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农户循环农业观浅析
——以江西省为例
2016-04-03姚兴安聂志平高春月
□姚兴安 聂志平 高春月 安 菲
空巢农户循环农业观浅析
——以江西省为例
□姚兴安1聂志平1高春月2安 菲3
空巢农户是当今社会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主体。其对循环农业既敬又畏,既将其视作高技术的新型农业生产样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统模式,又忧心其经营模高投入高风险性。本文从空巢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特征入手,在细致分析了他们在生产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后,提出了如下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加强建设,倡导理念;强化培训,提高素质;由简到难,逐步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通过这些举措以期促进空巢农户循环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带动现代化绿色农业的发展。
空巢农户;循环农业观;认知特征;绿色农业
自从80年代在中国大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数量型农业逐渐成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农业模式,它的突出特点不仅是对资源的开发力度较大,同时对生产要素的投入资金也较多。它在为提升我省综合竞争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等问题,成为江西省国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突破资源与环境瓶颈,重点治理已经或即将面临的种种农业污染问题,进一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江西省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突破点,更是向现代化农业大国迈进的必经途径。
一、作为循环农业生产主体的空巢农户
循环农业是指综合运用各种具体的学科理论,在以生态学基础知识为根本导向的前提下,重点采用生态方面的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一种农业经济形态,在农业经济增长和生态系统环境质量之间建立一种在特定的范围内可
以调节的运营机制,将绿色GDP实现的效率和稳定长久性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把所有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各个生态系统的子集要素部分紧紧联系在一起并能够自行协调、统筹管理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1]它重点关注农业生态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的程度,在保证农业能够清洁生产、废物能够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的前提下,力争达到对资源的高效率使用、对环境的零污染的目的,充分发挥各级力量,促使良性农业生态化和经济系统化的早日实现。由此可知,循环农业要求农业生产主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农技知识。
然而,由于我国人均耕地少,农业生产的经济收入难以满足广大青壮年农民家庭消费的需要,外出务工成为他们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的理性选择。青壮年农民的离土,使农村的社会基本细胞渐渐演化成以留守老人和中年妇女为主体组成的空巢农户。尽管近些年国家大力推动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合作联社的发展,但由于不同地域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及空巢农户对土地的期望和情感,他们大多操持着原本主要由青壮年男子承担的各种农业生产发展活动。这样一来,劳动能力较弱、主要依赖化肥农药维系粮食高产的空巢农户就成为循环农业的主要推广对象,他们是否开展以及如何开展循环农业生产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效果,更影响着我国能否早日进入现代化农业大国的行列。
当然,这并非说,空巢农户全都在被动应付国家的农业规划和政策。客观上说,根据他们依赖于农业生产的程度与方式不同,根据姚兴安(2016)的划分,[2]我们可以将空巢农户分为传统农户、混合农户和现代农户三类。其中传统农户是指在生产力低下、物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通过牲畜或人工操作的工具来进行生产活动的一类人。混合农户包括纯农户、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兼业户。其中纯农户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倾向于研究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农业兼业户收入依旧大多来源于农业,但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土地研究中;而非农业兼业户的收入则来源于非农收入,农业和土地不是其考虑的重点,外出打工、兴办工厂均是其突出特点。现代农户是一群有文化、有道德、懂技术、会谋划的新型技能型农民,他们突破旧时的观点,大胆创新,合理的将新技术运用至现代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从年龄分布来看,三类农户中,第一类农户的平均年龄偏大,以老年人为主;第二类第三类农户的年龄相对较低,多为中年农民。从农户比例来看,他们中约有5%的人为种养型现代农户,文化素养较高,对循环农业具有很高的热情;95%的人归属传统农户和混合农户,他们的文化素质较低直接影响到其对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新的生产方式的吸纳接受,此外,他们的小农意识较强,对风云变幻的市场抗打击能力较弱,独立进行组织生产的程度较低,这些都从根本上限制了循环农业的又快又好的蓬勃发展。
二、空巢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特征
不同空巢农户对循环农业有不同认知。在中央政府大力宣传循环农业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反应积极,纷纷打出了各种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的利益为根本切入点的口号,风风火火地开展循环农业探索的局势,空巢农户们作出两种差异甚大的反应:除小部分农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依托项目,积极开展循环农业生产探索外,绝大多数农户在听说示范园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之后,望而生畏。加之,循环农业还需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支撑下去,致使很多农户存在畏难情绪。不少农户认为,循环农业是高大尚的东西,只能成活于实验室,不能推广于自然天地间。不过,总体而言,空巢农户对循环农业有着共性认知:
1.循环农业是高技术的新型农业生产样态
现代乡村已不同于明恩浦、费孝通、林耀华等学者考察时的“生于斯、长于斯”的静态局面,它体现出巨大的流变性。其缘由极为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便捷、先进的现代传媒在这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倚仗这些通道,乡村在信息获取方面不再是滞后的,循环农业的相关信息渐渐进入空巢农户视野中。笔者曾就此进行过随机调查,发现,空巢农户对循环农业其实是有些兴趣的。在他们眼中,循环农业是高技术的新型农业模式。首要原则是具有“循环性”,即土地、种子、肥料、农药、水源等能够循环利用,能够持续减少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和农产品污染,接着提高农业副产品的质量,充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由此看来,空巢农户所谓的“循环性”,实际上近似于专家们所说的“减量化”原则,即通过减少土地、种子、劳力、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的投入,走清洁能源、节约资源之路。[3]空巢农户的传统农业耕作实属精耕细作,追求单位面积上的最大收获。不过,这种增长却是“内卷化”的增长,即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且主要依赖密集型劳动力,它并不适用当前空巢农户的生产需要,因而被其逐步淘汰。转而依靠劳动力消耗较少的石油农业,结果导致了各种污染。而循环农业能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各用其长,这便需要新的技术支撑其发展,故而,循环农业是一种高技术的新型农业生产样态。
2.循环农业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统模式
显而易见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农业一直都是以养需结合、精细化小农操作、适时适地的耕作为基本特点,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能够在耕地有效面积相对狭小的情况下却能够养活十几亿人,并且能够一直延续下去、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所在。然而,经济理性的强调,使得目前盛行着以逐利为目的石油农业生产方式,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抛弃了农业首先作为食品的基本属性,使食品沦落为可兑换货币的商品。它直接的恶果是:掠夺式的方式又造成了生态环境失衡,为了抵御病虫害,各种剧毒农药被私人使用,农业自身的生态平衡随之被打破,相当一部分种植的粮食蔬菜、养殖的牛羊猪鸡,失去了生命的本性,食品安全问题自然而然摆在了人们面前,成为人们的心头刺,不拔不行。可见,随着现代农药、化肥等的广泛使用,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于空巢农户们来说,他们长年在土地上劳作,对于近些年土地的板结化现象有很深刻的感知。不少农户担心,如果继续无限度地消耗地力,若干年后,我们可能面对的将是不毛之地。届时粮食问题将成为国人最大的隐忧。因此,当他们看到国家推行循环农业之时,内心其实是认可的,认为唯有重新倡导循环农业,才能保障农业的绿色性、有机性、健康性和可持续性。
3.循环农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经营模式
循环农业需要高投入。循环农业的循环表面上体现出“减量化”特征,而事实上,每一种农业资源的减量,都需要以高投入的循环农业技术作为支撑。以新干县为例,他们建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每亩地前期基础投入为3万多元,中期生产过程中还通过改良品种、优化肥料、调节水质、更新农具、种养一体等系统工程的推进,也只有在如此高条件、高要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生产出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专业农技知识的人才能独立完成。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达到这样的高度。必然需要聘请农技专家,而这笔支出将是持续的,他们担心自己无力承担,因此,往往表现出对循环农业敬畏心理。在空巢农户们看来,循环农业必然建立在土壤结构根本改善、土壤地力完全恢复的基础上,而这需要花费好些年的时间。
循环农业具有高风险性。首先,农业收入与外界环境之间联系密切,取决于当年的气候好坏,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能收入可观。灾荒之年,可能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人均耕地不足,空巢农户要实现规模化生产,需要流转土地,而这内含着诸多风险。因为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外出务工面临失业风险等原因,土地仍然有为农户提供生存、解决其失业问题、养老保障等功能。[4]另外,亲友邻居间互惠关系成为农户寻求生存安全的替代方式,土地成为连接社区和加强熟人间社会关系的工具,从而强化了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也就是,乡土社会背景下特殊的人地关系与交易关系,使得土地并非一般商品,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使土地保障功能属性与农地流转缔约对象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意味农户农地流转具有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双重决策目标。因而,农地流转并非简单的经济利益权衡,也可能是社会关系网络的投资和积累。[5]基于此,农户不敢轻易转出土地而倾向于选择“关系型合约”。而空巢农户也因为从邻居亲友处租种土地比较便宜,且自己不愿意耕种时随时可以归还土地,因此也倾向于从近邻亲友那里流转土地,订立“关系型合约”。也由于这种合约存在较少监督,隐含着较大的交易风险。因此,空巢农户在耕种中普遍存在短期行为。但是循环农业是一种长期持续型农业,要减少风险,农户必然追求高回报。如此一来,农户必然抬高有机农产品价格。一般至少比普通农产品高出30%-60%,甚或好几倍,方具有可持续性。这与当前人们的消费习惯有较大出入,风险很大。故而容易引发空巢农户敬而远之的所谓明智选择。
三、推进空巢农户循环农业生产行为的基本对策
传统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套路,它本身具有一定的丰富内涵,而不仅仅是为了习惯外界条件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它提供了一种可以保持内部安全的模式。[6]要想打破传统的束缚,就必须采用新的制度与举措。当前,要引导空巢农户参与到循环农业发展中来,需要借助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
1.加强建设,倡导理念
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的一次党中央会议上曾提出,中国要想发展农业,一是依靠国家相关政策、二是依靠科学。借助各种传播路径,积极倡导循环农业经济理念,引导空巢农户摒弃农业生产中的传统弊端,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农业发展按照“优良、多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不断进行下去,依托当前社会的大环境背景,培养公民生态环境的基本意识,宣传培训活动要作为一项制度运行,逐步提升人民对循环农业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认知水平,在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断在生活中宣传绿色产品,提倡健康文明、有助于保护资源的生活方式,让公民从潜意识里认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原有的循环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政府支持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善力度,推动循环农业在制度和法律保障上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同时,节约理念在农户脑海里的根深蒂固是不断提高空巢农户积极参与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环节的关键技术支撑。
2.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农业生产是在已有的生命基础上,通过利用外界力量改变自身的一种活动,农业生产其实就是利用生命来改造生命的一个过程。”[7]其发生的场合和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并且是一环扣一环按照自然规律来发展;对于其依赖的外界环境来说依然具有不确定性;在操作层面上具有显著的临时性和机动性。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说,要及时依据生物体所发出的信息做出有效反应,这也就从客观上要求农业组织的灵敏性要远高于工业组织,因此对信息的决策机制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情况下的经济组织不可能也绝不会是大规模的。根据世界多数国家的探索,农户依然是农业生产最有效率的主体。在当前的中国来说,农业生产的基本主体是空巢农户。
同时,农业作为农户收入最主要的产业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先进技术也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与开发中,农业正成为保障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的必不可少的基础产业,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与当前空巢农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社会现实存在巨大张力。因此,必须针对空巢农户的不同类别加强内容多样的科技兴农培训。尤其要以空巢农户中的现代农户为抓手,以现代产业的理念来审视农业,以新思路与新举措,突破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改革,为现代农业发展释放活力,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与应用促进发展,以农业发展与增收促进水保,以水土保持与治理促进创业,要通过新型实用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构建农村新型生产经营体系打好坚实基础,为乡村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让百姓富与生态美在山地水土保持以及乡村循环农业发展进程中得以统一。
3.由简到难,逐步推进
如前所述,空巢农户中的大多数人受限于循环农业的高风险的畏惧中,往往持观望态度。但是,生产场所的低门槛性与公共性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典型特性,邻里之间会因为某一方使用新技术取得良好收益而导致其他的人争相效仿。基于此,在循环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的策略。例如,由于现在空巢农户很少散养家猪,家庭烧饭也逐渐采用柴+电结合模式,秸秆消耗较少。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发展秸秆循环农业对空巢农户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可以将其视做培育循环农业经济的新兴增长点。既能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又能暂缓资源不足的局面,是改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行之有效的手段。[8]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农户在资源性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方面得心应手,对上述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值评判的结果会影响到其最终参与意愿。[9]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可以促成种植型与养殖型空巢农户的合作意向,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的所有资源的共享化和循环式利用,探索机体生物能、家禽粪便有效利用的新道路,确保农户循环农业生产的短期化增效。如此一来,便能逐步实现“传统有机农业和现代无机农业的有机综合”,推动资源节约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双型”农业发展,实现对现代农业的超越。[10]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国家整合不能只是单纯地将资源配置给农村,最重要的是调动其生产积极性。[11]那么,是否需要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呢?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农民具有很强的自觉性,很能胜任他们的工作。“他们不需要特别卖力就能轻易地将庄稼种好,种子会根据他们的意愿发生新芽,如果雨水充足,庄稼就会获得丰收。”[12]事实上,这是农户被固着在土地上而缺少其它选择的时代产物。当前,社会的流动性极强,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不断增大。留守乡村的不少空巢农户在生产经营中虽然也考虑效益问题,在其基本劳作中有部分“主要目的是直接为生存需要,而非为供应市场。”[13]也就是说,出于对自身食用的农产品安全的考虑,他们在生产中仍保留着某些传统绿色有机种植的痕迹。所以,他们实际上具有开展循环农业生产的潜质。只要各地政府能够因地制宜,抓住空巢农户讲求实效的特性。结合本地环境与地理特色,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推广,必将取得阶段性成效。如在江西省山地丘陵地带,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单一种植模式的经济果林植被证明不仅容易受到破坏,而且受损比较严重,致使水土流失剧烈反弹,进而不利于生态环境维护和立体农业生产。因此要根据山地的不同坡度、土壤肥力、根系深度、阴阳偏好等因素合理配置作物,充分利用时间空间,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建立高效优化的立体生态农业经济产业。[14]
总之,抓好循环农业发展问题,既要把握其特征与发展趋势[15],也要认真分析空巢农户的生产偏好,并加以引导与扶持。
[1]李志纯,谢可军.湖南特环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湖湘三农论坛,2009(00):211-216.
[2]姚兴安、聂志平.空巢农户问题初探[J].襄阳: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3);107--109.
[3]黄国勤.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J].农学学报,2015(3):113-121.
[4]Xu Z,TaoR. Urbanization,rural land system and social security in China . China and World Economy,2004,12( 6) : 11-23.
[5]罗必良,林文声,邱泽元.农地租约以及对象选择:来自农户问卷的证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5(9):4-16.
[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92.
[7]罗必良.农业性质、制度含义及其经济组织形式[J].中国农村观察,1999(5):8-16.
[8]阳荻雯.秸秆循环农业发展将成农民增收重要途径[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2-11-11(015).
[9]何可,张俊飚.农民对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值感知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0):150-156.
[10]王永作.两型生态循环农业范式的路径选择——以江苏为例[J].生态经济学评论,2012(00):114-124.
[11]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303.
[12][英]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M].朱涛,倪静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251.
[13]吕新雨.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A].薛毅.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书店,2008:97.
[14]黄颖,罗旭辉,钟珍梅,曾玉荣,翁伯琦.南方丘陵山地水土保持与循环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5(8):817-824.
[15]黄国勤.中国循环农业: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6):117-122.
2016-03-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空巢农户的农业科技吸纳行为与政府扶持机制研究”(71263026);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及其行为选择研究”(12YJAZH094);江西省2013年度科技计划项目“空巢农户的农业科技吸纳行为与政府扶持机制研究——以江西为例”(20132BBA10040);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农村空巢老人利益表达机制研究”(15SH09)。
1.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330045;2.江西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3300453.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江西 南昌,330045
姚兴安(1993- ),男,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保障;聂志平(1968- ),男,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导,研究方向:农村社会与科技,本文通讯作者。
F323.2
A
1008-8091(2016)03-00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