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迈可与钟子云的战友情
2016-03-31程豁
程豁
林迈可,出生于英国名门贵族和学者之家。他的父亲是哲学家,曾任牛津大学贝里奥学院院长,母亲是数学家。他本人毕业于牛津大学,研究经济学和哲学,是思想活跃、追求真理的学者。1937年,林迈可受司徒雷登之聘来到北平,担任燕京大学(简称“燕大”)教授,并推行了导师制。钟子云(曾用名王友),抗战时期任晋察冀社会部平西情报交通站站长,1941年秋,在一次到北平检查工作中受到林迈可掩护,从此与林迈可结识,并结下近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
林迈可掩护钟子云进北平城
在赴中国途中,林迈可结识了白求恩,与白求恩同乘一船。途中,他们多次深谈,也常争论不休。他们虽然都是来中国,但目的地却不同:一位是直奔华北抗日根据地战场;一位是到燕大任教。然而,这次相识对林迈可此后深入八路军游击区,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1938年和1939年,林迈可在燕大地下工作人员的安排和护送下,两次闯过日军封锁线,深入晋察冀边区和晋东南八路军总部进行访问,并两次遇到白求恩,到过白求恩的医疗队和战地医院,同白求恩一起行军。他很钦佩白求恩献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崇高精神,同时也亲身感受到八路军在极其艰险的条件下英勇抗战的大无畏精神,深信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是真正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队伍。在那里,他拍摄了一批边区军民抗战的纪实图片,现已成为真实记录晋察冀边区及八路军抗日前线和后方情况的珍贵历史文物。
此后,林迈可便与燕大的地下工作人员、平西游击区的联络员保持着秘密的联系。他利用英、美尚未与日本宣战,日军尚不敢公开钳制欧美人士的特殊身份,数年来不断为晋察冀边区输送通讯器材和药品。他在燕大的住宅便成了八路军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1941年秋的一天,一位八路军秘密联络员来到林迈可家,说最近晋察冀边区情报部门负责人钟子云要进北平检查地下交通站工作,因无身份证,无法通过日军哨卡,需要林迈可掩护进城。林迈可的夫人李效黎回忆说,林迈可当时毫不犹豫地说,让钟子云扮成燕大学生的模样,他用摩托车载他通过城门。
不久,钟子云来到林迈可住处,林迈可载着钟子云蹬上摩托车直奔西直门。当到达西直门哨卡时,林迈可不等日军询问,便加大油门冲了过去。钟子云见后无追兵,便告诉林迈可直接开到新街口菠萝仓胡同地下工作者黄浩的住处。到达目的地后,钟子云深深感谢了林迈可的护送。
抗战边区重逢
同年,林迈可把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从天津撤走时留在外国租界的一批短枪、地雷及军用收发报机等军用物资,通过美国使馆,由美国水兵一批批运到燕大住宅。而后经过整理,分三批,由林迈可和夫人李效黎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日寇重重哨卡,送到平西游击队地下联络站。
1941年12月8日,林迈可通过无线电广播得知,盟国已向日军宣战。此时,日本宪兵已注意到林迈可的行动,林迈可深知处境危险,便与夫人匆匆准备行装,除个人必需品外,还随身携带了为八路军准备的无线电器材,在日本宪兵开进燕大前迅速撤离。他们日夜兼程,经过两天的跋涉,才找到八路军游击队,又辗转绕过日军封锁线,来到萧克领导的平西军区司令部所在地。从此,林迈可夫妇成了“洋八路”。
在那里,林迈可夫妇见到了钟子云。经历种种艰险,能在抗战边区见面,他们不禁感慨万千。林迈可夫妇向钟子云详细描述了冒险逃离燕大的每个细节。钟子云因一直负责北平、天津及河北一带的情报工作,所以对那里的敌我情况有所了解。他告诉林迈可说,如果他们晚走一会儿,就会被日本宪兵抓住;校长司徒雷登逃到天津后,被日本宪兵抓捕。
这对朋友有谈不完的话题。林迈可汉语不是很流利,他的夫人李效黎帮忙补充和解释。林迈可为钟子云拍了一张戎装全身照,这是钟子云抗战时期唯一的一张照片,保存至今。
他们一直谈到夜晚。钟子云挽留林迈可夫妇住下,因林迈可第二天有工作,夫妇俩便回到了驻地。他们此后又聚在一起聊过几次。后因林迈可在八路军中一直忙于建立无线电台及培训八路军无线电通讯人才,钟子云又忙于情报工作,所以二人难以相聚。
林迈可夫妇在晋察冀边区与八路军并肩战斗,经历了多次反“扫荡”斗争。在动荡的战斗生活中,林迈可为八路军培养出一批批无线电通讯骨干人才。这些人才后来成为八路军、解放军的重要技术骨干,曾任新中国邮电部部长的钟夫翔就是林迈可的学生。钟子云每提起这段艰苦生活和林迈可创造的业绩,都不禁赞佩这位异国友人的伟大精神。
在延安共同迎接抗战胜利
1944年3月,林迈可与夫人及在边区出生的女儿艾丽佳,在八路军某部的护送下,绕过敌占区,经过两个月的跋山涉水到达他们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曾多次接见和宴请林迈可夫妇,高度赞扬林迈可这位出身贵族且博学多才的外国学者,称赞他能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根据地军民共同抗战。毛泽东亲切地对林迈可说:“你能帮助我们打日本人,我们很高兴的。我们感谢你的努力。你还能和我们一起过艰苦的生活,这是很不简单的。”林迈可说:“我能同八路一起打日本,这是我的光荣。”不久,林迈可便担任了八路军通讯顾问和新华社对外广播顾问。他设计安装了延安第一部可向全世界发送消息的电台,从此,延安开始用英语如实地向国外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艰苦卓绝、浴血抗日的杰出成果和动人事迹。这是从延安传到国外的真实声音。
其间,钟子云一直战斗在冀热辽边区的秘密情报战线。他出生入死地与日寇作战,在冀东身负重伤,辗转疗伤,于1945年5月到达延安。他与林迈可在延安重逢,分外喜悦。林迈可心系边区军民,钟子云便给他详细介绍边区抗战节节胜利的情况。钟子云还陪同林迈可夫妇拜访周恩来副主席,一起聆听周恩来的亲切谈话。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他们与延安军民一同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然而不久,国民党发动了内战。林迈可痛心疾首,不忍卷入中国内战,遂决意回英国。他无限感慨地说:我作为一个外国人,绝不会和我所敬爱的中国人民为敌。我要让广大世界人民知道,在华北有个敌后根据地,有一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边区政府,一直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
当年9月,钟子云肩负新使命离开延安,告别了林迈可,奔向东北。林迈可一家于10月也依依不舍地告别延安返回英国。临行前,毛主席设宴送别林迈可夫妇,并赠3000美金作旅费。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来华会好友
自延安分别后,战事频仍,讯息难通,林迈可与钟子云中断了联系。林迈可回到英国后,听到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舆论是:只有国民党才是抗日的。林迈可以亲身经历义正辞严地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坚持抗日。新闻媒体对此极感兴趣,连续采访并宣传,英政府也曾要对林迈可委以重任。然而国民党驻英大使却向英政府报告说林迈可夫人是共产党,林是共产主义者,从此林迈可受到“冷处理”。其实林迈可夫妇都不是共产党员或共产主义者,但他们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特别敬佩八路军及边区人民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林迈可夫妇先后九次来中国访问。第一次是1949年,他们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后,情不自禁地奔赴香港,找到中共代表乔冠华和龚澎,申请过境,看看眷念已久的新中国及患难与共的战友和故人。第二天便收到北京方面欢迎他们的消息。他们来到北京后,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和宴请,见到了当年在边区和延安时期的战友和朋友。这次他们未能见到钟子云,因为钟子云尚在东北。直到1983年来华,林迈可委托王炳南一定要找到老友钟子云。终于,相别近40年的他们重逢了。林迈可夫人李效黎形容这次相会:恍若隔世,感慨万千。彼此畅谈别后的经历。林迈可仍是年轻时那样直爽、率真,不论谈往忆旧,还是论今盛世,直抒胸臆,毫不见外地谈自己的见解。如对“文革”、对苏联的看法,一一向老友倾心而谈。钟子云也诚挚地与老友倾谈几十年的友谊。从个人到国家的变迁,不论观点是否有差异,都能坦诚地交流。林迈可一如既往地热爱中国,不顾老迈之身,愿为中国的强盛而尽力。钟子云为老友安排了访问日程,带他们到北戴河游览;到冀中原晋察冀边区抗战故地;重访当年驻地吊儿村,见到老房东。钟子云还特别安排老友到开滦矿区访问,让他们了解中国煤矿和煤矿工人。在开滦,他们参观了煤矿斗争史展览。林迈可对煤矿和矿工都不陌生,因为他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曾到南威尔士矿区搞过两年成人教育,他的学生大部分是矿工,所以他见到中国煤矿和矿工倍感亲切。
此后,林迈可夫妇几乎每年都来华访问,每次都与钟子云一家相聚。或探望故人,或到各地走访,钟子云总是极尽地主之谊。1987年,林迈可写于1975年的回忆录《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见闻录——一个英国人不平凡经历的记述》译成中文出版。这本书真实地记述了林迈可在燕大、晋察冀边区和延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并肩作战的情形,并发表了一批林迈可当年拍摄的珍贵图片。钟子云亲自为老友的著作校阅核正。1984年,林迈可在英国上议院演讲,积极支持解决香港回归中国的“一国两制”方案,并热情地讲解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发生的巨大变化。
1992年,林迈可最后一次访华。这次访华林迈可已与夫人商定,要回到中国定居,与老友一起欢度晚年。当他向老友钟子云表达了这份情感时,钟子云很受感动。钟子云知道林迈可在英国可以继承父亲的爵位,同时,他也是有声望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是位有影响的人物。为实现老友愿望,钟子云多方联系,全力以赴帮助老友办理在北京定居的手续。然而,1994年2月13日,林迈可在美国家中病逝。钟子云为未能迎接老友到北京定居,一起共度晚年而深感遗憾。他亲自撰写悼念文章,追念这位曾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林迈可去世后,在钟子云的帮助和有关部门的安排下,林迈可的夫人李效黎如期来到北京定居。十年来,他们及子女常相往来,钟子云虽已年迈,但仍对林迈可的家属关怀备至,直至两位老人相继离世。
(编辑 王 雪)
(作者是《中国煤炭报》副刊部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