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视域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04-03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思政目标政治

吉 玥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视域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吉 玥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及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及归宿。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来说,要从办学理念上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强调成人、成才。结合当前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及差异性,就其思政教育价值取向展开探讨,并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思路上构建思政教育新途径。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价值取向;思政教育;对策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来说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如何界定人才,如何从高校教育改革中把握方向,需要从关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逐步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教育部在推进高校深化改革实践中,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提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知识、能力及素质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如何从新情况中研究问题的关联性,着力从教育方法的继承与创新中增强实践价值,特别是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上,要协同好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唯有此,才能更好的发挥育人功能,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提供全面的人才。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政教育解读

人才培养目标与高校办学方向具有一致性,对于“人才”,1957年毛泽东提出“教育应该使得受教育者获得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邓小平从“又红又专”培养目标上倡导高尚的道德品质与过硬的专业技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从“德”与“才”的相互支撑与促进来理解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以满足对各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高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中,还应该结合学科教学实际,从具体专业及能力层次上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确保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稳定作用、激励作用,落实好高校人才培养实践体制,加大对学生学习及生活的统筹规划,更好的发挥思政教育在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中的推动作用。思政教育工作面向大学生,培养大学生所应具有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促进学生成为一个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优良的人。从当前高校教育大众化趋势来看,思政教育始终是高校办学方向的重要内容,应该围绕教学工作推进思政教育目标的落实。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及差异性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研究

现代高校在多元化背景下,在信息高速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逐步加大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环境开放与多种异质文化并存。价值观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所面对的客观事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在面临多元化教育环境的挑战中,高校如何从各种文化的碰撞中求同存异,在培养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体魄的同时,兼顾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为此,结合时代发展潮流,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推进“先成人,后成才”理念,着力从“德”与“才”的统筹兼顾中,从实际问题中研究新情况,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都将“应用型”作为目标之一,从培养学生的知识及能力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一是注重知识结构的拓宽,从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来划分层次,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理解专业理论;二是从能力结构上,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特别是从教学方案的构建上凸显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是注重素质能力培养,着力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上实现全面提升。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研究

不同高校在学科层次、地域性及培养层次上的差异性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如理工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专门性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经管类院校,着力从经济、商业、管理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复合型人才目标,如对人文知识、科学素质、道德修养的强化。对于培养层次上的差异性表现在研究生、本科、专科层次的侧重点,对于硕士研究生主要侧重于从事某一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够担当相应专门技能工作的人;对于本科生,主要侧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对于专科教育,则是从培养专门性技能人才为主,强调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尤其是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一线人才。

三、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建立在价值主体基础上,依据内在需求和外在条件对其性质及方法态度进行倾向性或行为的研究。教育是有计划、有目标的主体性活动,对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及教育评价等因素的分析,主要从教育价值取向上来进行合理选择和配置。总的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思政教育并非单纯的政治教育,更多的是立足社会目标来形成思想政治主张,引导受教育者从经济、文化等领域来形成价值认同,体现政治的进步性、文化的多元性;对于个人价值取向来说,一方面要从个人的价值态度上强调现实道德要求,来帮助受教育者构建正确的思想政治目标,另一方面尊重个体的个性,完善个体的人格;从人的培养目标上来形成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取向相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从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来完善个人的思想品德,还要从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协同好个体与个体间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二是育人功能中的价值选择,教育的过程是人与客体相互联系的特定教育现象,既要体现主体的需求,又要体现客体的满足。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实现个人成长、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其育人功能主要有:第一,社会的发展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物质资源提供的各类条件;第二,社会的发展需要从规范个体的发展上促进协同统一,个体既是社会的主体,又受到社会的约束,从而在融通中相互制约。第三,人才培养目标是思政教育的载体,对于教育者来说,当前社会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发展为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挑战,如何从新情况中把握和梳理教育思路,发挥思政教育的载体作用,更好的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就需要从思政教育的显性与隐性载体上来进行探析。隐性教育上,要着力从思政教育的广泛性、影响的隐蔽性和间接性上,从校园生活、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中来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意识形态;从显性载体上,着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政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上,借助于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类党、团活动中来传递思想道德修养知识,坚定学生的政治方向,增强学生的辨识能力。

四、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的对策

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有步骤开展,促进不同高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稳步提升。

(一)加大思政教育工作机制建设

注重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工作,着力从党群关系、教育资源与保障体系上来完善教育方针,遵循规律,明确责任,扎实有序的推进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学生思政面貌的转变,消除部门间的不协调,空位、缺位现象,发挥思政教育的整体合力。

(二)注重思政教育队伍建设

教育者担负着高校思政教育的艰巨使命,要着力从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上,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水平,发挥其影响作用。如加大思政教育激励和保障机制建设,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师资力量,加大师资交流、深造与培训,增强教育活力。

(三)注重对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促进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教育者的引导与启发中,感化受教育者,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自觉形成,并从自我责任感上协同好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关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

(四)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在创造人。从思政教育环境氛围的营造上,积极关注环境育人的作用,打造和完善校园软硬环境。如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网络建设、校刊、校园广播、校园文化活动基地组织,凸显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

[1]徐贵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基本问题新探[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2]董科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 新西部(理论版),2013,(11).

[3]佘双好,邢鹏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综合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6).

[4]秦正为,秦正良. 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5]伍晓霞. 探析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人才,2012,(08).

[6]江伟.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内涵、意义与途径[J]. 文教资料,2011,(18).

2016-07-18

吉玥(1982-),女,硕士,应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8—3340(2016)04—0056—03

猜你喜欢

思政目标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