虽生活艰辛,却无怨言,其贤惠的品行为邻里所称美。吴父(星宇)“家单传三世”,到了吴熙载时,人丁不再单薄,“已举歧嶷子三”,其膝下育有三个聪慧的后人,目前有据可查的仅吴样初一人,叶铭《广印人传》有记:“吴样初,字雪陶,④让之子,官湖北知县,能世其学,刻印为时所珍。”⑤至于吴熙载之妻,姓氏、生卒年均不可考,只是在徐珂《清稗类钞》中,有关于吴妻“不贤”的记载。⑥

包氏所撰之《墓表》,是研究吴熙载家世及生平的重要文献,之后亦有正史和地方志记载吴氏生平的。《清史稿·艺术传》中载:

吴熙载,初名廷飏,以字行,后又字让之。江苏仪征人。先世居江宁,父明煌始游扬州,善相人术。熙载为诸生,博学多能,从包世臣学书……咸丰中卒。⑦

《民国续纂泰州志·人物流寓》“吴廷飏”条记:

吴廷飏,字熙载,号让之,五十后以字行。仪征诸生。咸丰中避乱泰州。少受学包世臣,邃小学,精金石考证,工诗画,篆隶行草皆妙,尤长铁笔,当世无比。李培桢辑其遗刻成《晋鼓斋印存》四卷。(《府志》、《画苑录》)⑧

《清史稿》所记载的吴氏家世及生平情况基本源自包世臣的《墓表》一文,其中有两处错误,一为记“吴父明煌,始游扬州”(当为吴祖父始游扬州),二为记吴“咸丰中卒”(吴卒于同治九年〈1870〉)。《泰州志》除了记载吴氏字号、专长外,还提到了吴“咸丰中,避乱泰州”的经历,但仅寥寥数字,语焉不详。关于吴让之生平的资料不多,下文拟在相关文集、笔记、野史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吴生平大体上分为避乱泰州前、避乱泰州、避乱泰州后三个阶段,来进行叙述。

吴熙载避乱泰州前的生平资料,主要记载其职业及游幕经历。董玉书《芜城怀旧录》载:

吴熙载……尝住石牌楼之观音庵……王素,字小某,画宗新罗,为海内所重。尝住观音庵。当时士大夫家,皆非王画、吴书,不足相配;若不得其一,即以减色。⑨

此则资料,主要记时居扬州的吴熙载、王素(1794—1877)的书画声名,但亦能从中反映出吴熙载当时在扬州靠的是卖字为活的谋生手段。

又,刘文淇在《青溪旧屋文集》中载:

丙申之春,李兰卿先生升任山东都转,留扬候代,邀余与吴君熙载至榷署,纂《扬州水道记》……凡三阅月,检书几及万卷,方事编辑而都转遽道山,斯事遂寝。⑩

丙申,道光十六年(1836)春,吴熙载、刘文淇应李兰卿(1794—1836)之邀客扬州榷署,编纂《扬州水道记》,后因幕主李氏离世而未毕。李兰卿即李彦章,号榕园,侯官(今福州市)人,道光十六年正月,升任山东盐务使,未赴任即病逝。由此则资料,可知吴熙载在李兰卿病逝前的几个月间,有过作李氏幕宾的经历。

道光戊戌,让之赴西江与令甥仲远同主慎伯师家……

咸丰三年(1853)二月,太平军克扬州,吴熙载“仓皇出走”。随后的十几年间,吴氏为避战乱而流寓泰州。此阶段,关于吴熙载的行踪事迹,见诸记载的有:咸丰五年至咸丰六年间,假馆于吴云(1811—1883)的泰州寓所;咸丰七年秋八月,寓姚正镛(生卒年不详)“转蓬吟馆”;咸丰十年,往来于姚正镛、岑仲陶(生卒年不详)两家;同治三年新春,寓陈守吾(生卒年不详)家,作《梅花诗谜》百首。这期间,吴熙载或与友朋雅聚,或书画应酬,以卖字鬻印为谋生手段。据朱学纯先生在《吴让之寓泰二三事》一文中记:吴熙载寓泰时先后为姚正镛治印达120余方,为岑镕作印96方。

又,夏兆麐(1885—1948)《吴陵野记》卷六中记有“吴让之鬻画”一事:

咸、同间,太平军起,泰以僻处内地,幸无恙,书画家避乱于此者甚众。吴让之先生时亦在泰。扰攘之秋,求书者少,先生苦无以为活,乃于东门小校场武庙中拆字卖卜,以为糊口之资。得铜钱二百枚,则欣然有喜色焉,亦有枯坐终期,无问津者。如此大书家,何当时乃贫困至是,岂时运果足限人欤!

由此可见,咸、同年间,流寓泰州的吴熙载除了以鬻艺为谋生手段外,在生活窘迫之时,还以“拆字卖卜”来维持生计。

同治四年三月之杪,余与客同游焦山,怀宁邓传密(守之)与焉。其尊甫完白先生所书“海日夜色,云帆中流”八字,介航和尚出以示余,因属守之钩摹,刻石寺壁,与《瘗鹤铭》并寿于世。湘乡曾国藩识。同治四年岁在乙丑秋九月,钱唐许道身、归安吴云、仪征吴让之同观(完白先生刻石)。(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六日)

可知,他在同治四年秋,游过焦山。

同治四年之后的吴熙载生平资料,目前仅见一则。吴氏好友汪鋆(1816—?)在《十二砚斋随录》中记:“同治庚午冬,先生(吴让之)归道山。”未记身葬何处,亦未闻有墓志铭。

综上所述,吴熙载一生无缘官禄,亦无功名,仅在早年做过李彦章的短期幕宾,晚年以绩学之士在曾国藩金陵书局校勘过书籍。吴氏一生的行踪,主要在扬、泰两地,亦到过镇江焦山、江西新喻。吴氏一生主要靠鬻艺为生,生活困苦时,则“子承父业”,以卖卦拆字来维持生计。总之,吴熙载一生普通,并无值得大书特写的人生经历,惟以艺鸣,而且颇为时人所重。他的社会身份,既非官僚士大夫,亦非稍后赵之谦(1829—1884)式的学者型艺术家(吴有学养,但不及赵),但比起接近于民间艺人的徐三庚(1826—1890)之流,又要胜之。客观地说,吴熙载是一位较有学养的职业艺术家,这在晚清的艺坛,是较有代表性的。

注释:

①关于吴熙载的卒年,有三种说法:一是吴氏好友汪鋆在《十二砚斋随录》(扫叶山房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卷一中记“同治庚午冬,先生(吴让之)归道山”,同治庚午,即1870年,此种说法最为普遍,常见于各类文献记载中。二是杨翰(1812—1879)在《袌遗草堂诗钞》里记吴氏“年逾七十五”(见震钧辑《国朝书人辑略》卷十“吴熙载”条,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三是赵尔巽等编《清史稿》卷五百三记吴氏“咸丰中卒”。但就笔者所统计的吴氏书法、绘画、篆刻作品的纪年来看,尚未发现有1870年后的作品存世,而吴氏作于咸丰后(同治年间)的书、画、印作皆有。故此,关于吴氏的卒年,本文从汪说。

②关于吴氏号让之及因避讳而更字让之的说法,吴氏友人魏锡曾在同治三年(1864)所撰的《吴让之印谱跋》中有说明,魏跋云:“仪征吴翁(字熙载),初名廷飏,后以字行,改号让之。又以其字下一字同御名,今但署吴让之。”(见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第595页)又,吴熙载曾自刻白文名印“吴熙载字攘之”(见李早编《吴让之印存》,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

③见包世臣著《艺舟双楫·附录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白门倦游阁木活字印《安吴四种》本。

④关于吴样初的字,据董玉书撰《芜城怀旧录》卷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载:“吴熙载……子雪涛,亦工篆刻。”另,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方吴样初刻“家有余欢始爱闲”白文印(此印刊载于方去疾主编《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7·玺印篆刻》,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图版423),风格全类其父,自刻行书边款曰:“……雪陶灯下成。”董书记载或为误记。

⑤见叶铭《广印人传》卷四,清宣统二年(1910)西泠印社刻本。⑥徐珂编撰《清稗类钞·艺术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一版)“吴让之鬻画”条载:“仪征吴让之,名廷飏,又名熙载……咸丰庚申乱后,生计日蹙,一家十数口,恒空乏无藉。其妇不贤,时以家庭细故相勃谿,至赁僧庐鬻字以为活焉。”

⑦见赵尔巽等编《清史稿》卷五百三。

⑧见《民国续纂泰州志·人物流寓》,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⑨见董玉书撰《芜城怀旧录》卷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⑩见刘文淇《青溪旧屋文集》卷五,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

⑬吴熙载《临礼器碑侧》款曰:“咸丰三年,楚氛犯扬州,城中人未知所避,二月廿三日,贼匪千数突入,余乃仓皇出走……”(见《呉讓之の書画篆刻》,东京:二玄社,1978 年第一版第42 页)

猜你喜欢

仪征吴氏咸丰
仪征化纤:做可降解新材料品牌开路先锋
仪征:“三力”铸牢共同体意识 “三紧”建美红石榴家园
扬州仪征十二圩:三步骤画好基层统战最大同心圆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仪征化纤熔喷布生产线投产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十里荷香赏荷归来
咸丰妙解写错字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科学谋划 精准扶贫——“咸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