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的高效
2016-04-01杨玉翠
杨玉翠
一、 高效阅读四字诀
阅读教学要“活”。语文不只是教学生认识生字,读懂一篇篇文章,而是要通过语文学习,让他们学会与人交流表达的技能。
阅读教学要“新”。语文教学不是只教知识,还要发展学生思维。通过教材学习,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拓展生活的宽度,拓展语言的生长点,让学生边积累、边创造,学会理性思考,学会创新思维。
阅读教学要“实”。阅读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引领学生在静思默想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教学要“美”。阅读教学是一种美感教育,是一种顺应了学生心灵需要的教育。学生的朗读是一种美的表达,书写是一种美的展示,赏析是一种美的感悟,情感体验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体验人性的美,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和生命观,这都是美的熏陶。
二、 深广结合显高效
提高阅读教学的高效,还要广泛挖掘教学资源,深入拓展教学渠道。资源的挖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 解读作者之情。教学《夹竹桃》一文时,我们应了解作者季羡林。季羡林一生朴实,对于写作一丝不苟。他曾这样说过:“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有人称他为夹竹桃的知己,文本中的夹竹桃其实就是他本人人格的写照。对照这些学习课文,不仅能读懂作者对夹竹桃的那份喜爱,更能体会到季羡林的人格魅力,以及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 查阅时代背景。特殊的人物往往成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所以,需要深入挖掘社会背景,有助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例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汉武帝的武断专横,李陵将军的事迹,宫刑是一种怎样的刑法,这些知识要让学生先去了解。有了这些铺垫,再来品读文字,体会司马迁将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的习惯得到了培养,知识积淀也因此丰厚。
3. 倾听学生话语。针对学生的生活现状,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更丰厚充实。如教学《少年王冕》一课第4自然段时,我抓住了其中两个“舍不得”:第一个“舍不得”,是写王冕舍不得吃好吃的,带回家给母亲吃;另一个“舍不得”,是写王冕用积攒了一两个月的点心钱来买书。我设计的问题是:“放学回家,你们发现桌上摆着好吃的会怎么做?”学生几乎不假思索:“自己吃!”我又问:“你们积攒过零花钱吗?”同学们说积攒过,只坚持了一个星期,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两次生活体验的对比,王冕对母亲的孝敬,对读书的喜爱之情就清清楚楚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因此,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聆听学生的话语,并引导他们深思。
三、 点面结合深挖掘
1. 寻找矛盾点,加强思维训练。低年级《放小鸟》一课,小男孩因为喜爱小鸟,所以将它关进笼子,给它好吃好喝的。可是后来为什么又放走小鸟了呢?难道他不喜欢小鸟了吗?当同学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引导他们自己读课文,围绕“爱还是不爱”开展讨论,学生很快理清思路,认识到放小鸟是爱,而且是更大的爱,因为小鸟喜欢生活在大自然里。
2. 挖掘拓展点,生发训练点。很多文章,只要我们细细推敲,都可以找到挖掘拓展点。如教学《乡下孩子》一课,可以这样设计:如果你去了乡下,你想做哪些事?你能模仿文中的诗句,也写几句小诗吗?你还能写一写我们城市孩子的生活吗?文本的句式非常优美,不要单纯地读背,而是应基于儿童的特点,让他们置身乡下孩子的生活场景,进行拓展创造。这样,既积累内化了文本的语言,又创新了文本的语言,生发出更多的语言拓展点。
3. 开发体验点,语言再创造。一年级《这儿真好》一课上完了,我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熊、小鸟、小鹿、小猴、小象等动物来到岛上,他们会有什么动作?会说什么话?学生必须自己去想。因为戴上了头饰,学生真的把自己放进了情境之中,演出了小动物们的不同动作和丰富的语言。角色扮演,情景体验,充实了教学内容,学生语言得到了更好地发展。
4. 铺排时空,丰富认知体验。苏教版四下第七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写人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侧重从外貌和人物对话写人;《黄河的主人》侧重从人物的动作和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则借物喻人。教师将三篇文章整合到了一起,就给学生提供了三个写人的范本,让学生知道了写人的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教师还拓展了一篇对比反衬的手法写人的文章,教师将四篇文章放在一节课上,给学生展示了一节大语文课,多维度地学习,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体验。我认为阅读教学中,只有多元设计,广泛涉猎,教学才能变得更加高效。
(作者单位: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