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文化”与“工匠精神”
2016-03-31刘柯利
刘柯利
开栏语:“郡县治,天下安”。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对基层治理尤为重视。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湖南的地方治理是否敢为天下先?有哪些先进经验值得推介?为此,本刊特开设“郡县志”栏目,欢迎关注。
投稿热线:0731-84329961 QQ:648809417
“工匠精神”,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新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表示,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像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如果说一个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企业,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国家财富增加所在,那么“工匠精神”在地方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则可以上升到公共审美和共同价值观的范畴,成为这个地方的软实力所在。
在桃源县,透过当地的“现象级”文化,我们可以找到其与“工匠精神”的契合点。
背景:源远流长的“桃源文化”
桃源县地处湘西北,辖27个乡镇412个村居,总面积4442平方公里,总人口97.4万,自古就有“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等美称。桃源县先后发掘了周家岗遗址、毛家桥遗址、鲇民丘遗址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遣址、战国采菱城遗址,出土了国宝“青铜器之王”——商代皿天全方罍。
自东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世后,历代赓歌不绝,李白、王维、苏轼、王安石、陆游、沈从文、丁玲、马季等名家或来桃源寻古探幽,或在桃源著文咏诗,或为桃源作画纪事,使桃源土地倍添浓墨重彩,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的文学、戏剧、音乐、曲艺、舞蹈、歌谣、谚语不断发展,成为文化繁荣的源泉。
在桃源当地,讲述起“桃源工”的源头,大部分人认为,历代驻军及建城,宫廷工匠被派到常德修建府邸,将宫廷雕刻技艺带到常德,与本地朴质大气的雕技逐渐融合而形成。但“翦伯赞文化传媒”的负责人翦永胜认为,“桃源工”的源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桃源工”是巫楚遗风,是桃源土生土长的文化印记。他说,桃源木雕和桃源绣上的人物造型、故事场景和艺术风格,与长沙马王堆、桃源采菱城遗址出土的战国木器漆器和彩陶艺术非常接近。
匠心独运,让文化达到一种审美境界,真正满足公共审美需求。无论是有形的物质文化还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每一项“桃源文化”作品,都是精益求精的艺术瑰宝!
现象:百花齐放的“桃源文化”
城乡文化繁荣、群众文化火爆、文艺创作丰硕、文化人才辈出。近年来,桃源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全县呈现出独特的“桃源文化现象”。
春天里,文化体育中心的樱花绚烂绽放。这个投资3.1亿元、占地218亩,集训练、比赛、健身、休闲、展示、文化娱乐和疏散避难等功能于一体的县级文化体育中心即将全面建成。
春天里,桃源县城沅水西岸风光带扶柳依依。这个投资2亿元、长达2公里的外滩公园、亲水平台、文化墙即将投入使用。
春天里,投资4000万元,现代化的广播电视大楼年底将投入使用;投资2000万元,覆盖全县乡村的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顺利通过省市验收;总投资18.5亿元、占地2000亩的民族团结示范园以及翦伯赞故居开门迎客,已成为全省乡村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春天里,转企改制后的桃源汉剧艺术团,吸纳民间剧团的演出精英在剧场演出,每天吸引数百人观看;九溪乡的28个民间艺术团体、300多位演员走出家门开展各类演出;青林乡的红军长征战斗遗址上,身着红军服的大叔大妈们挑起了欢快的“红色文化”广场舞;枫树维回乡的“枫林花海”里,游人醉在金色的郁金香中。
春天里,郑家驿乡的桃源木雕、桃源绣培训基地人头攒动,传承人带出新徒弟。通过项目引导、资金扶持、活动支持,以桃源木雕、桃源绣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市场紧密结合,受到省内外收藏与普通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市场行情十分看好,产品供不应求,技艺传承后继有人。全县目前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39个,其中包括桃花源传说、桃源儒家焰口手势、擂茶习俗、桃源木雕等。
近年来,桃源县获得了“中华诗词之乡”、“湖南书画之乡”,成功打造“桃源书画现象”,除了桃花源传说、桃源刺绣、桃源木雕、板凳灯等名扬海内外,还走出了沙画大师苏大宝、获得全国美术界最高奖项的画家张兴国、全国十大网络作家中的“梦入神机”和“血红”、全国书画大师杨炳南、张锡良、冯学军、张齐等杰出文艺人物。
探析: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桃源文化”
“桃源文化现象”开花结果,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得益于桃源坚持文化战略,加强文化阵地和队伍建设,构建了“政府主导、协会配合、全民参与”的全新格局。
2011年,桃源确立了文化强县战略部署,将其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十二五”、“十三五”规划。2012年开始设立了100万元的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100万元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的农村广播“村村响”建设资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猛增到现在的1000万元。近年来仅县乡基础设施投入累计已超过20亿。文化活动上升到民生高度,各种全县性的文化活动,在县内形成了文化活动的浓郁氛围。而通过项目资金倾斜、干部重点任用等手段大力宣传推介,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几千年来,桃源“工匠精神”代代传承,不断创新,文化因子融入广大干部群众血脉。如2015年组织全县广场舞大赛,仅青林乡就有7支广场舞队报名参赛。龙潭镇丁家坊村一支平均年龄71岁的广场舞队专程到县文化馆请求给予舞蹈辅导,她们说:获不获得名次她们不在乎,展示她们“最漂亮”的舞姿就是最大的快乐。每年选拔15个演出团体参加市百团大赛都有100-200个团体报名,竞争激烈。这种群众自愿参加文化活动的现象不胜枚举,正是广大群众高度文化自觉的体现。
(作者系桃源县第一中学高523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