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建议

2016-03-31胡晨宋广文

中国德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胡晨 宋广文

学校肩负着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任,因此,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推动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

有句话说,“成就一个人,让他靠近网络;毁掉一个人,也让他靠近网络”。此话确实很有道理。如今,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左右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小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道德素质的培养必将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同时又要规避网络化带来的风险,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便成为当下重要的教育问题之一。

据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发布的《第七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城市的小学一年级至高中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92.9%,农村(乡镇)中小学生也高达80.2%。71.9%的城市未成年人和45.0%的农村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在10岁以前;已上网的未成年人中,七成以上每周至少上网一次。由此可见中小学生网民数量之大、上网频率之高。另外,《2013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指出,未成年犯中,看色情网站的占56.2%,玩暴力游戏的占69.3%,玩色情游戏的占24.8%。由此可见,是否能正确使用网络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然而,当前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教育效果也不尽人意。

当前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面临三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升学才是“王道”的旧观念没有改变。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以及新课改的浪潮此起彼伏,但也没有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状。当前轻视网络道德教育的现象大致可分为两类:升学至上,不开设其他相关课程;虽然开设课程,但流于形式。二是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当前,很多学校缺乏既有过硬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道德知识,又具备丰富教育心理知识的专业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师。一些教师由于自身能力的缺乏,对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没有引起重视,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三是教育方式陈旧单一。许多学校的网络德育课程内容千篇一律,仅将教材作为唯一的参考资源,与现实社会和实际生活相疏离。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对学生会产生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借助自身在地位、时间和教学上的优势,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抵制互联网对学生产生的不良诱惑。

一、转变网络道德教育观念

中小学生品德是从习俗水平向后习俗水平过渡,从以自我为中心向社会契约定向转变,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向习惯过渡。对于这一阶段学生的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结合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德育课程、生活及教育环境等德育资源,综合运用疏导、榜样、传授、舆论、陶冶等德育工作方法,整合推动道德教育的所有社会力量,促进新网络德育模式的建立,实现由传统的灌输式网络德育向双向互动式的网络德育转变,由单一的网络德育模式向个性化、多样化网络德育模式转变。从中小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实际出发,发挥中小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网络道德判断力和自制力。

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灵魂,学校要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在当前社会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设置教育目标。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以及社会认同不同,可借鉴日本设立的三阶段教育目标:第一,小学阶段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负责任地使用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培养良好的计算机网络使用习惯及责任意识;第二,在初中阶段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网络道德观,并能按照法律和道德要求负责任地使用网络技术;第三,高中阶段在学习利用网络和增强网络技术上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信息观和道德观,了解网络和网络技术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丰富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一)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正确处理虚拟与现实的道德冲突

在互联网空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匿名性、隐蔽性和间接性的特点,个体之间的道德关系与责任、个人的道德行为等都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大有不同。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可能会在网上表现得截然相反;性格乖巧、品行端正的学生在网上可能化作“黑客”到处攻击别人电脑,窥探他人隐私。网络的隐蔽性使网民较少受到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网络的开放性加速了各种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西方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媒介渗透到我国文化的肌体,削弱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弱化和消解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然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更是个体道德价值的标准和行动指南。所以,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网络道德教育之中,指导中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规范行为,重视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培养,正确调节虚拟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矛盾势在必行。

(二)加强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教育

知识产权的侵犯也是当今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然而互联网飞速发展,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和时效性,未经允许就借用、抄袭、复制法人的劳动成果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中小学生既可能是著作者,又可能成为他人著作的使用者;既可能其著作权受到侵犯,也可能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因此,要教育中小学生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也要提高个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遵守网络法律法规。

(三)加强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网络礼仪和责任意识教育

上网成瘾、沉迷网络游戏、任意散布谣言、恶意辱骂攻击他人等现象在中小学生中已屡见不鲜,对中小学生自身及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首先应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计算机网络使用习惯,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合理分配上网时间,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其次,网络礼仪是保障网络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规范,网络礼仪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网络礼仪相关知识和网络礼仪相关技能的教育。最后,培养中小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任意传播和散布谣言,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四)加强婚恋道德观教育,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

据《第七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城市未成年人和农村未成年人中承认曾遭遇网络“不良信息”侵入的比例分别高达78.2%和78.5%,其中以不雅图片、网络游戏广告和骚扰信息为主。有10.2%和10.6%的城市未成年人和农村未成年人表示会模仿游戏中的人物;11.8%的城市未成年人和12.1%的农村未成年人会模仿网络说话的方式及行为等。由此可见,在垃圾信息横飞、不良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不能正确辨别、整理、分析网络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中小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应科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另外,要引导学生浏览积极健康的主流网站,自觉屏蔽网络不良信息;对于网络上的骚扰诈骗信息要提高警惕,以防上当受骗。

三、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方法

(一)学生自主性与网络互动性相结合

首先,发挥同辈的影响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在同年级或高年级中选出计算机网络水平较高的学生做网络指导员和管理员。作为同龄人,可以更好地站在学生立场选择他们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指导、监督和影响中小学生的上网习惯。其次,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自己动手设计网页和网站。学校可以开展儿童网站设计大赛,调动中小学生的积极性,这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提高,还宣传了网络道德。再次,在讲课过程中多引用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将网络道德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将网络道德纳入考核范围

学校可以借鉴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入学后新生必须接受一次计算机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并进行考核。对中小学生进行入学网络道德教育,经过短期培训后进行考核并将其成绩纳入到最终测评之中,以此来督促学生对网络道德的学习,增强教师对网络道德的教育意识。

(三)与其他课程融合,扩大教育影响

网络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还应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如语文课上在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时,可以将网络道德、网络礼仪内容加入其中;生物课上学习人的生理知识的同时,进行科学的性教育,理性看待青春性萌动,自觉抵制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干扰;在班会课上选择学生身边典型的网络道德与不道德行为的正反案例,通过案例分析,组织同学讨论,在不同的声音中达成共识,树立正确道德观念。

四、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环境

(一)加强学校和家长的合作

学校和家庭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场所。作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要阵地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开展家校合作。学校可以借用开家长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一些简单的网络知识培训,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网络知识,共同处理遇到的网络问题;学校也要帮助家长认识到网络的多面性,指导家长采取措施以消除家用计算机网络可能存在的不良诱因等;学校要帮助家长指导和监督孩子,理智处理上网学习与上网娱乐的关系。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二)提高教师素质,建立新型民主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所以,教育者先要自己接受教育,提高自身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增加网络道德理论知识储备;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教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相关心理学知识,顺应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为学生排忧解难,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创建网络阵地,建立学校信息网站

据调查显示,城市未成年人中的26.5%和农村未成年人中的24.3%认为学校网站的信息最可靠。由此可见,学校信息网站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如今是网络时代,学校应化被动为主动,变堵为导,德育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号召中小学生主动出击,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免费资源,通过网络宣传与互动,培养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学校和老师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发布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吸引学生和家长关注,实时宣传网络道德。

(四)加强教材的编辑与出版

通过笔者对当前中国几大购书网站的搜索,发现对于网络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的书籍有很多,但都是适应大学生等成人的,针对中小学生的书籍并不多见。因此,应积极鼓励在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及专家编纂关于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书籍。根据受众的不同,书籍的内容、风格应有所差别,如对于教师用书,应在网络信息技术和教授方法上重点突出;对于学生用书,应尽可能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对于家长用书,应着重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面入手。

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关系到社会管理、国家安全和国民素养等各个方面。学校肩负着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任,因此,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推动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

【胡晨,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宋广文,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