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读《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撷要)

2016-04-01李敏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对偶识字经验

李敏

【初读笔记】

从序言和导论来看,此书主要依传统教材的发展演变为据,来探寻传统语文教育的理念、策略等。

为什么要从研究历代教材入手?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材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它反映产生它的社会背景,包括文化传统、风土习俗等,反映当时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以及教育观点、教育政策。”大意是,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虽在一些文献典籍中有记载,但毕竟只停留于文献层面,至于真实的效果则无从考量。但留传下来的教材中却包含着这些语文教育中所涉及的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及具体的方法教育。所以,对教材的梳理和研究尤为重要。

本书二、三两章主要论述识字教育、写字训练及与之相结合的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

传统的识字教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雅言为主的集中识字课本,还有一类则是偏向俗语的“杂”字教材。前者以《急救篇》、《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为主。后者则以《开蒙要训》为代表。这两类识字教材从其各自编写特点及适应对象来看,也算是互有补充。

传统语文教育中,一直主张并实际践行着识写分流,即书中所说的“双进合击”的方法。在写字教学中,有一套独特的步骤。从字的大小上说,先中楷后小楷大楷。从具体的操作策略上说,先描红,次影写,再米字格或圆格写,最后去格写。

通过以上梳理、叙述,张志公先生总结了值得保留和借鉴的经验以及存在问题。

主要经验有:一、集中识字使孩童在较短的时间里大量识字,尽早进入阅读。三百千的配合使用,可使儿童能够掌握较常用的两千左右汉字,为真正的读书做了必要的准备。二是认和讲、认和写当分者分。这其实是集中识字的配套工程。由于儿童的理解、书写能力落后于认读能力,为了保证识字的速度和数量,把认和讲、写分开,不至于因为后两者而制约孩童的识字量。三是使用整齐的韵语。韵语郎朗上口,便于朗读和背诵。尤为重要的是,孩童的理解力有限,传统的四书五经对于初学者的阅读障碍极大,以韵语为主的读物由于“以谐于唇吻为宜“,符合汉语汉字的特点,缓解了儿童的阅读难度,更易于被接受。

当然,传统教材中所表现出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从集中识字的三、百、千起,到蒙求和类蒙求,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的缺点,就是都不尽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由于儿童无法理解,只好不讲,让孩子们死记硬背。

【研读心得】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继承使用的设想:

1. 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童谣儿歌,作为识字和课外阅读的补充,既巩固所识生字,又增加学习的趣味。类似于张志公所分出的“杂字”类补充阅读。

2. 挑选学生易于理解的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古诗、对子或是传统蒙学教材中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内容,作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它们更多地属于传统文化中占主流地位的“雅言”。这部分内容除了让学生认读、背诵,甚至可以作为精讲篇目来教学。

3. 成立专门的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属对一类的活动,对应传统节日、节气,举行猜字谜、对对子游戏,即文字游戏化。在游戏中发挥汉语汉字的另类

(一)

经典诵读:

趣味,也算是一项传统活动的继续。

4. 学习生字时,可带着学生一起创编汉字顺口溜或是日常规范顺口溜,把识与用结合。还可结合阅读内容,适时训练学生改写或仿写、创作儿歌、儿童诗。

以上四条都可以开发出对应的课程。或以语文为阵地,或与其它学科、活动相整合。

●在传统语文教育中,“三百千”三书是相互配合并互为补充的。

1. 在识字总量上互为补充。最早出现的《千字文》只有1000字,事实上确实不够用的,需要补充;同时,《千字文》基本没有复字,儿童学的字得不到复习巩固,这也是个不足之处。三种合起来,总字数2720,除去复字不算,单字恰好是两千左右,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一部分字重复出现,也有利于复习巩固。

2. 内容和形式上各有特点。《千字文》就内容来说,虽然只用了有限的千字,却不是单字的堆积,而是组织成通顺的、能够表达一定意义的若干句子,这些句子前后连贯,很有条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百家姓》和《三字经》,在同类的蒙书之中可以说是最通俗浅易,容易接近的。《百家姓》,字数少,所列的大多数是普通常见的姓,念起来流畅和谐,容易上口。《百家姓》里的字都是姓,除此以外,四个字四个字地连起来,没有意义。姓,对于儿童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儿童只要念这些字,认出些字的模样就行,无需去追究字义和句义。《三字经》全用三言,更便于儿童朗读背诵。虽只是三言,但句法却很灵活,包罗子文言里各种基本的句式,既有训练儿童语言能力的作用,又使全书的句子显得有变化,样式多,不枯燥。内容也很丰富,不和《千字文》重复,多数故事具有启发性,其中一些话甚至成了多年传诵的格言。

3. 三本交互使用,满足了孩子的新奇感。三本书每本字数最多的不过一千二百多,少的只有四百多,儿童可以很快地学会一本又换一本,有新奇可喜之趣,而无冗长枯燥之感。

总之,三种书合起来,就所收的字和所涉及的内容来看,比较的合于“日用”,也多少能使儿童增长些“见闻”,还相当地能教给儿童一点“义理”。识字的目的很突出,没有被不适当的内容考虑所掩盖,另一方面,又没有完全忽视儿童求知的要求和进行知识教育、思想教育的需要。

(作者单位:徐州市泉山区太山小学)

(二)

●刘须锦

【研读心得】

●对传统识字教学中三项重要经验的思考。

张志公先生在“经验和问题”中提到“三项重要经验”,即:“集中识字”“当分者分——认和讲,认和写”和“使用整齐韵语”。作为识字教学的宝贵经验,不仅具有历史的传承性,还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比如“集中识字”,直到目前,我们的很多版本的教材基本还在遵循,在小学低年级,特别是一二年级大量识字,为后期的读写做准备。在很多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中,集中识字的方法,仍是人们首选。再如我们的教材,归类识字、按主题识字、情境字串识字等,都属于集中识字。

对于“当分者分——认和讲,认和写”,更有时代性,特别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先认再写,识写异步,这是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同样,对于“使用整齐韵语”识字,苏教版教材最暗合此道。如苏教版小语教材中的“词串”,集中识字、主题鲜明、意义相关、朗朗上口。这种识字方法不仅传承古代的“三、百、千”韵文识字思想,还创造性地挖掘语言文字内在的音韵特点和知识内涵,寓识字于轻松愉快的情境中。

当然,张志公先生的“三项重要经验”,也是受时代的局限的。比如“集中识字”的经验,就是受“没有拼音的拐杖”的局限,识字变成死记硬背,变成机械识字,增加孩童识字的负担。对于“当分者分”也是如此,因为没有大量的读物的保证,阅读量上不去,识得多,忘记的也多,无法得到巩固。同样对于“整齐韵语”识字,与现当代的“白话文”背景下的情境识

【研读心得】

●对传统识字教学中三项重要经验的思考。

张志公先生在“经验和问题”中提到“三项重要经验”,即:“集中识字”“当分者分——认和讲,认和写”和“使用整齐韵语”。作为识字教学的宝贵经验,不仅具有历史的传承性,还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比如“集中识字”,直到目前,我们的很多版本的教材基本还在遵循,在小学低年级,特别是一二年级大量识字,为后期的读写做准备。在很多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中,集中识字的方法,仍是人们首选。再如我们的教材,归类识字、按主题识字、情境字串识字等,都属于集中识字。

对于“当分者分——认和讲,认和写”,更有时代性,特别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先认再写,识写异步,这是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同样,对于“使用整齐韵语”识字,苏教版教材最暗合此道。如苏教版小语教材中的“词串”,集中识字、主题鲜明、意义相关、朗朗上口。这种识字方法不仅传承古代的“三、百、千”韵文识字思想,还创造性地挖掘语言文字内在的音韵特点和知识内涵,寓识字于轻松愉快的情境中。

当然,张志公先生的“三项重要经验”,也是受时代的局限的。比如“集中识字”的经验,就是受“没有拼音的拐杖”的局限,识字变成死记硬背,变成机械识字,增加孩童识字的负担。对于“当分者分”也是如此,因为没有大量的读物的保证,阅读量上不去,识得多,忘记的也多,无法得到巩固。同样对于“整齐韵语”识字,与现当代的“白话文”背景下的情境识

字、意义识字、阅读识字等方法相比,识字的质和量都是要打折扣的。

总之,对于张志公先生的识字三项重要经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有许多需要发展的空间。随着脑科学、认知科学的发展,以及大量识字实践的推进,张志公先生的三项识字经验,可能只是基本的经验,而不是三项重要经验。

●对“使用韵语和对偶”的继承和发扬。

张志公先生对于“使用韵语和对偶”原本是作为识字“三项重要经验”之一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识字问题提出的。

韵语和对偶,容易构成简短整齐的句子,容易押韵。这样的启蒙教材使孩子们感到郎朗上口,便于朗读,易于背诵,富有儿童情趣。而且这样的语言在以后的文字表达或文学创作中,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如果仅仅把“使用韵语和对偶”作为识字的方法使用,又未免太狭隘。因为“韵语和对偶”本身就是很好的语言审美载体。另外,古代的很多“韵语和对偶”,其文字有的是无端组合,为“韵语而韵语”,为“对偶而对偶”。有的韵语和对偶,思想内容还与时代主旋律相悖,带有很多封建思想,对少年儿童成长是不利的。因而,使用“韵语和对偶”要有选择使用。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这一经验如何加以传承和发扬,我觉得孙双金、薛瑞平、陈琴、韩兴娥等老师已经做出很多探索,并且有很多研究成果。如孙双金的《12岁以前的语文》,就收录了很多韵语和对偶,孩子喜欢读,也容易记住,识字与审美的效果都很显著。再如薛瑞平的《日有所诵》,在低年级儿童的识字与阅读中,孩子喜欢、老师喜欢、家长喜欢。

如何传承与发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正确看待“韵语与对偶”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它是提升儿童语言审美的重要路径。

第二,要研究和探索儿童阅读“韵语与对偶”的科学方法。传统语文的学习,是经验还是经验,当下的语文教学,就不仅仅靠经验,还有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为思想,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在儿童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要提供“韵语与对偶”的创作机会。语文《课标》提出,要让孩子“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韵语与对偶”,儿童是可以创作的,特别是在诵读一定数量“韵语与对偶”篇目基础上,让孩子尝试写一写,不仅是一种提升,更是一种最好的语言创造。

【读后答问】

●关于孟宪范先生对张先生的研究方法所做的评述中,有哪些要点给你以启发?

答:述评中,有三点给我启发最大。

第一,开拓精神。研究传统语文,是一件艰苦而很难出成果的工作。张志公先生不怕辛苦,在一无依傍,二无辅助的情况下孤军奋战,最终有所成就。这就是专家的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

第二,批判精神。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否定中成长起来的,对于识字教学、语文教育教学同样如此,特别是他的批评还有创造,在指出传统语文轻视口语训练、脱离实际、忽视语文知识等弊端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语文主张。在批评中丰富和发展,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治学方式。

第三,学习精神。孟宪范先生在“研究方法中的科学理性”部分谈到,张志公先生是学英国语言文学出身,他对英语的理论知识的把握以及对其他语系语言的知识,使他在观察汉语时,能将汉语的特色格外明显地凸现出来。学习英语,揣摩汉语,借鉴英语理论来建构汉语体系,这是多么好的切入路径,而这只有会学习,善总结的人才能达到,用现代的话说:“跨界,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张志公先生在导言的第三部分“社会背景和语言文字”中所提的一些观点及分析极有价值,你注意到了哪些点?对你有何启发?

答:我注意到两点:

第一,关于社会背景,传统语文教材接触到的主要思想,表现为“原始的儒学,后起的理学、道学、外加上佛学”。这些观点,我非常赞同,这对我理解和实践“让传统文化进教材”,有了思想的根据和依托。

第二,关于语言文字,三种特点产生韵语和对偶,提升识字效率和语言审美。特别是“汉字的形体有很大的特点”,古人所谓的六种造字方法,实际上从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形声”逐渐成为汉字的主体。所以,就有了“一字念半边,不会错上天”的说法。这

巩孺萍,儿童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OCWWA)会员。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著有儿童诗集《再见,雪孩子》《窗前跑过栗色的小马》《变来变去的妈妈》等8部,作品被译成英、法、瑞典、阿拉伯等7种语言在国外出版

对我们的“字理识字”“字源识字”提供学理支持。

●本书作者认为,古人重视早期的思想教育,应当认为是可贵的遗产。对于这个论点,你怎么看?

古人重视早期的思想教育,这是非常必要,也是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

首先,人的成长是有规定性的,有节点的。婴幼儿应该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儿童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行,少年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这都直接显现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古人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思想是一粒种子,只有从小播下一粒优秀的种子,后天长成茁壮的大树才有可能。如论是行为规范或思想、认识、信念,越早越好。人们说的“好习惯早养成”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古代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思想教育。从“三、百、千”内容选择就可以看出,大部反映传统的“儒家、理学、道学以及佛学”的经典,这不仅是历史遗产的精华,更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流淌进孩童的血液里。

(作者单位:淮安市实验小学长征校区)

猜你喜欢

对偶识字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对偶平行体与对偶Steiner点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对偶均值积分的Marcus-Lopes不等式
对偶Brunn-Minkowski不等式的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