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能力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多元化效应研究

2016-03-31刘伟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动态能力多元化

刘伟

内容摘要:动态能力观认为“能力提升”实现于知识资源由获取到重构的整个管理过程,由此表现出的实际运作行为则是企业的多元化运营,主要是显性知识复制的多元化与隐形知识创新的多元化。基于能力提升而对思维的“反哺”效应要求行为与之相匹配,这正是企业多样性经营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动态能力 多元化 内在动力 知识观

引言

Chang、Singh在对企业绩效的研究中发现,业务分类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对企业绩效水平而言,业务单元的贡献最大,而多元化战略影响最强,战略集体影响次之,产业因素影响最弱。多元化战略对业绩的影响在现实中也得到了验证,Montgomery 1994年对财富500强的研究报告发现:截至1992年,业务类型≥5的公司数占样本中总量的2/3 ;而我国截至2005年,沪市中制造业类企业有85.48%的上市公司为多元化经营。可见,多元化战略所产生的规模扩张效应使得众多公司越来越偏好多元化经营。但伴随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却可能导致多元化并购后集团总价值的降低。多元化与企业绩效间的不确定关系,使得对企业多元化战略实施动机的探析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更具体的战略决策支持和管理工具。

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

在动态能力概念的萌芽阶段,对于效用的关注使得研究结论偏好于揭示“如何實现企业的环境适应性能力”,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能力与环境关系在更深层次的探讨有了质的突破。对“知识”的生产资源属性界定,使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实现并非仅“占有”一种途径,对资源的管理行为同样可以实现价值增值。知识观与动态能力观对资源管理行为与价值增值间的相关性认可,使得两者间的核心观点基本一致,只是研究范围和研究焦点存在区别。

Teece作为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先驱,他在对企业能力进行定义时明确指出,资源的积淀作用是生产与服务的基础所在,对这一基础资源的运用就是能力的本质所在。可见,动态能力在具体表现中的知识效应是理论研究结论的最初证据。知识观对研究视角的开拓,使得理论研究对知识效应的具体实现过程、表现形式有了更细致的探索,以知识为“桥梁”的动态能力价值实现于生产、经营行为的创新。基于动态能力对知识处理、运用、突破流程的演示,实现了动态能力作用于知识储备的效用路径分析,并最终实现知识效应的机理解析。

而近年来,实证研究对知识管理行为与企业战略规划和价值目标设定间关系的数据演算结果,更直观地支撑了规范研究的结论,源于知识研发与利用而实现的产品创新对企业运营具有持续推动力,而动态能力对知识资源的处理过程将直接关系最终推动力量的大小。而江积海(2011)的研究更将动态能力的影响拓展至“环境”:首先“知识”资源在企业内部组织间的流通实现了资源共享,而组织对知识的运用是自身行为与外界环境互通、“调适”的关键;“流通”与“互通”的动态行为的完成效力则取决于“动态能力”对企业边界、企业结构、企业行为、企业绩效四个层面的作用过程。

基于动态能力的知识本质和效用发挥路径的知识“传导”特征,可以将知识资源视为动态能力构成与发展的核心因素。这使得传统研究中对能力描述的抽象、发挥过程的隐秘、作用效果的模糊等难点,可以借助于知识吸收、创造和整合过程而间接阐述,这样有助于明晰动态能力的概念内涵、明确研究对象、提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观测性。以知识为传导中介的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间的作用路径表现为:企业通过吸收、创造和整合知识资源,首先形成思维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将创新思维作用于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新的产品创新或管理创新,这主要表现为物质创新成果;这些可观测的、可被消费者使用的新产品是对新环境的“迎合”;由于市场需求的优先满足使得企业获得了新优势,而对环境适应性的提升则直接增强了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的实力。而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自然是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创造能力与知识整合能力。

动态能力与多元化类型的联系

(一)基于知识观的多元化类型划分

知识在动态能力构建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核心地位和主导效用,使得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动态性分析就是对知识资源吸收、创造、整合能力的测试。基于此,对于企业多元化战略类型的划分也可以形成新的标准,而基于知识的精神成果特征,这种基于知识视角的多元化战略类型研究更能触及对企业经营动机的探索。依据知识资源获取途径的不同,将企业对现有知识在部门间转移和共享而导致的经济行为视为“复制”的多元化;将企业基于自身知识资源积累的思维突破而导致的创造行为视为“创新”的多元化。具体而言:

在复制的多元化过程中,对现有知识的利用是开展业务的主要方式,鉴于知识资源的普遍接受性,这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避免了实验阶段的失败风险,是较为安全的多元化经营行为。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缺乏创造力的经营过程会导致企业发展迟缓,以适应为目标的战略规划无法提升企业动态能力。创新的多元化则以创新性成果作为企业立足于市场与行业的“资本”,来自于自身思维的知识创新是一切行为的保障。多元化实现过程中基于精神主导的多样性必然导致企业多元化路径的多态特征和复杂轨迹,基于部门多元化行为而形成的多元化系统是单一路径的汇合过程,如图1所示。

多元化趋势对企业行为轨迹的展示,显示了企业行为的连续性特征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但左右图像明显变化的决策行为,则来自于知识积累下的思维突破,这种思维创新与多元化所要求的复杂能力存在一致性,更是对多元化战略要求动态性的满足。

图1中所呈现的每一个分支都是某一种具体多元化类型的代表,形成主线的类型来自于知识创新行为对企业生产、营运能力的持续提升和不断自我突破,而主线之外的分支则是知识创新行为的终止,也是知识积累过程的完结,这种思维过程没有对动态能力提升发挥效用。因此,在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分析中,基于现有知识和自身能力水平而进行的创新,才是对多元化战略实施的可行性试验,才可能形成经济效益。

(二)动态能力与多元化关系分析

企业在新领域地位的形成来自于自身竞争优势的大小,而竞争优势的实现当下主要依赖于知识资源的创造性使用,如果能通过对现有知识资源的重新组合、构建而形成新知识,则可能实现产品的创新。此時,复制行为对现有资源模式的保持限制了扩张与膨胀行为发生的可能,无论复制的多元化多完美也无法实现对思维的突破而有所发现。而企业成长所呈现出的最直观的表现至少是规模的不断扩张,深入分析更能发现企业发展对生产技能由简单到复杂、对组织结构由专业到多元化的变革。组织在己掌握知识的现状下寻找更丰富、更优质的资源利用途径是追求利益本性的驱使,也是企业开发新领域的主要任务所在。只有创新的多元化才能实现对企业现状的不断突破,通过潜在发展机遇的准确把握一次又一次地实现创新绩效。那么,对现有知识的传递和共享是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必要积累过程,而在积累基础上的思维创新则是为了进入已发现的、尚未涉足的、可能带来新利益的潜在市场的必要准备,只有首先形成新知识才能实现新的竞争优势,如图2所示。

图2中,对知识与企业动态能力间的关系表现为能力类型与不同要素间的对应关系,而要素与获取能力又将共同作用于经营行为,不同的组合形式将形成不同的经营模式和不同的经营效益。经济人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必然导致行为尽可能的多样化,基于资源观对知识要素经济效益的解释,来自于知识学习、吸收、整合的能力提升将直接提升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科学指导和理性预测。进入新业务领域而遭遇的新问题,因无法遵循传统办法而必须寻找新的解决方式,这是一种主动的、必要的知识探索过程,来自于思维的“灵感”往往正是对新路径的启示。而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溢出效应常在形成专业领域创新的同时,还能实现对相关领域的启发性思考,新知识形成过程中对衍生知识的“伴随”获取更拓宽了企业利益增长的途径。动态能力下的知识存储效应最终揭示了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形成机制。

动态能力对多元化的影响路径

以彭罗斯为代表的资源理论学者将管理层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视为扩展行动的根本,而个人追求规模生产的天性则为直接诱因。虽然彭罗斯对内部动因的解释带有主观色彩,但对战略选择诱因的内部化倾向则提升了管理学研究的实践价值。动态能力观阐明了在外界环境迅速变化的市场中,竞争优势建立在熊彼特租金的成功获取上,这来自于企业整合、构建和重构资源能力的提升。在知识观的影响下,动态能力学派将能力提升更具体到对知识资源实施的由获取到重构的整个管理过程中。由此而表现出的实际运作行为则是企业的多元化运营。

(一)基于知识吸收能力提高而对企业思维的促进效应

企业自身知识资源吸收能力的提升将实现更多的知识积累,从而不断刺激企业营运思维的活跃性,使得在与外界的广泛交流中来自于客户和供应商的新信息、来自于竞争对手的市场趋势预测迅速转变为企业自身的新创意。这为开辟新的商机、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创造良好的开端。正如Kobergetal所言:“大量的创新实际上都始于对外部知识的获取”。基于知识水平提升而首先优化的吸收能力为企业进行有效的信息筛选提供了“必要工具”。如果说交流中所捕获的信息对于创新思维的启发属于偶然现象,那么直接通过“复制”显性知识而实现的知识积累和突破,则是企业基于自身领悟、理解、变通能力提升而必然实现的创意开发。只有这种建立于能力基础上的技术、诀窍购买,才有助于真正实现对资源束缚的突破,最终提升创新效率。

近年来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更指出,知识吸纳性能直接影响企业对客户反馈信息的有效利用。高水平的知识吸收能力可在客户信息中有效识别具有创新效应的资源,从而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欲望,同时,这种知识路径的开发与扩张将有效避免单一路径知识积累中的创新刚性。

可见,基于知识吸收能力提高而对创新多元化的正向影响,以及对复制多元化的抑制效应,使得企业可以凭借有效的信息筛选首先产生思维“火花”。

(二)基于知识学习能力提升而对企业行为的优化效应

尽管来自于外部信息的刺激实现了企业思维的创新活动,但将精神成果转变为产品创新必须涉及人的劳动,这种劳动的技术性能将直接影响转化的成果与效率。因此,对于劳动技能的提升从来都是企业营运过程中时刻关注的重要方面。由于技能的施展体现于劳动者的具体生产过程中,那么对于技能的提升必然需要以劳动者为载体,即通过对劳动者进行“优化”而实现对技能的提升。这种“优化”则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复制能力的提升。

在生产技能知识的隐形特征下,企业难以通过编码而实现对知识的分享,对于具体的劳动者而言,这类知识的掌握只能实现于具体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完成对技巧的了解、掌握、熟练,最终通过自身改良而有所突破。也正因为学习过程的漫长与艰苦,对于这类知识的保护从来都是企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Gibbons、Johnston发现对于企业创新所需知识的获取中仅有1/3来自于外部购买,主体部分只能依赖自身的研发创新。Haro-Dominguez更指出即使可以凭借购买行为完成一次创新行为,也无法将这种趋势延续下去。在成本投入不断增加和思想依赖的懒惰效应下,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许多发展中国家企业所表现出的依赖特征均源于自始至终的技术引进方式。在对国外技术的严重依赖下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追赶陷阱”中,自身创新能力的丧失使得竞争优势毫无“生发之地”。

可见,对于隐形知识的学习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依赖自身复制能力提升而实现的知识资源迅速积累,既保证了创新所需的知识基础,又为创新行为的具体开展提供了高质量的“载体”。

(三)基于知识创造能力提升而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贡献效应

创造力于企业而言不仅是技能优化的关键因素,还是思维活跃性有效维持的重要诱因。这种对思维的刺激效应产生于信息交流中大脑的识别与选择行为,在不断提升吸收能力的同时对思维灵活性产生推动作用。Cohen、Levinthal就指出企业内部研发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吸收能力的提升与创造技能的优化。Rosenberg也认为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始终坚守源于对创造思维活跃性的维持,即使研究成果毫无价值但它实现了企业在特定情景中的逐步积累,保证了未来创新思维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

Eisenhardt、Brown指出创新行为的顺利完成建立于丰富且稳固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对不同领域知识的灵活、正确运用是掌握与熟悉的综合体现,更是企业知识整合能力水平的直接体现。现阶段高新技术产品所呈现的复杂原理和结构组合更是证实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性。对于企业而言,知识整合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产品的科技性能,更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由于知识分散于不同部门中,对知识的整合也是对部门间的协调和组织,整合这些不同职能部门,甚至是产业链中其他主体所掌握的知识对于创新极为重要。可见,知识整合能力对基于创新的多元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基于复制的多元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结论

对于企业而言,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价值增值的首要前提,而它依赖于现状的不断优化和有效的动力刺激。来自于外界的显性知识奠定了最初的资源基础,并随着企业自身技能型知识增长而不断积累。对于这些知识的整合就是资源的处理、运用和突破过程,这关系着企业自身动态能力和知识水平;而在对外界知识的评价、转化行为中可以促使企业“模仿”能力被有效锻炼,后期的研发应用中新思维、新技术的涌现则实现了对“创造”能力的提升。基于能力提升而对思维的“反哺”效应将要求行为与之相匹配,这正是企业多样性经营的内在动力刺激。基于精神主导的多样性必然导致企业营运路径的多态特征和复杂轨迹,由此不断产生的创新优势保障了企业在市场范围扩展中的优势地位,并呈现出最直观的成长状态。可见,动态能力下的知识存储效应最终揭示了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Chang,S. J. &Singh, H. Corporate and industry effects on business unit competitive position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

2.Montgomery, C. A. &ffernerfelt, B. Risk reduction and umbrella branding [J], Journal of Business,1992,65(1)

3.韩中雪,朱荣林.多元化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2)

4.Danneels,E. Trying to become a different type of company:Dynamic capability at smith corona[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32(1)

5.Teece,D. J. Economies of scope and the scope of the enterprise.[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80(1)

6.Drnevich,P 1,and Kriauciunas,A P. Clarifying the conditions and limits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ordinary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to relative firm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2(2)

7.江積海.基于四度模型的供应链企业间知识转移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5)

8.Eisenhardt, K. M. &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

9.Pavlou,P.& El Sawy,From IT Leveraging Competence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The Case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 2006,17(3)

10.Teece, D, J., Pisano,G.,& Shuen,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11.Conner, K. & Prahalad, C. 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Knowledge versus opportunism [J]. Organizational Science,1996,7(5)

12.Gibbons, M. &Johnston,R. The roles of science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Research Policy, 1974,3(3)

13.Haro-Dominguez, M., Arias-Aranda,D. &Llorens-Montes, F. et al. The impact of absorptive capacity on 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s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mpanies [J].Technovation,2007,27(8)

14.Cohen WM, Levinthal D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

15.Rosenberg, Why do firms do basic research (with their own money)?[J]. Research Policy, 1990,19(2)

猜你喜欢

动态能力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企业动态能力倒U型作用的实证研究
新常态下的动态能力战略理论的价值和企业实践研究
企业动态能力对其绩效影响研究综述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