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际传播的文化名城特色发展之路
——以威尼斯、维也纳、名古屋为例*

2016-04-03高建国

关键词:名古屋维也纳威尼斯

高建国

(苏州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基于国际传播的文化名城特色发展之路
——以威尼斯、维也纳、名古屋为例*

高建国

(苏州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城市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品牌。城市形象能否走向国际、影响世界,也能体现这个国家的国际传播水平。威尼斯、维也纳、名古屋等文化名城在发展经济、建设城市、走向世界过程中,重视资源再造,努力拓宽发展空间;积极对外交流,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创新城市发展,刻意凸显文化个性,从而有效扩大了城市的国际影响。目前,中国许多城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对外交流不断扩大,文化传播热火朝天,但要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仍需借鉴国际名城的成功经验。

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威尼斯;维也纳;名古屋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不少城市正加快其国际传播进程。所谓国际传播,传统指媒介行为,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信息传播。其实,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的经济贸易、文化宣传、城市建设、外交往来、跨国旅游等,都可以成为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出色的国际传播活动,可以打造世人皆知的“国际城市”,使之产生很高的国际认可度。所谓国际城市,也称世界城市(World City),这一概念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1854-1932)于1915年最先提出。格迪斯“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市观”,学界称其为“有机的城市观”[1]。这一观点与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exr Howard,1850-1928)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一样,影响了20世纪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德·霍尔(Peter Hall)对“世界城市”概念作了进一步解释,认为世界城市应当是对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城市。[2]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国内外学者对世界城市作了进一步研究,认为一个城市如果一个或几个方面的跨国交流比较频繁,其辐射力和吸引力对全球或区域产生重大影响,这类城市便可称为国际性城市(International City),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世界城市的内涵。由此可知,国际城市需具备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跨国交流频繁,二是国际影响较大,而对城市规模的大小并无要求。如瑞士的日内瓦、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其城市规模并不大,不能与纽约、东京、伦敦、巴黎、北京、孟买等国际大都市相比,但它具有的国际影响力不容小觑,是国际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就连达沃斯这样的瑞士小镇,也因其是“世界经济论坛”的所在地,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可见,有了“国际交流”与“国际影响”这两个条件,再小的城市也可能成为国际城市*本文引用的“国际城市”概念,内涵与此相同。。

这一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国际化进程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包括江苏在内的中国内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化程度逐年提高,但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与著名的国际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以下分析的三个国际城市——意大利的威尼斯、奥地利的维也纳和日本的名古屋,其经济发展水平可能不如中国东部少数发达城市,但其城市影响力在国际社会却如日中天,这是其国际传播产生的效果。笔者借助中国知网(CNKI)的信息数据(截至2015年9月),先以“城市名称”+“国际”为主题进行信息检索,然后以“学科”为主题进行数据的统计与排名,通过对排名前20位的学科进行综合分析,考察和解读这些城市进行国际传播的某些规律,并总结它们对外传播的创新经验,探讨其走向国际、影响世界的创意思维和有效路径。

威尼斯:利用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一流国际节事

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一座水城,通常认为,其作为国际城市的影响力理应首先体现在旅游上。耐人寻味的是,CNKI统计发现,它最能引起国际关注的前5位学科信息却是影视、建筑、文艺、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和人物,随后是工业、文化、贸易、手工业和汽车,而“旅游”只排在了第11位。结果表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比“威尼斯水城”更吸引世界目光。电影目前在整个文化产业中被视作龙头产业,“电影节”是电影产业的画龙点睛之笔。在那些闻名全球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有扎堆的明星大牌、云集的主流媒体、权威的信息发布,这些足以吸引全世界影迷关切的目光。电影节如果成为品牌,不仅是各国影片与影人汇聚的平台,自身也能通过运作而赢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国已设置各类电影节近1 000个,并且这一数字仍以每年约50个的速度继续增长。[3]根据国际制片人协会(FIAPF)制定的分级体系,电影节目前共有四类:A类为非专门类竞赛电影节,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目前全世界仅认定12个,包括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由于颁奖机制不同,这一体系并不容纳历史悠久、影响力甚广的美国奥斯卡金像奖。;B类为专门类竞赛电影节,如韩国釜山电影节;C类为非竞赛性电影节,如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D类为短片与纪录片电影节。按照这一标准划分,全世界受国际制片人协会认证的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有60多个。[3]各国之所以争先恐后地举办国际电影节,并非是其具备了相应的条件,而是电影节对一座城市的形象宣传与吸金效益令人不舍。只要举办电影节,就会吸引全世界目光,等于在国家形象和城市形象的传播中获取了一条捷径。

威尼斯于1932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借此开展学术、政治、思想、艺术等国际活动。电影节给这座城市经济带来收益,引发产业联动,促进增值服务。“在电影节的整个运筹过程中,会引起一系列的资金、物质、人员的流动,从而可以产生产业链价值衍生效应。首先,大批人员的跨国、跨地区流动势必会给交通、酒店、旅游、银行、饮食购物等行业带来业绩。正是因为电影节对地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拉动效益,许多国家的电影节除了获得政府资助外,也能够获得地方政府的税收减、免、返还等其他的补贴。同时,电影节内部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元素。如会展经济、广告代理、颁奖典礼的转播权、明星服装的品牌代言等方面都蕴含商业契机。……在全球化大变革时期,世界性的问题不断地凸显。而电影是反映社会现实、探讨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电影人的自由发挥空间和表达诉求并不能够充分实现,而基本上不受国别限制的国际电影节能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时间、地点和空间。……通过国际性的电影节的交流与传播,世界性问题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4]由于电影节的多重价值,能够吸引全球关注,因而举办城市自然也成为世界焦点。

威尼斯具有的影视、建筑、文艺、绘画雕塑、名人的国际影响力,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条件所决定的。威尼斯是一座水城,又是一座小岛,风景优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这也在客观上限制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威尼斯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移民文化,又位于亚德里亚海旁,历史上它与拜占庭帝国及伊斯兰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贸易活动。13世纪末,威尼斯已经成为全欧洲最繁荣的都市。在势力与财富的颠峰时期,威尼斯用36 000名水手驾驶3 300艘船主宰了中古时代的商业活动。这一时期,威尼斯的上流家族踊跃捐建了雄伟的广场,扶持了伟大的作品,培育出许多有天分的艺术家,以此带动和创造了特殊的威尼斯文化,如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教堂如今已成为威尼斯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威尼斯人利用了这些先天条件,将电影节、城市建筑、文艺作品、绘画雕塑、古今名人的影响发挥到极致,以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奠定了其“国际城市”的地位。

那么,威尼斯能够取得这些国际影响,是否与整个国家(意大利)的发展思维、模式相一致呢?以“意大利”+“国际”为主题的学科文献检索显示,意大利国家排名前10位的学科是工业经济、手工业、贸易经济、体育、建筑、人物、戏剧影视、国际政治、音乐舞蹈和企业经济,在其前5位学科信息中,几乎都与文化艺术无缘。由此可见,由于发展方向有所区别,国家与其城市在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方面也不尽相同,而威尼斯体现了城市与国家的错位发展,这是它成为“国际城市”的一个重要因素。

维也纳:借助历史资源扩大世界音乐之都政治影响

在以“维也纳”+“国际”为主题的学科文献检索中,排名前10位的是国际政治、国际法、音乐舞蹈、工业经济、人物传记、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核科学技术、体育、建筑科学与工程、世界历史。维也纳以“音乐之都”而闻名,它的金色大厅每年举办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全世界的文化盛事;它所拥有的音乐家及音乐作品,堪称世界音乐的楷模与经典。在全世界人的心目中,“音乐”理当在维也纳的“国际”学科排名中位列第一。但检索信息显示,目前维也纳对世界影响最大、媒体最为关注的并非音乐艺术,而是它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政治作用与法律影响。

20世纪以前,维也纳是世界上最大的德语城市,如今它仍是仅次于柏林的世界第二大德语城市,其市中心古城区被列为世界遗产。维也纳不仅是举世公认的世界音乐之都,更是一座能够举办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城市,因拥有较多的国际组织与机构而影响世界。1957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进驻维也纳;1965年,维也纳成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的驻地;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和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举行高峰会谈;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和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会面;1979年,维也纳国际中心(联合国城)成为联合国的第三个驻地。由此,维也纳成为开展国际会议、解决国际冲突的重要城市,并奠定了其“国际城市”的地位。历史上,维也纳还诞生过著名的“维也纳体系”。尽管这是一纸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国际公约,但它“通过大国协调达成的主权国家之间具体划界原则、多边国际会议制度,以及对欧洲集体安全机制的探索、对研究国际合作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5]。当今国与国之间多边关系的确定与合作便是“维也纳体系”功能的延伸。

当然,维也纳除了在国际政治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世界音乐之都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它的人物、体育、建筑、历史,包括工业经济、核科学、环境工程等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也不容小觑。维也纳的“旅游”国际影响力尽管只列统计数据的第24位,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对这座音乐之都的向往,每年的旅游者川流不息。由此,形成了维也纳作为“国际城市”的一个鲜明特点:既向世人展示了它的历史作用与国际政治影响,又充分体现了文化艺术的巨大力量。

名古屋:强化创新理念凸显文化名城形象个性

名古屋是一座古城,但CNKI以“名古屋”+“国际”为主题的学科文献检索中,排名前10位的却是交通运输、人物传记、视觉艺术、航空航天科学、国际政治、建筑、生物学、体育、公路水路运输和工业经济。名古屋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历史风味浓郁,闻名遐迩的日本三大英雄豪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皆出生在名古屋或附近爱知县内。市内的名古屋城、德川美术馆等是这座城市的历史遗存。此外,名古屋每年还有多个重要祭典,如二月的“国府宫裸体祭”、七月二十日的“名古屋港祭典”、八月上旬的“名古屋城夏日祭”和十月中旬的“乡土英豪游行”等。它们原本都是山村宗教仪式,后来被移植到城市成了市民的狂欢节目。“都市的节日爱好者学会了节日舞,并将它们引入全国范围的都市环境中。通过这种引入,他们在爱好者中创建了新的社会关系,给了他们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的归属感。”[6]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但分析数据发现,名古屋“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并没有列入学科排名前10位。虽然这些节事举办时游客如云,但为何它的国际影响与媒体关注度却不如其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工程、生物等科技含量很高的行业?由此可见,名古屋虽为古城,却在国际竞争中独辟蹊径,努力寻求有利于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发展模式。

与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浓郁的民俗风情相比,城市发展的创新性是名古屋焕发活力产生国际影响的重要因素。2000年年底,日本在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案中提出一个目标:未来50年内将争取30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国家为此拨出总额24兆日元的研发资金。结果第二年10月,名古屋大学的野依良治教授便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从而凸显了名古屋的科研力量与创新勇气,使这座城市更为世界所熟知。日本大量的制造业企业、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聚集在名古屋大都市圈,使之形成日本国内工业出货额第二位的中京工业核心地带。名古屋的管理创新也是国际闻名的。以著名的名古屋港为例,它是日本国内吞吐量唯一超过2亿吨的第一大港,2004年被指定为中枢国际港湾(指定特定重要港湾),从平成十四年(2002)至今,运输能力连年位居日本全国第一。名古屋利用港口优势,彰显了“交通运输”区域特征的国际影响力。但它并不以此满足,进一步创新管理和经营观念,又让这个国际大港成为享誉世界的旅游热点。为了打造一个全新的企业形象,“名古屋港在老港区的改造搬迁方面动手较早,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对紧邻市区的老件杂货码头进行了改造,改建成向市民开放的花园码头、海洋博览馆、水族馆、南极科考船参观基地等供市民观赏的项目,在市民中普及了海洋、港口相关的科学知识。建设了‘意大利村’休闲购物中心,成为名古屋市青年人乐于前往游玩的地方。名古屋港在老港区功能转换中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现代理念”[7]。这也是它吸引全世界目光的主要因素之一。名古屋的发展能够坚持自我、规避循规蹈矩,凸显了这座国际城市的文化个性,使之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元素。

殊途同归:用创意与个性铸造国际城市

依据数据统计,对文化名城威尼斯、维也纳、名古屋的国际影响力分析后发现,这三座城市的规模都不大,却成了公认的国际城市。原因在于,每座城市发展相异、各具千秋,均以非常规思维来定位方向,凸显城市特色,以此吸引世界目光。这三座城市除符合构建国际城市的两个要素外,同时还具有以下共同点:

第一,在国际交流中寻求资源再造。这些国际城市的自然风光、历史遗存,都是它们独特的旅游资源与优势。但它们的发展并没有过于依赖旅游产业,而是努力挖掘更具特色的新资源,凸显城市文化个性,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以此吸引世界目光。比如,威尼斯创办国际电影节,既可以带来商业效益,也可展开文化交流;既可借此推动人性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讨论,也可以聚焦全球目光扩大城市的国际影响。

第二,利用现有条件打造国际政治中心。建设“国际城市”,人们通常会利用历史遗存、自然风光、城市风貌、民俗文化等多种条件。但最有效的“硬件”,莫过于能够影响社会发展与人类生存的政治因素。有了全球的政治影响力,这座城市就会成为协调国际政治风波的平台,召开国际政治会议的场所,从而更能彰显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影响。维也纳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它既是人们向往的音乐之都,也能让人想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国城,以及历史上的国际政要如肯尼迪、赫鲁晓夫、卡特、勃列日涅夫等。这样的城市自然会招徕世界目光。

第三,发展模式避免与国家雷同。一座城市要建成“国际城市”,通常不宜成为这个国家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应去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以个性与特色推动城市走向国际。意大利以工业经济、手工业、贸易经济位列“国际”学科前3位;而威尼斯却依靠影视、建筑、文艺扩大其国际影响。奥地利有“国际”影响的前3位学科是工业经济、轻工手工业、贸易经济;维也纳却以国际政治、国际法、音乐舞蹈跻身国际舞台。日本的前3位“国际”学科是工业经济、贸易经济、经济体制改革;而名古屋却是交通运输、人物传记、视觉艺术。由此可见,这几个城市能产生“国际”影响的重心,没有一个与其国家重合。也就是说,城市形象要跻身国际舞台,需要从个性生存和错位发展中寻求出路。

以上分析可见,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城市的有效构建,都有规律可循。在学习中前进,在放弃中坚持,是一座城市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也是威尼斯、维也纳、名古屋等文化名城的成功经验。中国城市若要打造国际城市形象,使其在国际传播中获得良好效果,需学习它们突破局限、勇于创新的精神。

首先,在管理上,不能甘受捆绑,而要放开手脚。既然是塑造国际城市,推动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就要为每座城市量身打造,不能在发展上整齐划一。每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条件、建设基础和区域地位的不同,必然会有差异。正视这些差异就等于尊重文化个性;无视或违背这一规律,用行政思维搞建设,必然会千城一面、缺少创新。

其次,在建设上,培育世界目光,挖掘城市特质。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应当秉持开阔的国际视野,这样才会避免因同质同构而消解文化特色。有了国际目光,一座城市就能更懂得珍惜历史遗存与文化个性,如南京的金陵王气、民国遗韵;苏州的古镇园林、人文艺术;扬州的运河流韵、盐商文化,就是这些城市保持特色的基础,走向世界的亮点。

再次,在目标上,立足国际交流,最终影响世界。推动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进而构建国际城市,是中国城市走向世界的努力方向。目前中国工业的国际化水平很高,文化发展的步伐也在加快,但相对缺少全球关注的国际政治影响力与有效的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这也为中国许多城市走向世界留下发展空间。

[1]金经元.帕特里克·格迪斯的一生: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融汇在城市规划之中[J].城市发展研究,1996(3):24.

[2]蔡旭初.国际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2(8):11.

[3]李庆阳.国际电影节运作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1):167.

[4]李娜.关于国际电影节的多元价值分析[J].媒体时代,2012(4):19.

[5]丛培影,黄日涵.维也纳体系对国际合作的启示[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5):79.

[6]Peter Knecht.祭典(节日)与都市化的挑战[J].陈熙,译.文化遗产,2007(1):56.

[7]王洁芳.名古屋港名“古”实不古[J].中国港口,2007(12):44.

(责任编辑:周继红)

2015-09-26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区域形象的国际传播研究”(15ZHD002)

高建国,男,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

C912.81

A

1672-0695(2016)04-0097-05

猜你喜欢

名古屋维也纳威尼斯
解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寻常威尼斯(节选)
威尼斯
荣区综合交通枢纽 名古屋的面孔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畅游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维也纳
日本大城市,名古屋最没吸引力
夏天探测器测试维也纳情感知足感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