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点与改革对策

2016-03-31

河南农业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供给结构农业

张 伟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点与改革对策

张 伟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在对河南省农业不适应居民消费、市场竞争和生态环境建设需求三大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农业应以农产品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成本效益结构、农业生产功能结构、农村资源利用结构和方式调整为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为此必须突破发展理论观念,完善管理体系,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调整政策推动农业融合发展,调整优化科技创新结构,创新金融保险降低农业发展风险。

河南省; 农业; 供给侧结构调整; 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是破解“三农”发展新难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举措。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为动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此,在对河南省农业不适应居民消费、市场竞争和生态环境建设需求三大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1 河南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改革以来,河南农业实现较快发展,农业总产值2015年达到4 209.56亿元,比2000年增长104%,粮食实现12 a连续增产,对国家粮食和食品数量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农业资源环境约束的增强,河南农业囿于现有发展格局和态势,发展的比较效益和内在动力明显减弱,难以实现突破发展。

从供给侧角度看,与全国一样,河南农业困境主要表现在“3个不适应”:一是农业发展的品种、品质、功能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二是成本效益结构不适应竞争需求,三是资源利用结构和方式不适应环境需求,从而导致粮食的生产总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怪象,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同时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受现有政策等因素制约,农业适应需求变化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明显滞后,需要以改革的方式加以解决。

2 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点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动力是改革,着力点是结构调整,目标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就是通过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当前农业发展形势和所处阶段,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

2.1 着力推进品种结构调整

紧紧围绕需求侧的变化,及时调整农业种养品种结构,加快“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把不符合生产需求的无效、低效生产转变到符合市场需求的有效生产上来[2]。在产业发展上,要彻底改变长期形成的畜牧业依托作物秸秆和加工副产品发展的副业地位,大力种植专用饲料玉米、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尽快提升河南省畜产品品质,发展一批优质绿色畜产品产业集群和饲料生产基地。畜牧业发展要在壮大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注重挖掘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如豫南黑猪、南阳黄牛、泌阳驴、固始鸡等,借机把河南省地方特色品牌优势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业优势。在区域发展上,平原地区应向饲料玉米、高蛋白大豆、高蛋白和高亚油酸专用花生等品种种植调整;丘陵区应减少粮食种植压力,鼓励种植红薯、小米、黑豆、绿豆、春玉米等优势作物,发展保持传统风味的优质农产品;山区应以特色林果、药、茶、菌和山野蔬菜、小杂粮种植为主。各产业发展应以园区化推进规模化,以标准化推动品牌化,形成应对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农产品品种结构。

2.2 着力推进品质结构调整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国民收入的差距也在快速拉大,消费层级也在逐步拉开,中高端消费人群规模也在快速成长,成为消费趋势的引领者,他们有意愿也有能力消费优质安全食品。受现有农业组织经营方式和政策制约,河南省农业发展仍旧停留在以满足温饱需求为目的、以高产为导向的结构状态,优质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是农业发展最大的“短板”。河南作为粮食大省,必须在粮食品质结构调整上有所发力和突破,才能真正解决粮食“三量齐增”、“买难卖难”并存的困境。根本出路在于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为主导,整合产、贮、加、销各环节,建立紧密衔接的产业化体系,把市场需求信息通过产业化机制顺利传导到粮食种植环节,建立一批高标准强筋麦、弱筋麦和绿色有机小麦生产基地,打造一批适合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粮食加工知名品牌。与此同时,结合休闲旅游和网络营销,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传统石磨绿色有机面粉和特色优质杂粮等,发展特色化、精品化、网络化高品质农业。加强农产品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追溯体系和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体系建设,培育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产品质量优、品牌知名度高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和产业集群,以质量提高带动效益提升。

2.3 着力推进功能结构调整

改革以来,我国进行了2次大的结构调整,主要是在农业产业内部,调整的重点是农业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强调的依然是农业产业生产功能的增强。本轮结构调整,是从需求侧出发,依托农村资源综合开发调整农业结构,是对农业生产资源、生态资源、空间环境资源和农村文化资源等多重资源综合配置、多业态发展、多功能挖掘、多价值点培育的过程,在传统农业“养胃”功能的基础上,向“养胃”、“养眼”、“养心”、“养肺”、“养身”等功能延伸,是适应需求多样化、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的综合举措。河南推进农业功能结构调整的抓手是实施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重点做好“一群、一村镇、三山、一滩”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即围绕中原城市群(一群),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加快形成一批智能化高科技农业、有机绿色标准化农业、特色休闲体验农业、生态休闲养生农业、科普教育展示农业集群。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特色和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古村落保护和特色文化小镇建设,特别是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区,逐步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一批休闲观光村镇(一村镇),并围绕小镇建设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引导优质农业、高效农业、品牌农业发展。在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三山)山地丘陵区,把生态景观资源开发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体验、观光园区,丰富旅游资源,形成旅游和农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黄河滩区(一滩)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景观资源丰富,应在保护黄河水、湿地、滩涂等生态资源基础上合理开发,以特色种植为主,合理规划布局,建设特色区块发展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成为沿黄城市居民节假日休闲养生的好去处。当然平原农区也应结合特色农业发展拓展农业功能,但不应作为发展的重点区域。

2.4 着力推进成本效益结构调整

随着国门的全面打开,我国农产品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加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投入方式和经营方式,加快推进“降成本”是改善成本效益结构的关键。“降成本”的途径有4种:一是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技术创新;三是提高质量;四是改善投入结构。在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上,现多采用土地有偿流转的方式实现土地整合,但这种有偿流转反而增加了农业成本,导致土地非农、非粮化问题突出,今后应引导发展土地股份制合作社,降低农业发展经营成本和风险。以提高资源要素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加快技术创新,推广应用节本增效技术,实现投入品精准施用和高效利用,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和化肥、农药减量化应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质量价格比,也是“降成本”重要的做法,日本农业就是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持国内农产品竞争力的。改善投入结构,即通过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降耗节本增效,改善成本效益结构。

2.5 着力推进资源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调整

传统农业以强化生产功能为主,以土地主要是耕地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对农村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在农业生产上,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忽视传统有机肥料和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治技术的应用,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威胁人类的健康生存。加快推进农业资源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的转变,一是要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多领域、多层级、多方式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在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上,实现多功能叠加、多产业共生、多价值成长,拉长产业链,拓宽价值链;二是要加快技术创新,引导农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探索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后河南农业发展,应以科技创新为带动,以实现农业绿色增长为目标,按照国家“一控两减三基本”[3]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要求,在不同生态类型区,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引领农业资源利用结构和方式调整,示范带动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今后河南省国家中原农业科技示范区、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都应把创新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建设机制和模式作为重点,建成引领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示范源头和产业发展高地。

3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3.1 适应新常态、新变化,创新发展理论,引导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融合发展理念发展新农业,正确认识世界农产品竞争的挑战,准确把握我国消费需求发展带来的机遇,瞄准多样化需求“大市场”,依托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大资源”,发展产品生产、文化传承、休闲养生、科普教育等多功能融合的“大产业”。为此,必须改变传统和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型农业发展观念和思路,按照产业关联性主动推进融合发展和集群发展,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增长点,培育一批基于传统农业基础的多功能聚合的农业综合体,建设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应尽快制定适应新形势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需求和发展目标的考核体系,突出结构优化、突出质量效益、突出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突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以新的考核体系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3.2 完善农业三大体系,提升农业发展内在动力

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于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认证体系,其中改变农业生产技术、质量和结构是生产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重点是积极培育农业合格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生产性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经营大户,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建立区域性、带动力强和有竞争力的合作组织和规模家庭农场,要规范合作社建设,加快推进合作联社发展。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要加快推进产加销衔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必须打破现有生产、购贮、加工环节分离独立的状况,建立区域同业各环节主体参与的产业联盟或协会,形成产、贮、加、销产业合作连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一致行动,构建市场需求变化应对机制。

3.3 改革调整现有农业发展体制和政策,支持农业融合发展

首先,必须改革当前粮食生产政策,由保障粮食总量安全向保障主粮安全转变,把非食品用粮种植决策权真正交给生产者。其次,适当调整财政支持政策,尤其是省级农业财政政策,由以支持总量增长为重点向以支持品质效益增长为重点转变,重点支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质检测、“三品一标”认证、农村互联网及休闲农业发展。再次,调整土地利用政策,应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加大农民在自己承包地上调整农业结构的自主权,尤其对非粮食主产区,应允许农民向高效种养产业调整。对新农村建设腾出的建设用地,应适度向休闲观光农业倾斜,适度保障农业功能拓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4]。最后,加快改革不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建设以农业管理部门为主导、多部门联合管理推进机制。

3.4 调整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结构,构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求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适应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需要,主动调整农业科技创新增量结构,在保持现有科技创新优势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低耗安全节本提质增效技术创新,加强特色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加强适应生态休闲农业发展需求的创意农业技术创新,加强有利于推进资源再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加强提高农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的综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创新,以及农业新材料、新装备、新设施等物资装备技术创新,调整优化技术创新供给结构,引导和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顺利推进[5]。

3.5 强化农业信贷和风险保障体系,有效化解农业风险

现代农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具有风险多、风险大和风险不确定性强等特点。逐步完善农业信贷和风险保障体系,是各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做法。当前我国农业信贷和保险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远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许多农业资金通过金融渠道转移到城市和非农产业。如何建立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和风险保障体系,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后,国家金融机构应根据农业发展需求,加快建立创新金融服务品种,一方面扩大农户互保信用抵押、固定资产抵押和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农村信贷规模和范围,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创新农村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如合作社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方式,多途径解决农业发展资金需求问题。加快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建设,推动农业自然风险的化解,降低现代农业发展的风险。

[1] 陈锡文.落实发展新理念破解农业新难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3):4-10.

[2] 祝卫东,陈春良.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J].农村工作通讯,2016(4):12-1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N].农民日报,2015-05-28(1).

[4] 李国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J].中国合作经济,2016(1):32-36.

[5] 杨建利,邢娇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4):613-619.

The Main Points and Reform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Henan Province

ZHANG Wei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Zhengzhou 450002,China)

For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China,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 side is a fundamental way to optimize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o transform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he major problem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did not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consumer demand,agricultural market competi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Henan province,the way of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supply side was promoted, which focused on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variety,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cost benefit,agricultural production,r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etc.Then th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such as,to break through the idea of development,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management,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ystem,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tegration,to adjust the innovative struc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o innovate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e and insurance,etc.

Henan province; agriculture;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supply side; reform

2016-09-08

河南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重点项目(162400410007)

张 伟(1966-),男,河南驻马店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村区域发展研究。E-mail:weizh123@126.com

时间:2016-11-25 14∶24∶33

F32

B

1004-3268(2016)12-0165-04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1.1092.S.20161125.1424.019.html

猜你喜欢

供给结构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论《日出》的结构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