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在甘肃师范类院校应用的SWOT分析

2016-11-14孙文龙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师范类甘肃学习者

孙文龙

(天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慕课在甘肃师范类院校应用的SWOT分析

孙文龙

(天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慕课(M00C)诞生以来,受到西方国家追捧,并获得了很大发展。2013年,慕课被引入中国,经过三年发展,慕课在中国取得了初步成效。甘肃师范类院校承担着培养甘肃及西北地区师资及教育人才的重任。慕课在中国的引入,给甘肃师范类院校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通过对甘肃某师范院校历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危机四个方面对慕课在该校应用的前景进行SWOT分析。

慕课;甘肃;师范类院校;SWOT分析

所谓MOOC或MOOC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由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首字母组成,中文英译为“慕课”(令人羡慕的课之意)。[1]它是一种新的知识共享型教育模式,是将大学精品课程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世界各个角落,供更多人接触和学习,以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它以“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上最偏远的角落”为根本宗旨,力求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真正的教育民主,促进精英教育的大众化。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精品课程通过互联网突破大学“围墙”的限制,打破了国家、地区和学校的界限,真正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面对机遇和挑战,甘肃师范类院校只有认真分析自身状况,主动迎合时代发展,改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教育质量,缩小与发达地区师范类院校的差距,才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教育人才。

一、 慕课的起源和发展

有人认为,慕课最早可以追溯到1833年英国的远程教育。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开放课件运动”可以称是MOOC的萌芽。2008年,美国的戴夫˙科米尔和布莱恩˙亚历山大首次提出了“MOOCs”的术语。2011年,斯坦福大学为了测试网上课程的传播速度和学习情况,将三门开放课程传到网上进行尝试,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数十万人注册和学习。2012年,美国几所顶尖高校和教育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了专门的慕课网上平台,并将课程通过慕课网上平台传到世界各地,学习者出现井喷式增长,推动了慕课的迅速发展。2012年也被人们称为“慕课元年”。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慕课队伍,出现了众多慕课平台和慕课联盟,慕课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被称为“数字海啸”的慕课正以全新的教育模式在全球迅速发展,加剧了人们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

近几年,慕课在我国也获得了快速发展。2013年5月2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正式加入MOOC平台edX。同年7月8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加入斯坦福大学的MOOC平台Coursera。同时,我国高校也开始建立自己的MOOC平台。早在2013年3月,北京大学就启动了“北大网络开放课程”,确定了5年内开设100门课的目标。2013年10月10日,清华大学建立了自己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并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201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自己研发的MOOC平台“好大学在线”。此外,MOOC也得到了教育部的支持,2015年1月8日,教育部推动建立了“MOOC中国”联盟,总部设在深圳。

二、慕课的特点

为了全方位认识和了解慕课,下面从对概念的理解和与传统免费网络课程的比较两方面分析慕课的特点。

(一)概念理解

慕课(MOOC)的英文全写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从概念来看,慕课有三个基本特点:

1.规模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高校通过MOOC平台发布的课程规模大,大多数基础学科都可被包含在内;二是在MOOC平台学习的人数规模大,不再受课堂教学中教室容量的限制。

2.开放式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环境开放,它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教育模式,打破了国家、地区和学校的限制,也打破了学习者来源和身份限制;二是空间开放,学习者不需要走进高校课堂,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学习到高校的精品课程。

3.在线授课。这是不同于传统面对面式教学的一种教育模式,学习者须借助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

(二)与传统免费网络课程比较

1.课程来源和质量不同。传统网络课程没有固定来源,任何人、任何机构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视频课程,导致课程质量良莠不齐,无法保证学习者的学习质量。慕课的课程均是高校选评的精品课程,来源固定,能保障课程的质量。

2.授课时间不同。大部分网络课程没有固定时间,可以随时开课。而慕课有固定时间,何时开始、何时结束都很明确。

3.互动程度不同。网络课程通过单向输送的形式进行,没有教师参与互动,学习者之间也无法进行互动交流。慕课在授课过程中,有教师参与并和学习者互动,学习者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

4.作业和考核不同。网络课程只供学习者单向学习,一般没有作业,对学习情况也不进行考核。慕课有作业,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要完成课程布置的作业,并通过作业完成情况对学习者进行考核。

5.学习提醒不同。网络课程没有对学习者的提醒功能,经常会造成学习者忘记学习的情况出现。慕课有学习提醒功能,在开课前,一般会通过邮箱发送邮件的方式对注册学员进行提醒,避免了学习者因忘记而耽误学习的情况出现。

6.有无证书不同。网络课程没有证书。慕课有证书,一般而言,经过认证的学习者在学习完规定课程,并通过考核后,就能获得相应的结业证书。

三、甘肃师范类院校应用慕课的SWOT分析

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教育呈东强西弱的局面。近年来,国家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促进西部教育的发展,把支持西部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随着慕课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许多西部高校加入了MOOC联盟,有的西部高校甚至开始建立自己MOOC平台项目,如陕西师范大学的“信息化教学2013—2020行动计划”。

甘肃地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给教育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困难。甘肃师范类院校承担着培养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对本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意义重大。长期以来,甘肃师范类院校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慕课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为甘肃师范类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缩小与发达地区师范类院校的差距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

(一)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慕课在甘肃师范类院校应用的基本情况,笔者在某师范院校(位于甘肃)对部分历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1. 问卷调查

在设计问卷调查表时,为了最大程度反应调查的真实度和可信度,同时,尽量兼顾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的特点,笔者进行了科学设计和反复研究,并在正式调查前进行了预测。本次调查共设计了两份表,即关于教师对慕课的认知和态度的调查表。

表1:教师对慕课的认知调查表

制定完问卷调查表后,利用该院的教研时间,笔者对该院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8份,回收28份,去除不合格问卷4份,有效问卷24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6%,能够作为研究的依据。

表2:教师对慕课的态度调查表

2. 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收回问卷调查表后,笔者进行了仔细统计,调查统计结果和分析如下(表3、表4):

表3分析:从教师对慕课的认知结果来看,没有一位教师非常了解慕课,选择了解和有一点了解的教师有2位和6位,分别占总数的8%和25%,而选择不了解的达16位,占总数的67%,说明该学院大部分教师对慕课是比较陌生的。从对慕课平台的了解情况来看,除不了解慕课的教师外,接触过慕课的教师对国外慕课平台的熟悉和参与程度不够,而对国内慕课平台的熟悉和参与程度相对较高。从调查结果来看,了解慕课的教师,主要是通过慕课平台学习和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此外,他们通过慕课平台还学习一些先进教育技术和其他学科知识。从对慕课优势的调查结果来看,接触过慕课的教师对慕课是比较认可和支持的,超过7%(占了解慕课教师的88%)的教师认为慕课在教学模式、课程资源、课程质量、教学方式和互动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说明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甘肃师范类院校教师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对慕课劣势的调查结果来看,25%(占了解慕课教师的75%)的教师认为慕课的课程资源不足,技术还不够成熟,认为慕课的操作对他们来说并不轻松。还有29%(占了解慕课教师的86%)的教师认为慕课对甘肃师范类院校来说存在师资力量不够和其它困难。从调查结果分析,他们普遍认为慕课还存在诸多问题,但他们对慕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是比较高。

表3 教师对慕课认知的调查统计结果

表4 教师对慕课态度的调查统计结果

表4分析:从教师对慕课态度的调查结果来看,29%(占了解慕课教师的86%)的教师表现了对慕课的极大兴趣,4%(占了解慕课教师的13%)的教师表示愿意试试,即了解慕课的教师都愿意尝试使用慕课进行教学。没有一位教师认为慕课会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4%(占了解慕课教师的13%)的教师态度不是很明确,而29%(占了解慕课教师的86%)的教师认为慕课不会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分析说明他们对慕课普遍比较认可,但认为传统教学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从调查结果来看,29%(占了解慕课教师的86%)的教师认为慕课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他们认为慕课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声誉,只有极少部分教师(占了解慕课教师的13%)认为慕课无法做到以上几点,说明该学院教师对慕课是比较乐观的。

(二) SWOT分析

基于笔者对该学院历史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将该学院应用慕课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危机总结如下:

1. (S)优势

笔者调查发现,该学院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很深底蕴,有良好的学术氛围。近年来,该学院教师申报批准了多个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奖。同时,已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社科类期刊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在学术界有较高声誉。此外,该学院还设置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

通过调查发现,该学院教师的学历水平比较高,有5人达到博士研究生学历,绝大部分达到了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队伍朝气蓬勃,老、中、青教师年龄分布合理,对新事物有较强接受能力。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教师对慕课是非常认可和支持的,这对慕课在该校的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该学院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很多教师的课在学校广受好评,其中有多位教师被兄弟院校聘为兼职导师或兼职教授。此外,由该学院教师主持的省级、校级精品课在全校乃至全省享有很大声誉。

2. (W)劣势

该学校地处西部落后地区,位置偏僻,且并非“985”、“211”等名校,无论从资金、师资、声誉等方面都无法和发达地区的名校相比。发达地区名校与国际接轨的时间较早、程度也更深,很多名校与国际一流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这些都是该校望尘莫及的。

从调查结果分析,该学院接触过慕课的只有8位老师,占调查总数的33%,且都是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只是通过慕课进行学习,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慕课都是名校的精品课程,一般由名气较大的业内专家授课,在社会上有较强影响力。最先引入慕课的也都是名校,且一般都已建立或加入了慕课平台。经过几年发展,这些学校已积累了经验。而该校很多教师还没有接触过慕课,经验严重不足。

虽然该学院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且大部分教师都以黑板和粉笔作为主要教学工具,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掌握程度和利用率严重不够。慕课是借助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掌握要求较高,这会给该学院教师带来巨大挑战。

3. (O)机会

随着慕课在中国的发展,很多西部高校也加入了慕课联盟或建立了自己的慕课平台。该校可以借助地域内高校之间交流频繁的特点,深入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为早日运用慕课进行教学创造机会。

该校位于内陆落后地区,办学水平和声誉都无法和发达地区师范类名校相比。如果能早日加入或建立慕课平台,通过慕课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本校名师的精品课程,不仅可以增强社会对该校的认可度,而且可以提高该校教师和学校本身在全国的声誉和影响力。

慕课是一种大规模开放性的在线课程。该院教师可以抓住机遇,通过慕课接触国内外先进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学习名家的精品课,掌握学术前沿动态。此外,还可以通过慕课平台与专家学者及学习者进行交流,不仅便利了教师学习,而且,可以在不断学习中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4. (T)危机

新事物往往会有很多人竞相模仿和跟随。慕课诞生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国内外的慕课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导致竞争日益激烈。在慕课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竞争呈现出良性和恶性两种形态,而竞争的过分激烈会增加失败的风险。该校在经验不足和自身条件还不过硬的情况下,面对大浪淘沙的竞争局面,慕课在该校应用肯定会面临诸多困难,能否获得成功还是无法预测的。

慕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从平台的设计到建立;从投入到运转;从聘请教师到设计和开展课程;从组织到管理,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且随着慕课的深入发展,对资金的需要会持续增加。该校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师范类院校,资金严重不足,且学校有很多方面都需要资金支出。面对生存与发展,学校可能会先考虑解决现实需求,而不会把资金投到前途未知的项目上。

四、结语

从以上SWOT分析可以看出,该校作为甘肃的师范类院校,慕课在该校的应用,有自身优势,也有明显劣势;存在诸多机会,也潜伏着不少危机。学术氛围良好、教师队伍建设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是该校应用慕课的优势。学校缺乏资金、资源短缺、经验不足和教师教学方式落后是其劣势。慕课的引入,可以促进该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声誉,对该校来说是很好的机会。但是,从慕课的本质以及学校自身实际分析,该校引入慕课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目前还无法断言能否取得成功。笔者认为,虽然该校有自身劣势,也存在危机,但学校要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面对困难,要知难而上。从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支持;从学校层面,要高瞻远瞩,站在学校长远发展高度思考问题;从教师层面,要锐意进取,不断学习,争取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使自己成为业内的专家学者。只有这样,才能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危机,创造出更多机会。

[1]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3).

[2]韩艳辉.MOOC起源及其概念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6).

[3]王左利.MOOC:一场教育的风暴要来了吗?[J].中国教育网络,2013,(04).

[4]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03).

[5]黄孟遥.MOOC给教师带来的影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8).

[6]董晓霞,李建伟.MOOC的运营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7]吕中华.“慕课”(MOOC)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和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2).

[8]王艺寰.浅析“慕课”对大学教学模式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

2016-07-08

孙文龙(1984— ),男,甘肃秦安人,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G40

A

1008—3340(2016)04—0009—05

猜你喜欢

师范类甘肃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甘肃卷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