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易癌变的黑斑息肉病
2016-04-01刘国
刘国
患者为女性,42岁,“上腹部疼痛1周”,剑突下压痛(+),血红蛋白:70 g/L,红细胞:3.45×1012/L,大便隐血(+++)。胃镜见胃体胃底大量大小不一息肉,黏膜轻度糜烂。胃镜病理:胃体增生性息肉。肠镜检查:结直肠多发性大小不等息肉,距肛门92厘米可见溃疡性肿块,绕肠腔一周,表面质脆,易出血,肠腔狭窄,肠镜不能通过。肠镜病理:横结肠腺癌。根据所有的结果综合考虑,该患者为“P-J综合症发展为肠癌”。随后给予患者行结肠全切术,回肠末端与直肠端端吻合术。
Peutz-Jeghers综合征(简称P-J综合征)即是黑斑息肉病,属于错构瘤,是一种较少见的家族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征表现为胃肠道有多发息肉,并于颊黏膜、唇黏膜、眼周、鼻孔、指趾和掌跖等部位有黑色素沉着,是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国外学者报告发病率约为1/25000,中国人P-J综合征发病率较低约为1/1300000。这可能与患者生存的地理环境有关。
【症状特点】
黑斑息肉病临床症状如下:
1.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主要诊断依据是家族遗传病史,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息肉组织学检查属错构瘤,但其中部分患者只具有色素斑和息肉,少数仅见色素斑或仅见息肉。
2.胃肠道多发性息肉 可发生于整个消化道,以空肠、回肠、直肠、结肠、十二指肠、胃多见。其次是盲肠、阑尾和食管,而胆囊、膀胱和尿道少见。
3.生殖道肿瘤。
4.其它恶性肿瘤 国内黑斑息肉病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率与国外的情况相近。P-J综合征患者最常伴发的恶性肿瘤依次为:结直肠癌、胃癌、小肠癌、宫颈癌、卵巢癌、骨肉瘤等。胰腺癌、胆管癌、乳腺癌、肺癌也都属于黑斑息肉病患者的易感肿瘤。目前尚不明确 P-J综合征患者恶性肿瘤的预后是否比相应的散发性肿瘤好。
5.皮肤色素沉着 口周有黑色素点,起初在嘴、眼和鼻孔。也出现在肛周、手指和脚趾,还可出现在直肠黏膜,较少在手和脚的背面和掌面。早期的研究认为色素沉着可随着年龄减退,但口周色素沉着持续存在。
【临床治疗】
过去认为P-J综合征息肉癌变的可能性很小,患者如不发生急腹症不需治疗。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发现该病息肉的癌变危险性很高,而且胃肠道息肉也会导致肠套叠引起肠梗阻,所以人们认为一旦息肉诊断明确应早期干预。
由于内窥镜技术的迅速发展,经内窥镜微波治疗P-J综合征胃肠道息肉已广泛应用临床,一次可治疗50~60枚息肉。经内窥镜微波天线可直接接触息肉表面使其凝固坏死。微波治疗多发、密集、广基或细蒂小息肉尤为适合。微波还具有抗肿瘤免疫效应。
近年来小肠镜技术的发明应用,极大的改善了P-J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丰富了该病的治疗手法,过去只有在外科手术下才能对小肠息肉进行摘除,如今在小肠镜的帮助下也可以实现,这避免了多次外科手术带来的痛苦。
P-J综合征患者应每1至3年复查和治疗1次,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好能做到每年检查1次,以便于发现新的息肉及时切除,这也是防止P-J综合征息肉癌变的一个重要措施。
通过红宝石激光和普通脉冲激光可治疗P-J综合征的口唇黑斑。
总之,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和蛋白组计划的研究进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对P-J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致病基因及其功能的研究将更加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