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语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作用
2016-04-03何平
何平
浅谈成语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作用
何平
成语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有些成语具有一定的思辨性,高中生学习它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辨分析能力;成语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生活智慧,并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此外,成语还可以指导学生的写作,丰富他们的写作知识。
成语议论文思维能力素材
成语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在教学中发挥它们的作用。这样既可以扩展教学资源,又可以激发学生关注我们的语言的热情。在高中议论文写作的指导中,我们不妨使用成语。成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写作。
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成语是我们民族思维的文化符号,是民族长久所形成的经验,特别是具有很强思辨性的成语,是学生学习思辨能力很好的载体。如成语“歧路亡羊”,讲述了战国著名学者杨朱的故事。这个故事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但经杨朱的解释,变成了一条做学问的原则,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什么事都难以成功,这个道理今天依然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人的思维往往是表面的,缺乏对内里的探究,而我们自己却不自知,学生的思维也是这样,不能够向深去挖掘,而通过学习成语,既可挖掘他们的思维深度,又可给他们提供丰富的智慧,如成语曲高和寡,故事源于战国宋玉的《对楚王问》一文:“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中国人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结果,而忽略了形成这样问题的内在原因。同学们如能够从反向思考,对一些事物的发展有客观的视角,不只看表象,而是去挖掘内在的东西,对于他们的人生而言亦有重要的作用。
二.提供丰富的素材
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成语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其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讯息,而且很多都有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可以充分使用成语作为自己的素材。
高中生现在写议论文,往往苦于没有素材,他们使用了很多不典型的材料,导致议论文不具说服力,此而掌握成语可以弥补一部分这样的缺陷,让学生的文章丰富充实,如在论述人只有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获得成就时,可引用成语“入木三分”,这个成语源于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虽然有些夸张,但说明王羲之的笔力确实十分雄劲。这些与他的刻苦练习是离不开的,王羲之刻苦努力的故事有很多,我们可以引用过来,丰富素材自身,阐述的道理也会更加清晰。
很多成语往往是历史故事凝华而成,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而我们的高中生尽管读了一些历史故事,但是掌握的却不够多,如果能够多记住一些这样的成语,既可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又可以很好积累素材。如阐述生活中人要谦虚,不要空谈的道理,我们可以引用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故事讲述了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他从小就熟读兵法,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将才,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儿子从没上过战场,只会纸上谈兵,并不真正精通兵法,后来赵国欲用赵括为将军,他的母亲就反对,而赵国国君没有听从劝谏,还是起用了赵括,结果在与秦军的交战中,赵括改变了廉颇旧有的策略,发动全线作战,结果很快就被秦军包围了,赵军四十万人被活埋,赵括最终也中箭而亡,这个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凭空议论,没有实践是不可以的。
三.提供写作指导思想
议论文写作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方法,正确的指导方法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写作要领,并在不断的训练中实现突破与超越,而一些成语中就有这样的写作智慧,对于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特别是审题,往往头绪很多却不得要领,我们要从反方向进行指导,帮助同学们从材料中梳理出要点,选择好写作对象,然后分析这个对象,找到自己要论述的核心观点,然后围绕核心观点进行论述,这样就可以做到详细周密,这一点可用成语“钩玄提要”来概括,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探求精深之奥妙,提出要领。学生在论述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很多问题,他们最主要的问题是“空洞无物”“理屈词穷”,他们的论述没有什么实际内容,或内容不切实际,论述极其空泛,道理的论述很容易被人驳斥,站不住脚,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缜密的论述,要切合实际,言之有物,切中要害,让自己的论述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高中生在写作时,往往受制于自己的读书视野的狭窄,没有足够的素材供自己使用,而“博观约取”这个成语告知学生要广泛观览,扼要选取,宋苏轼《苏东坡集·杂说·送张琥》第二十三卷:“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这一点对于学生的阅读具有指导意义,学生只有扩展阅读面,选择重点进行记忆,才能在议论文的阐述中做到有的放矢,下笔千言,不拘束手脚。此外,学生使用论据时也存在问题,往往容易犯“生吞活剥”的毛病,往往是生硬地抄袭、模仿别人的言辞、理论、经验、方法等,而不联系实际。总之,成语中还有很多写作方面的指导内容,我们可以在不断的教学与实践中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
成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只有将它们充分运用于教学中,才能既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又能很好地保护这些财富,培养学生珍视我们宝贵文化遗产的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