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翻译观视阈下《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中民族文化的翻译研究

2016-04-02霍跃红邓亚丽

英语知识 2016年3期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穆斯林

霍跃红 邓亚丽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文化翻译观视阈下《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中民族文化的翻译研究

霍跃红 邓亚丽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穆斯林的葬礼》是现当代文学中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大背景而展开的优秀长篇小说,其民族文化信息遍布于小说的15个章节,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文化翻译观,对比分析该小说的中英文本,探究其英译本中民族文化的再现忠实度,以便清晰了解其英译本状况,为其他优秀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借鉴。

《穆斯林的葬礼》;文化翻译观;民族文化

1. 引言

《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一级作家霍达的巅峰之作,曾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长篇小说奖等多个奖项,深受广大读者和学者的青睐。目前,该小说已有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多个语种的译本走向世界,其中关月华和钟良弼合译的The Jade King-History of a Chinese Muslim Family是现在市场上唯一一部以译著形式出版的英译本。该小说以穆斯林文化生活为背景展开,描述回族玉器手工匠人韩子奇上下三代跌宕起伏的坎坷经历。小说采用独特的叙事技巧,回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贯穿始终,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蕴含着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作品。据现有资料统计,学者们对该小说源语文本的研究较为丰富,诸如对其中人物性格、女性形象、悲剧色彩、丧葬文化、汉回文化对比等的研究;而对其英译本的研究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可能与其译者的“销声匿迹”有关。国内自2013年逐渐出现对其英译本的研究,学者们逐渐注意到了此处的空白。管克江和冯雪珺(2015)表示《穆斯林的葬礼》展现给读者的是在社会冲击下亲情、爱情等人性中最柔弱的情感,它不因国家、种族的变化而不同。所以,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译者关注该小说,对该小说进行译介和翻译研究。本研究即在文化翻译观视阈下探讨回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翻译忠实度,分析英译本中回族文化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 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研究视角——翻译的文化论(廖七一,2000:362)。张鑫与赵爱华(2011)认为语言和文化关系的日益密切使人们把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文化上。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文化研究成为人文社会学科关注的焦点,并且不断辐射相关学科。在翻译学领域,文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翻译学家的思想,他们也把翻译理论的研究放在文化交流这个大背景下对其进行探讨。翻译的“文化价值”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结合自己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多年的翻译实践提出了文化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苏珊·巴斯奈特是文化翻译学派的领军人物,在国际译坛上享有盛名。鉴于文学语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巴斯奈特引用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该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不是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源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廖七一,2000:362-363)。简言之,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就是: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源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作为一种翻译理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符合当代翻译标准,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潮流,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穆斯林的葬礼》含有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一部融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古老东方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以及中国玉器文化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突出展现回民族特有文化的长篇叙事小说。文化信息遍布于小说的各个章节,在构建小说结构、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英译《穆斯林的葬礼》过程中,需充分体现出其中回族文化的作用。

3. 研究过程与分析

本文以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2007)及关月华与钟良弼合译的The Jade King-History of a Chinese Muslim Family(1997)(下文简称为The Jade King)为双语文本,针对其中的民族文化内容,对比研究源语文本与英译本,分析译本对民族文化的翻译特色。

本研究采取定性分析及描述的方法,对比阅读《穆斯林的葬礼》及其英译本,统计民族文化相关语句并标注其作用,针对民族文化研究提出研究问题,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探求译本中民族文化的翻译忠实度,分析译本是否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对故事情节的推进作用。

3.1 译本中大量删减描述性介绍的分析

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采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时间和空间穿插交错。该小说主要涵盖序曲、十五章和尾声,分为“玉”篇和“月”篇,两条支线交错进行,按先后编排为月梦、玉魔、月冷、玉殇、月清、玉缘、月明、玉王、月晦、玉游、月情、玉劫、月恋、玉归、月落、玉别、月魂。“玉”象征男主人公韩子奇,讲述易卜拉欣(韩子奇的经名)追随虔诚的穆斯林老者吐罗耶定朝圣,途经北京,到同为穆斯林的玉器手工匠人梁亦清处暂歇,从此与“玉”结下不解之缘,痴心于玉器行业的一生。第一章即介绍缘起,其中涉及大篇幅的民族文化介绍。吐罗耶定寻至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时用回回独特的方式问候对方,梁亦清顿感分外亲切,如亲人般招待吐罗耶定及随行的易卜拉欣。

吐罗耶定:“按赛俩目而来坤!”

Tuloyedin: “An salam al-lakun!”

梁亦清:“吾而来坤闷赛俩目!”

Liang: “Iu al-lakuman salam!”

这两句是穆斯林专属的问候语,前者是:“求真主赐给您安宁!”后者是:“求真主也赐安宁给您!”这是穆斯林见面时的相互祝福,表示具有共同的血统和信仰。这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共同语言,无论他们走到天涯还是海角,都能凭借这熟悉的声音找到自己的同胞(霍达,2007)。译者采取直译的方法,按照伊斯兰教地区的发音进行音译,而不是意译成“May Allah bless you with peace!”和“May Allah bless you with peace too!”,这样既可以给外国读者同样的感受和体会,又可以有效地传达其意义和文化,一举两得。

此外,梁亦清虽为一名虔诚的穆斯林,却对其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吐罗耶定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向梁亦清介绍了回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经对比分析发现,英译本充分展现了二者对话中所涉及的回族历史文化内容,如:

吐罗耶定:“是在大宋真宗至道二年,也就是伊斯兰历二百九十五年,西历九百九十六年,筛海·革哇默定从西域来到中国。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赛德鲁定,次子叫那速鲁定,三子叫撒阿都定,都是饱学之士。大宋真宗皇帝极为赏识,御赐官爵,却都坚辞不受,皇帝便授他们为清真寺掌教。长兄远出传教,不知所终。二弟三弟奉敕在燕京建清真寺,一在东郭,一在南郊。南郊之寺,也就是今天的牛街清真寺了……”。

Tuloyedin: “It was in the second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Zhenzong of the Song Dynasty, that is, the year 295 in the Islamic Calendar, or the year 996 AD by the Gregorian Calendar, that Saihai Gawamudin came to China from the west. The Saihai had three sons. The eldest was called Saideludin, the second Nasuludin, and the youngest Sa’adudin-all fine scholars. Their erudition was highly rated by the Song Emperor Zhenzong, who offered them official commissions, but they declined and were then appointed imams in charge of mosques. The eldest of the three brothers went to remote parts to spread the faith. What ultimately became of him is unknown. His two younger brothers were appointed by the court to set up mosques in the capital, one near the eastern wall of the city, the other in the southern suburbs,which is the mosque in Ox Street today.”

英译本在描述吐罗耶定的家族历史文化时,充分实现了语义和文化上的对等。第一句话介绍吐罗耶定的祖先筛海·革哇默定从西域来到中国的时间,原文叙述了同一日期的三种历法,强调了筛海到来的重要性,译文采用强调结构it was... that...,三种历法用that is和or并列起来共同作时间状语,置于被强调处重点突出,效果与原文如出一辙。英译其余信息完全忠实原文,且句式结构简单而不失多样性。如第三句采用简单被动句式 A was called B,之后两个小句结构与之完全相同,省略谓语部分,避免重复。“都是饱学之士”译成all fine scholars作状语修饰筛海的三个儿子,避免句式冗杂,简单明了。此外,句子结构和长度及标点符号的使用亦与原文基本一致,充分体现并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译文读者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其来龙去脉。

第一章除借由吐罗耶定之口讲述穆斯林文化之外,作者亦花费大量笔墨描述回族的历史变迁及发展现状,译文在不影响情节发展的情况下对此部分内容删减较多。比如,作者在叙述梁亦清和吐罗耶定初次见面所使用的穆斯林间独特的问候语时,对其语言文化进行了相关说明,“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包括回族在内的十个民族。回回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他们基本上使用汉语和汉字,但是其中经常夹杂着某些不肯割舍的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使‘朵斯提’们听起来无比亲切。”英译本将这些内容全部删去。在追溯中国穆斯林的历史渊源时也省略了部分内容。

3.2 译本中民族文化对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

《穆斯林的葬礼》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和楚雁潮等典型人物形象,其中,梁亦清一系均为穆斯林,虔诚地信奉着伊斯兰教,以穆斯林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引导着自身的行为。因此,回民族文化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代人中,梁亦清和梁君璧是最为虔诚的穆斯林。梁君璧是梁亦清的长女,是维系三代人的纽带。因母亲体弱多病,梁君璧自幼便承担起照顾家的责任。如:

璧儿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和师兄说话,她潜移默化地学着妈妈的样子,也是祖祖辈辈穆斯林妇女的样儿,把心中的愿望融进虔诚的信仰,把要说的话说给造就万物、无时无处不在的真主听。“主啊!”她相信每一声呼唤都能被真主听见,相信真主知道她心中的一切,并且赐予她幸福与安宁。

Jade Girl had little opportunity to talk alone with Han Ziqi. Under the subtle influence of her mother and like generation upon generation of Muslim women, she bared her heart to the Maker of All, the omnipresent Allah, fusing her hopes and wishes with her religious faith.“Allah!”She would pray,convinced that He would hear her every plea,understand her every thought and grant her happiness and tranquility.

译文忠实于原文,用梁君璧虔诚的宗教信仰“bared her heart to the Maker of All, the omnipresentAllah”来展现她和传统的穆斯林妇女(subtle influence of her mother, like... Muslim women)一样勇于奉献,少女时期便拥有一颗有担当的心,将自己的爱情和终身幸福寄希望于真主(fusing her hopes and wishes with her religious faith)。

即便嫁作人妇,梁君璧仍严格按照穆斯林的习俗生活,坚持每天做五次礼拜,且日日坚持做晨礼,译文亦遵循原文的描写,对相关叙述进行全面翻译:

(1)在铺了席子的地上,她面对圣地麦加的方向肃立,两手举到耳际,表达着自己的诚意;(2)鞠九十度的躬,感念安拉;(3)叩头,前额和鼻尖着地,表示五体投地地拜倒在安拉面前;(4)然后,长时间地跪坐,并从头循环数次。

She knelt down reverently on the prayer-mat,her face in the direction of Mecca and her hands raised to the level of her ears, as an expression of her devoutness; then she bowed low to show her gratitude to Allah; kowtowed, her brow and nose touching the floor, as a gesture of her whole-hearted devotion to the Almighty. Then she sat kneeling for a long while before repeating the ritualistic obeisance several times.

原文用四个分句描写梁君璧做晨礼时的状态,译文严格遵照原文的风格。每个分句中,主句用来描述具体的礼节动作knelt down, bowed,kowtowed, sat kneeling,伴随性状语(as an expression..., to show..., as a gesture...)表明动作的宗教内涵,利用句式循环往复的语言形式来展现动作的循环、庄严和神圣,充分展现了回民族的宗教信仰及礼仪文化,成功塑造了一个虔诚穆斯林的形象,一个用伊斯兰教信仰来规范和践行自己一生的穆斯林。

3.3 译本中民族文化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穆斯林的葬礼》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穆斯林家族的故事,回族文化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玉器梁”一家世代均为虔诚的穆斯林,妻女同堂,其乐融融。作为手工艺人,梁亦清虽手艺精湛,却秉性木讷,从不争名夺利,仅靠两只手不停地埋头做活,维持一家人生计。精明的玉器商人——汇远斋老板蒲绶昌请梁亦清制作《郑和航海图》,面对浩大繁复的工程,促使梁亦清下定决心承揽这桩生意的正因为郑和是一个“回回”,是一个穆斯林,译文忠实地体现了这一点,从梁亦清为韩子奇解惑的对话中即可看出:

梁亦清:“不,我应这活儿,一不是为了保住奇珍斋的招牌,逞能;二不是贪图他给的这个价钱。让我横下这条心的,就是因为三保太监郑和是个穆斯林,是咱们回回!”

Liang: “No, that’s not what I mean. I didn’t accept this order for the sake of the studio’s reputation or for the showing off or for the money offered.What made me do so is the fact that Zheng He was a Muslim, a Hui-hui like us.”

梁亦清:“咱回回里头也出过流芳百世的人哪,明朝的‘海青天’海瑞,还有这位郑和,都是跟咱们一条血脉的回回!人,不能忘了祖先啊,冲他们,我也得豁上这条老命,做出宝船,让外国人也瞧瞧,中国的穆斯林对得起祖宗!”

Liang:“There have been men of distinction and renown among us Huis that go down in the annals of history. The upright magistrate Hai Rui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is Zheng He-both Hui-huis related to us by blood. We cannot forget our ancestors. For their sake I will make the vessel, even at the cost of my life. I want to show foreigners that we Chinese Muslims are worthy of our ancestors.”

因为郑和是个穆斯林,也因为梁亦清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才促使他接受这个“活儿”,便衍生出后来的玉毁人亡,才有了韩子奇为恢复并壮大“奇珍斋”三年如一日地在“仇人”蒲绶昌门下忍辱负重,故事因此才得以继续。梁亦清在解释接受生意的原因时特别强调郑和是穆斯林,译文在翻译时应用了主语从句(what made me do so is...)和同位语从句(the fact that...)来强调“Zheng He was a Muslin”,充分体现了原文的意图。译文将“我们回回”翻译为a Hui-hui like us,Hui-hui是对中国穆斯林的称呼,保留这种语言形式,既是对中国回族文化现状的忠实,也是对原文语言风格的忠实。

此外,回族文化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冲突最大的当属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悲剧。韩新月是小说的女主人公,她的人生经历对情节发展有重要影响。出生于穆斯林世家,是韩子奇和梁冰玉(梁君璧的妹妹)的“私生女”,从小便离开了生母的怀抱,与父亲韩子奇和“母亲”梁君璧生活在一起。单纯、善良、美丽的新月在考上北京大学后与自己的老师陷入了一段单纯而美好的恋情,却无奈受到穆斯林文化的阻碍。梁君璧在了解到“女儿”新月和楚老师的感情之后,用伊斯兰教风俗来阻断这份爱情:

“那也不成啊!我们回回,男婚女嫁,历来都找回回人家,不能跟汉人做亲,万不得已,也只有娶进来随了我们,绝没有嫁出去的!”

“That won’t do either. Since ancient times, we Huis have always married among Huis. Marriage with Hans is forbidden. We never marry girls off to non-Huis.”

韩新月和“母亲”梁君璧之间本身的隔阂促使梁君璧很难全心全意为“女儿”付出,而虔诚的宗教信仰及不与汉人通婚的风俗习惯(have always married among Huis)又成了阻碍韩新月和楚雁潮纯洁爱情的绊脚石(never marry girls off to non-Huis)。non-Huis一词不仅排除了汉族,也排除了其他民族,极大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也成为韩新月美好生命消逝之前的一大遗憾,造就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此处,译文按意群分成四个简短明快的小句(won’t do, have always married, is forbidden, never marry),强烈地表明梁君璧拒绝楚雁潮的决心,为推动情节发展作铺垫。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第一,《穆斯林的葬礼》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介绍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人物对话及作者描述。其英译本在翻译对话中涉及的民族历史文化时充分性较强,较有效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回族历史文化的面貌;译本在处理作者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描述时删减较多,省去冗长的叙述,使故事剧情发展更加紧凑。第二,《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忠实于原文,利用宗教信仰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变化和价值观念,利用宗教礼仪和风俗习惯来展现主要人物的行为举止,成功向读者展现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第三,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民族文化对把握故事走向、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掌舵作用,其英译本忠实于原文,充分把握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宗教信仰和宗教习俗在左右主要人物行为决策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清楚地向读者展现故事的来龙去脉和发展变化。

4. 结语

本文基于文化翻译观,通过对《穆斯林的葬礼》及其英译本The Jade King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英译本保留了与故事情节发展关系紧密的民族文化介绍,使得译文中人物饱满、情节完整、流畅易懂,但在民族历史文化描述的英译方面省略较多。本文采用的是定性研究的方法,至于相关的定量研究有待进一步进行。

[1] 管克江 冯雪珺.2015.全球规模最大的2015年法兰克福书展开幕——精彩图书呈现文化中国[OL].http://www. chinawriter.com.cn/news/2015/2015-10-15/255538.html, 2016-04-03.

[2] 霍达.1997.关月华 钟良弼译.The Jade King—History of a Chinese Muslim Family[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3] 霍达.2007.《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4] 廖七一.2000.《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5] 张鑫 赵爱华.2011.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J].海外英语,(12):208-209.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Ethnic Culture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Musilin de Zangli Under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Musilin de Zangli, which is set in the ethnic culture,is an excellent novel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Contents of ethnic culture in this novel spread all over the fifteen chapter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building the character images and promoting the plot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thesis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of the novel to explore whether the ethnic culture is faithfully represented in order to ge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English version.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earch may offer some reference for the spreading of other literary works.

Musilin de Zangli;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ethnic culture

H059

A

2095-4891(2016)03-0050-05

本文系2015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立项“翻译文体学视角下对比研究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及其英译本的情感流动趋势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霍跃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的翻译研究。邓亚丽,硕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通讯地址:116044 辽宁大连旅顺口区旅顺南路西段六号 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猜你喜欢

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穆斯林
《孙子兵法》罗志野英译本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英国穆斯林更重国家认同
穆斯林在欧洲与居民互认度迥异
《穆斯林的葬礼》之“绿色意象”解读
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中梁君璧的人物形象
《穆斯林的葬礼》中谎言艺术构架的悲剧人生
美国穆斯林群体探析
关于伦理之理的理性思考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