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2016-03-31程玲仙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弱化成因对策

程玲仙

【摘 要】写作的内在动机能够使学生产生更为持久的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展开:一、引导需要,以实用价值激发写作动机;二、淡化规矩,以自由记录激发写作动机;三、融合生活,以抒发真情激发写作动机;四、改进评价,以增强自信激发写作动机。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写作动机 弱化 成因 对策

写作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写作的外在动机是在外部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和要求下产生的学习动机。写作的内在动机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如需要、兴趣、求知欲等)转化而来的。外在动机不可能从根本上激起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因而它的效应是短暂而微弱的。写作的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表现为更持久而强有力,因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作文教学并没有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引发学生产生习作的需要,而是从学生一开始学写作就强调文体、立意、选材、谋篇、行文等要求,让学生在划定的圈子里写作,说大人话,说空话、套话。这势必泯灭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对写作感到兴味索然,甚至产生讨厌的心理。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是第一要务。本文试提出以下思考。

一、引导需要,以实用价值激发写作动机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生的写作应是“写话”和“习作”,写简单的纪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应用文(日记、读书笔记和书信)。可见,小学生的作文是一种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练笔。“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是其本质特点。而现实中,教师拔高要求的做法很多,往往没有顾及学生的特点和循序渐进的规律,以成人化、文学化的眼光审视学生的习作。如三年级就要学会分段,把事情写具体等。学生面对过高的要求,自然失去信心,感到习作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产生畏惧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积极个性的源泉。人总是先有需要,才有动机,才有满足自己需求的行动。如果每次作文都能成为一次现实的言语交际,使学生感到作文不是为了“应付差事”,而是生活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感到作文有用,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曾运用过特级教师章师亚提出的“生活需要式”作文教学模式。所谓“生活需要式”作文,就是以“生活”为写作素材,以“需要”为写作目的,并把写作过程“演化”为实现某种生活需要过程的一种作文方式。如写景的作文,可以让学生当导游推荐景点;写一件物品,可以让学生当推销员推销产品;等等。这种以“需要”为起点而最终又不折不扣地落实在“有用”上的作文训练方式,明明是在进行作文训练,却不提“作文”这两个字,“一切尽在不言中”,使学生有了宽松的“写作心境”。变“要我写”为 “我要写”,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淡化规矩,以自由记录激发写作动机

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作文就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文章原本是“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但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侧重命题的审阅,侧重文体、文法的指导。学生还未动手写作,就被教师满嘴的立意、提纲、方法、窍门所束缚。学生在写作中感受不到个性张扬与言语创造的乐趣,写作自然就觉得枯燥乏味、令人生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写作训练不要急于用过多的规矩去束缚学生,不要急于教他们开头结尾、布局谋篇之类的习作套路,而首先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领悟积累,然后激发他们的表达欲,讲真话,抒真情。写什么,怎么写,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有了兴趣,有了激情,养成了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再适当作些方法上的点拨,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倡导有感而发,随机而作,也就是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稍纵即逝的时机——那些颇能引起学生兴趣、关注的,能让学生触景生情的,易让学生产生冲动的时间、场合、人物、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此时落笔,情动辞发,水到渠成。因此,“有感而发,随机而作”最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最为学生所喜闻乐“写”。笔者曾作过一些有益的尝试。一改传统的按部就班式的作文训练模式,开展“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腾出时间加大阅读训练,引导学生投入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还专门给学生发了一本《生活随笔》,让他们自由命题,随机而作。这样的生活随笔随时有内容可写,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形式自由,不拘一格,想写则写,能长则长,因此学生特别爱写乐写。

三、融合生活,以抒发真情激发写作动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这段话强调了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以生活为本源,把作文教学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

对此,叶圣陶先生曾有精辟的论述:“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这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和情感储备达到比较丰盈的状态,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引时,就会不可抑制地萌生通过文字倾吐心情的冲动。走“生活作文”之路,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生活作文”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写作时的“无米之炊”,扭转了作文内容千人一面、“假大空全”的现象。但仅有这点是不够的。我们要努力让“生活作文”成为学生有趣的“作文生活”,通过一些诸如编报采访、调查访问、收集民间故事、书信交友等实践活动,丰厚生活阅历,让学生自己阅读自然、社会这部“大书”,让他们写自己感兴趣的生活,让他们时时处处学作文、用作文。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学生的写作动机,还有利于促使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保持儿童世界的那份纯真和好奇,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四、改进评价,以增强自信激发写作动机

成功的作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激励学生在写作时树立自信。“教坛怪才”魏书生曾经这样谈到自己教一个班级第一次作文时的情况:“我跟同学们说:‘咱们班第一篇作文就一条要求,格式正确。题目是《童年趣事》。你回忆一下,童年时候哪件事你感觉最有趣就写哪件事,随随便便地写,怎样想就怎样写,怎么高兴、怎么有趣就怎么由着兴趣写。’这么一来,那些淘气的学生也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因为他们的口语都很风趣,一没顾虑就写出来了。一读,大家还觉得满能吸引人。格式正确就给100分,这样的作文写几篇,淘气学生也不怕作文了。”

那么,怎样改进作文评价,时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呢?首先,在评价标准上,要软化“班级标准”,强化“自我标准”。传统的作文评价标准过分强调“班级标准”,而且往往以班级尖子学生的作文作为评价的参照,采用统一的应试作文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作文,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强化“自我标准”就是个体标准,它以每个学生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为依据,确立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内差性评价标准,让每个孩子体会到跳一跳摘桃子的喜悦。

其次,在评价主体上,由单向评价转向多元评价。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并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人人参与评价、学会评价。例如,可以让学生先给自己的作文打分写评语,然后由教师参照学生的自评,写出赏识性的激励评语;可以让学生互当小老师进行相互评价;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评互改,促进他们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在评价过程上,要关注整个写作的过程。作文前,要了解学生是否拥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是如何收集到这些材料的;作文时,要考查学生是否独立构思,是否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后,要关注学生的修改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在修改的基础上,进行表彰激励,可以是好词好句,可以是谋篇布局,甚至可以将学生的习作进行班级发表或者投递到报刊社。如果看到自己的作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没有哪个学生不欢欣鼓舞、激动不已,并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作文充满期待,这就是成功的愉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学生自然就会兴趣盎然,越写越爱写。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柯孔标.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汪潮. 教学新理念[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浙江省常山县天马二小 324200)

猜你喜欢

弱化成因对策
永续债的资本弱化问题探析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浅析当代藏语使用弱化问题及其对策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走,找对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