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建设与廉耻文化

2016-04-02顾钧

21世纪 2016年10期
关键词:底线腐败官员

文/顾钧/

法治建设与廉耻文化

文/顾钧/

廉耻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一再把“知廉耻”作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底线。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思想,他认为礼义廉耻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四大支柱。孔子说“行己有耻”,孟子则说“耻之于人大矣”,“耻”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中国的廉耻文化被海外学者称之为耻感文化。廉耻文化因为具有道德评价的功能,在社会道德机制和规范的约束下,成为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法律之外的集体内控力。

在当代中国,加强廉耻文化建设势在必行。以反腐斗争为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打虎擒蝇”成效明显,但腐败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比较严重。据有关数据统计,在过去一年中,中纪委平均每天查处1.90人。最近新闻报道的云南的一件“小官大贪”案例,科级官员贪污达到360余万元,令人触目惊心。官员的腐败与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道德堕落后多会导致腐败。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作风腐化,很多是因为腐败官员缺少廉耻之心,没有耻感,不以之为耻。

在《管子・牧民篇》中,管仲认为:“廉不蔽恶,耻不从枉”,“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廉就是不掩饰罪恶、不维护恶行;耻就是不追随不正,羞于为非。不掩饰罪恶、不维护恶行,品行就会趋向完美;羞于为非作歹,恶行就不会产生。有学者则将“廉”解释为“对物质财富保持不贪婪的态度”,将“耻”解释为“对丑恶的行为感到羞愧的心态”。

综观近几年被端掉的腐败窝案,腐败官员甘为地方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为犯罪分子“递条子”“说好话”“走后门”,哪一点做到了“廉”呢?收受贿赂、糜费公帑吃喝玩乐,不辨是非美丑,哪一点做到了“耻”呢?

明代将军山云的故事是为官者讲气节、知廉耻的最好诠释。当时镇蛮将军山云初到广西,当地的官员按照惯例,为他奉上财物。山云为此询问府吏郑牢,是否能够接受馈赠,以免当地官员生疑,郑牢说:“洁衣被体,一污不可湔,将军新洁衣也。”郑牢劝诫山云,你的品行本来像一件洁白的新袍,白袍染墨总是洗不掉的。山云大愧,将所有馈赠退掉,并对当地官员严加管理,受到百姓的称赞。这就是后世传颂的“不染白衣”的故事。

有无廉耻,关系国家民族兴衰。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日知录・廉耻》)

有耻感,人们在追求金钱、权势、美色的时候,心中就会有标尺有底线;有廉耻观,就知道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就能够辨清是非善恶,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反之,社会丑态将层出不穷,如网上传播的官员不雅视频及“艳照门”,等等,冲击社会道德体系,损害社会风气。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用行政命令来治理国家,制定相应的刑法,人们虽然会为了免于刑罚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但还不能从心理上意识到犯罪是可耻的;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以礼仪规范来约束百姓,人们就会有了耻辱之心,并且知道如何遵守规矩。康有为说:“耻者,治教之大端。”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不能忽视廉耻观教育。在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完善法律体系制度,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开展廉耻观教育,加强廉耻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意义。在净化社会风气,重塑优秀传统风俗习惯的同时,为法治建设提供了一种“廉”“清”“正”的文化环境。

猜你喜欢

底线腐败官员
真相与底线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
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