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2016-04-03张华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图书馆

张华

(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山西大同037009)

高校图书馆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张华

(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山西大同037009)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了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利用资源特色,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服务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保存、保护、宣传、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诸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图书馆;服务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两个方面,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可以继承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打造一个地区的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对实现地区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如何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平台,提高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水平;如何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监督机制,推动地区经济和谐发展;采取何种保护方式,实施哪些措施,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作为当地文献信息资源收集与传播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在这项文化工程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应做些什么,有待图书馆界专家同仁进行深层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华民族是文明大国,几千年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无形的非物质遗产比有形的物质遗产更重要,因为其蕴涵了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容易遭到破坏,有随时消亡的危险,需要认真保护。

一、图书馆服务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其范围包括: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②传统表演艺术;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⑤传统手工艺技能;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①人本性:无论创造传承,人是主体,人本性是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先是对传承人的保护,比如能唱特殊歌曲的歌手、会讲某种少数民族语言的老人、懂得特殊手工艺的老艺人,他们去世将使这类遗产有失传危险。②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人的活动进行而非通过物来传承,是不能用典籍记载外化的文化品种,当然这种无形性并不排斥存在和传承时的有形性。例如传统戏曲、民间工艺、民族特技等文化形式,虽然有物质表现形式,但其核心内涵是艺术家在表演和制作过程中体现出的特殊内蕴,那种独特技艺是难以用语言或符号描述记录的。③活态性:即灵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民族精神,体现民族信仰和价值观,通过口传心授传播人类生活方式、智慧与情感,传播具有个体零散性、模糊性、多样性及叙事场景重现等特点。④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世代相传保留下来,经历了数百上千年的积累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生命力,包括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两方面,一是抢救性保护,针对已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进行,使其保存传承。二是发展性保护,针对传承较好却有萎缩趋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技艺和知识的承传,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流派特色,个性化色彩鲜明,它的载体是活生生人,文化内涵通过技艺拥有者个性化表演或操作得以展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历史凭证,是民族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存在,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生活现代化快速发展,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失传,面临文化断流的重大危机,传统保护手段与文化遗产保护现实需要差距很大,如书籍生霉、录像带老化、录像色彩蜕变、录音带失真,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为了长期保存和再现非物质遗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养新的传承者,设法使活的遗产得以继承和延传。

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抢救、发掘和整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社会职能体现,是义不容辞职责。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基本职责、可持续发展的依据,也是图书馆存在的意义所在。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要扩展功能、延伸内涵,拓宽服务,深化服务内容,既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还应主动承担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所需信息资源,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支持地方建设的社会职能;肩负保存地方文化传统、维持民族文化本色、文化特性和文化根基的职责,借助图书馆的公众影响力优势大力弘扬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图书馆的文化意蕴。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文献信息技术优势,拓展服务领域,为大同市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做贡献,一方面是对本地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支持,另一方面要扩展图书馆的社会影响,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内涵。

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战略,大同市加快推进名城复兴,文化生态大幅改善,大同市民正在重拾久违的文化自信,每年“文化遗产日”组织各种展示活动,组队参加全国性的文博会,宣传大同,各种非遗项目被世人关注。目前大同市世界级“非遗”项目有1项,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22项,市级48项,这些项目主要分为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间歌舞、民间工艺美术和民俗活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同耍孩儿、罗罗腔、道情、朔州大秧歌前些年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有人才断档和失传的危机,积极探索有效的保护途径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山西大同大学若能承担起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让更多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会改善大同市非遗传承的现状。从2005年起,大同市非遗保护中心就对非遗资源进行详细的了解、收集和整理,记录了民间9大类60多个项目的详细资料。200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非遗普查,采集“非遗”线索涉及15大门类上万条。2013年7月,大同市又启动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和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申报工作,鼓励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使雁北耍孩儿、罗罗腔、恒山道乐、晋北鼓吹、广灵剪纸、北路绑子等大批的宝贵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发展。如广灵剪纸因其鲜艳的色彩和细腻刀法,被剪纸行业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在世界范围显示出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20世纪中期起全球掀起现代化高潮,许多国家随之展开文化遗产抢救,1950年日本制定了《文化财产保护法》,对无形文化遗产由国家进行法律保护,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民俗保护法案》,在国会图书馆设立美国民俗中心,主要任务是通过实地记录保存和展示美国民俗;北欧和加拿大开展了大规模文化生态保护,建立生态博物馆;印度和埃及等国则设立专门场所,集中培训手工艺人;韩国指定或确认民间文化传人给以技艺传承上的扶持资助。这些保护措施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中华民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儿女长期创造、不断积累的重要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来受到党和政府重视,成为政府部门工作、媒体宣传和民间关注焦点和热点。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高度,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里程碑,是文化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2006年9月14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揭牌成立。200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各地纷纷颁布地方性保护法规,部分省公布首批民间艺人传人名单。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知,提出由中央财政部设立专项资金,每两年批准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文化部负责建设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博物馆和资料文献收集中心,许多地方有“民间文化节”、“民间艺术节”、“民间艺术博览会”等。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改善,“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增强民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三、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越性与途径

(一)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越性

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优势有:1、知识管理优势:高校图书馆拥有专业人才队伍、专门信息加工与分析技术,强大数据库,利用其知识管理经验和成果,可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有序化和共享性。2、科学研究优势:在高校往往拥有相关研究中心,例如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有一大批对地方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专家学者,这些专业人员是非物质遗产保护和研究生力军。3、地理优势:地方性高校图书馆老师有很大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有很多机会接触了解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此怀有特殊感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加便捷。4、学校专业设置优势:学校设有文史学院、商学院等人文专业,开展广泛宣可传唤醒众多学生了解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高校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能力。5、文献优势: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保存着珍贵的地方文献和特色文献,这是地方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可比拟的有利因素。

(二)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

构筑高校图书馆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就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图书馆职责及高校功能三者有机结合,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引领文化几方面功能结合起来。图书馆是信息集散地,充分挖掘其潜力意义重大。图书馆信息采集不能仅仅是纸质文献及电子资料,要把非文字文化传统、田野中活态知识纳入视线中,深入农村、社区和艺人家里,争取“师傅”和“掌门人”的理解,汲取民间珍贵营养。通过拍照、录音、录像、数字化等技术,对活态文化进行加工整理,原则是保持原汁原味;通过声音、影像原生态存储,制作数字产品和文化专题,实现永久保存传播;通过科学分类编目,建立档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体系化。图书馆可从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整合与构建:

1.建设特色资源库和专题网站: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网站和特色数据库,为广大用户提供直观翔实的资料,把图书馆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有效开展学术研究、资源共享、文化遗产传承,提高保护利用效率,拓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思路。这一途径是发展方向。

2.进行数字化保护:通过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虚拟现实、多媒体等多种信息技术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数字化;建立声像档案。对口头传说采取录音方式将语音资料记录下来,对传统表演艺术采用田野调查方法用摄像、摄影技术将原始资料得以全面记录,对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工艺采用记录方式进行保护。

3.文献整理:全面动员图书馆工作人员上门收集口述资料,必要时到国外收集散失的历史文献;跟踪老城区改造及时进行拍照,为城市留下记忆;在传统节日期间去现场采风,对无形文化遗产进行有形物化。将原始文献整理加工、存储为收藏档案立档保存。一方面可使得濒临消失非遗资源永久保存且原貌再现,另一方面可极大地丰富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馆藏资源。

4.成立专门研究机构:通过开展培训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科学调研、价值研究等活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

5.宣传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如讲座、网络教育、图书推荐、读书活动、展览、知识竞赛等,向关注文化遗产用户发布最新保护信息。在图书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览室,利用场馆进行宣传教育。不断宣传推介民间艺人,彰显高校图书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的职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邀请有关传承人来馆讲授非遗文化。2014年12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屈盛瑞先生莅临山西大同大学作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共享和发展”的学术报告,他强调大同文化发展需要学者参与和高校的支撑,学术可以推动大同文化发展繁荣。屈先生独特的讲授方式在校园里引起轰动,激发了师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趣。

6.合理利用:结合学校学科特点、专业优势、师资优势、地域优势以及本馆实际,开展非物质文化特色服务。结合学校相关专业或学生团体,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认领”一到两项,养育在校园,使其得到动态活态保护,保护内容以地方特色、文化特色为主,着重突出地域性。

7.营造氛围:高校是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大课堂,营造学校的文化教育环境至关重要。图书馆通过建筑格局、装饰特点、音乐播放、传统工艺品摆设等途径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湛的艺术魅力,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努力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氛围。

总之,高校图书馆服务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通过有效途径构筑信息资源保障,提升全民保护本地文化的意识,让人类文明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断发扬广大。

[1]黄晶.论地方高校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以安庆黄梅戏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12):24-25.

[2]李莉,方胜华,吴青兰.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06):67-69.

[3]王贤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0):218-221.

[4]时爱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新领域[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09):121-125.

[5]周清,王贤芬.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0):247-250.

[6]牟平.试论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扮演的角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2008(04).

[7]陈敏芳.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责任与作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01):106-109.

[8]王云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J].图书情报工作,2007(08):132-135.

[9]汪向明.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图书馆职能审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05):15-18.

[10]王贤芬.图书馆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8(04):14-17.

[11]刘荻.浅议高校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04):44-45.

[12]康延兴.论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J].图书馆建设,2005(06):19-21.

[13]王宁.非物质遗产的界定及其价值[J].学术界,2003(04):51-54.

[14]周志容.试论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J].图书情报工作,2010(11):93-96

[15]黄峒胜.浅谈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2):107-109.

[16]张小芳.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J].情报与探索,2008(03):32-33.

Explor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ZHANG Hua
(The Library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tains the deep root a nation's traditional culture.The library of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use of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tages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protect the loac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laying a positive role in the preservation,protection,publicity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ollege library;service

G253.6

A

1674-0882(2016)05-0109-04

2016-06-25

张华(1965-)女,山西大同人,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责任编辑 赵晓洁〕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图书馆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图书馆
飞跃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