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

2016-04-03梁珍何婷

文学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二重性价值量人民出版社

梁珍何婷

浅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

梁珍何婷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意在阐明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理论。劳动价值论从最初的古典学派配第提出,到马克思科学地创立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劳动价值论经得住时间地考验,它不仅没有过时甚至在当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上遇到的许多问题仍然可以运用劳动价值论去解惑。时代在快速的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仍然有它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健词:劳动劳动价值论当代意义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阐述的,马克思称这一篇为《资本论》全书的“导言”,可见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它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问题

劳动价值论基本思想最初是由古典学派配第提出,后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李嘉图达到了它最高的成就。但是他们的劳动价值是不完全的,不彻底的。由于他们不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没有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因而使他们的理论陷入困境。马克思批判的吸收了他们合理的部分,并提出了劳动二重性,从而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一)劳动的内涵和外延

劳动的内涵:在《新华字典》对劳动的解释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马克思对劳动做出的解释是:“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1]

通过对劳动的外延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加清楚了解劳动的范围和多样性的特点。从层次上来说劳动分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是以劳动工具为纽带把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联系起来。此劳动创造的价值量与时间的长短有直接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直接劳动时间的量,已耗费的劳动的量是财富生产的决定因素。”[2]脑力劳动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大脑的思考来活动的概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主要体现是通过对“机械系统”的操控来创造价值,所以是科技人员通过对科技的控制创造的价值而不是机器的运作创造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内涵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创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入手,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指出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从而解决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3]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概括起来包括以下这几个方面。

1.商品二因素理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研究是从其最简单的细胞——商品开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对其研究就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4]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这种属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永恒范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于是就具有了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5]由于使用价值是不同的质,不同质的东西不能进行质和量的比较,显然使用价值不是商品中的那一种共同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一种社会属性,反应的是在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交往的一种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某种商品具有价值也一定会有使用价值,但是有使用价值未必有价值。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兼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2.劳动二重性理论

所谓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在具体形式下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二重性并不是两种劳动,或者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次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6]“因此,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人和自然的之间的物质交换”[7]总之,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人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他们没有质的区别,但是在复杂程度上有所区别,“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经验证明,这种简化是经常进行的。”[8]正如马克思所解释的那样:“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消耗;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个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消耗;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9]

3.价值决定理论

商品的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是质和量的统一。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反过来说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就是价值创造的一元论。商品价值质的规定,除了劳动新创造的价值之外,还包括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即c+v+m。马克思阐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的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0]因此,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由各别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叫做商品的个别价值。人们在日常中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是根据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还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生产力成反比。”[11]从这里可以推断,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为: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遵循的规律,即价值决定和价值实体的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货币是商品的价值的表现形式,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的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在现实的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是不一致的,即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最突出的优点之一就是揭示了物与物之间的的关系背后隐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拜物教就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物的关系的颠倒和人们对商品物的一种类似宗教的崇拜观念。马克思指出:“可见,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应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应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应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12]这就是商品形式的奥秘。商品拜物教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价值,而是来源于商品的交换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

1.站在政治角度上看,劳动价值论有利于我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而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残忍剥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取得胜利的结论。这为我们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2.站在经济角度上看,劳动价值论有利于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不断地完善。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由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所有制所决定的。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我们不能仅仅的停留在过去靠体力劳动来创造社会上的大部分财力,而应该充分发挥我们的脑力劳动、创新劳动、管理劳动,那样工作效率才会提高,社会财富才会越来越多。

3.站在文化角度上看,劳动价值论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的拜金主义盛行,思想道德滑坡严重,为了使这种歪风邪气能够清除,还要人们深入了解劳动价值论,了解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那种不劳而获的思想应该醒醒了。在商品经济盛行的今天,我们要认清不是物与物的之间的关系,而更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突出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人文本”的特征。

[1]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1-2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17.

[3]何彦才,高玉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词典[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13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9.

[6]冯尚春主编.资本论与中国经济[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13:2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5.

[8]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

[9]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0.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1.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2.

[12]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9.

(作者介绍:梁珍,何婷,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二重性价值量人民出版社
阜新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评估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对新时代宗教二重性问题的再认识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海域资源资产、负债及报告有关问题研究
昭阳区森林碳汇释氧及价值估算
法益个数罪刑均衡研究
抉择
对北洋政府新闻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