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跟父母关系的负向转折
2016-03-31嘉人
嘉 人
青春期孩子跟父母关系的负向转折
嘉人
如果可以从“彼此的感受”的角度去谈,而非不断要求青春期的孩子学习体谅,那么孩子或许可以能够把父母的话听得入耳些。
“老师每次都说,哪有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我就觉得我爸爸妈妈不爱我,或者比较不爱我,因为我的成绩比较不好,那怎么办?”14岁的刘敏试探性地问我,言语间好像藏着一些隐而未见的不满。
“怎么办?”我对刘敏的措辞,有点不解,“你是觉得,你爸妈不爱你,这跟老师讲得不一样,是这样吗?”
“嗯……”刘敏轻描淡写地正面回应,不知道是不是讲到“爱”这个字,刘敏有些不好意思。
“如果你爸爸妈妈爱你,跟现在不一样,那会是怎么样?”太过笼统的语句,如果不搞清楚,没有具体化,容易像是向空中打高射炮,乱打一通,找不到重点。有时候,从行为层次去谈,会比较清楚。
“就是不会给我这么大的压力,不会一直念叨我,也不会拿我跟姐姐比较。最好是可以有多一点时间让我上网,跟同学一起打游戏,零用钱也可以多给一点……”讲到最后,刘敏自己笑了出来,我猜,他是觉察到自己贪心了!
“你觉得有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所以他们根本就不在乎我!”
青少年的心性,常常一种情绪生长,就全盘否定了家长的付出。即便知道家长部分的要求有道理,却也要在表面上讲成无理。这时候如果跟他们“晓以大义”,那就会落入一般性的说教了。当大人开始说教时,他们无从反驳,便会形成“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局面。
有时候,打破惯性的思考,是一种选择。逆向思考,就是跳脱惯性的方式之一。
“你很爱你的爸妈吗?”“没有啊!我现在看到他们就觉得很烦!”
“你没那么爱你的爸妈,为什么你的爸妈要爱你呢?你看到他们就觉得烦,难道他们看到你就不觉得烦吗?”刘敏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停顿片刻,嘴硬地说:“谁叫他们什么事都要管我!”
快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就准备进入人生第二个重要的自我中心阶段。这时候年轻人会把自己的感觉放大,常只想到自己,容易忽略他人或是父母的感受。所以他感觉不被了解,感觉自己被限制了自由,想享受权利,却不见得愿意尽相关的义务。
这时候,如果刚好碰到很以自我为中心的大人,那就免不了在心理上会出现一番你争我夺,双方都想要尽可能争取对自己有利的立场与说法。旁边的人会被拉进“同盟”,而缺乏“盟友”的弱势方,就可能常以发脾气为手段,企图争取更多的自主权。
如果可以从“彼此的感受”的角度去谈,而非不断要求青春期的孩子学习体谅,那么孩子或许可以能够把父母的话听得入耳些。这时最忌讳一直要求孩子“感恩”,甚至斥责孩子不成熟、自私,那只会加深双方关系的裂缝,更加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
“那这样一直下去,你们不是都很不好过吗?”我做了个总结,刘敏不说话,我继续说,“如果可以商量,让彼此都好过一点,可以怎么做?”
“不知道!”大部分情况下,青春期孩子想都不想,就会这样回答,尤其是男生。所以我们需要慢慢引导,要能静下心来,让负面情绪淡一点,有些事情实在没有刚开始想得那么难。
(责编李亚男)
“爸爸妈妈对你的要求,哪一项你最容易做到?你对爸爸妈妈的期待,哪一项他们最容易做到?”
“我跟他们讲过,不要一直拿我跟姐姐比较,这个应该闭嘴就可以。我本来回家就会先写功课,只是偶尔几次休息时先打游戏,他们就一直叫叫叫……”
“你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回家能先写功课,他们就不能一直拿你跟姐姐比较,是这样吗?”
“是啊!可是,他们哪有那么容易做到,我已经跟他们讲过很多次了。姐姐是姐姐,我是我。”
大人常会觉得,只有孩子需要被要求,但忘了自己。如果视孩子的“要求”为儿戏,那么亲子之间的互动就会呈现僵局;大人如果能用“身教”示范,那“言教”才会比较容易发挥作用。
“好啊!我去请你爸妈进来,我希望你先试着跟他们沟通,如果有困难我再帮忙。”
双方都愿意改变,这叫“沟通”。有一方不想改变,只想要求另一方改变,这比较接近“命令”。有时候,确实问题比较容易出在爸妈身上,爸妈发“命令”,那孩子通常会想要抗争,或者逃避,然后累积下许多对父母的不满。
爱,没传达到,压力,倒是传递了不少。难怪不少人在青春期这段时期,跟父母的关系,开始有了负向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