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研究
2016-03-31郝琨
郝琨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9)
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研究
郝琨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9)
英语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茶诗词曲作品的英语翻译可以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国茶文化,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本文首先就我国古代茶诗词曲的发展及其精神象征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就现阶段古代茶诗词曲作品的英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就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茶诗词曲等文学作品的翻译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古诗词曲;茶文化;英译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起初,饮茶被视作高雅的象征,因而茶得到了文人墨客的亲睐。古代文人雅士会借助诗词曲等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当然也会以茶会友。久而久之,茶逐渐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中,文人雅士通过茶诗词曲等作品感悟人生,给我国茶文学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
1.1茶诗词曲的发展
事实上,茶诗词曲等作品是我国茶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其在较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内涵。晋代茶诗《茶赋》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首茶诗作品,诗人在诗中描绘了茶叶采摘的情景。之后,唐代饮茶之风兴起,茶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饮茶成为高雅清静的象征。唐代以诗歌作品闻名于世,唐代诗人极为推崇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比如,诗圣杜甫曾在《重过何氏五首》一诗中写下“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将内心的不平隐含在茶中,引人深思。宋代盛行宋词这种文学体裁,同时宋代的茶文化达到了高度发达的程度,因而宋词与茶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情理之中的事。宋代词人写了很多茶词,而这些茶词正是宋代茶文化的映射。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曾著有《品令》一词,对宋代的“碾茶煮茶”之茶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当然,茶文化在元曲和明清小说中都有所反映,文人们借茶抒怀,表达忧国忧民之感。元代张可久曾写下“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游仙梦成莺唤起”的元曲作品。除此之外,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也有诸多关于茶事活动的描写。由此可见,茶文化与我国文学作品结合较为紧密。
1.2茶诗词曲的精神象征
古代文人都对“天人合一”的境界较为向往,他们在饮茶的过程中从中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进而实现人与大自然的统一。在古代众多茶诗词曲等作品中,茶有着十分明显的精神象征。茶有着“浅淡”和“清静”之意。古人讲究“茶宜倒七分”的传统,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茶的浅淡之意。茶通常给人一种清淡雅静之感,而这与我国古代文人雅士的追求也是相通的。在大量的茶诗词曲中,我们不难发现文人们“借茶抒情,以茶言志”的现象。当然,茶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达到精神享受的目的。看似普普通通的茶水事实上是“色香味形”这四种因素相互交融的产物。品茶者在饮茶时往往不会举起茶杯囫囵下肚,而是观察茶叶的形状与茶汤的色泽,同时体味茶水淡雅的香味和甘甜的口感。除此之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茶与禅道有着一定的联系,茶水可以使禅僧们沉下心来悟道修禅。当然,由于茶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与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家文化相交融,当然这在诸多茶诗词曲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2 古代茶诗词曲作品的英译问题所在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全球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为了使我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将茶文化作品翻译成英语是大势所趋。英语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茶诗词曲作品的英语翻译可以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国茶文化,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事实上,古代茶诗词作品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现代汉英之间的翻译转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更别提古代茶诗词曲作品的英译工作了。目前,只有极少一部分翻译者在古代茶诗词曲作品翻译领域有所建树,大部分茶诗词曲作品的翻译可读性较低。经过总结,笔者发现古代茶诗词曲作品的英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2.1生搬硬套,可读性较低
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一词多义”的“近义词”等语言现象。比如,“饮用”这个词的英语翻译包括“drink”和“sip”。“drink”是一般意义上的“喝”,而“sip”则是“小口喝”的意思,通常译为“啜饮”。比如说,“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这句诗句中的“啜茗”就应该译为“sip tea”,而非“drink tea”。再比如说,宋代茶词《品令》中“味浓香永”中的“味浓”不应该翻译成“the taste is strong”,这种翻译方法显然是不地道的,笔者建议将其译为“it has a rich flavor”或者“it is rich in flavor”。
2.2严重异化,缺乏文化意境
在将中文源语翻译成英文目的语的过程中,很多译者将源语的内容过分异化,使英语译文读起来缺少文化意境。这些译者在翻译时,一味地将中文词汇与英文俚语相等同,而忽视了茶诗词曲作品的文化意蕴和英文俚语的受用范围。事实上,很多英文俚语源自西方宗教文化,其中又有一部分源自《圣经》的描述,而我国茶文化结合了儒释道思想和东方哲理韵味。译者不加思考地将两者等同化翻译,事实上就是在两种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盲目地加上了等号,因而这种翻译处理方式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比如说,“茶起禅空香自在”这一诗句提到了茶禅关系,同时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禅境。要是翻译者将“禅”这种佛教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相挂钩,就会破坏整首诗的意境,使整首诗缺乏茶诗的文化意境之美。
2.3欠缺考量,缺乏韵律美
国内外很多翻译大师都曾就诗词的“不可译性”展开过相关研究,事实上想真正完美地将原诗的韵味翻译成目的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中西方诗歌既讲究押韵,同时还讲究用词的精准。要想使整首诗的词汇一一对应,就会破坏诗歌的韵律美;而要想保证诗歌的韵律格调,就需要对相关用词加以调整,这样就破坏了诗词作品的原本含义。在我国古代茶诗词曲中,绝大部分作品都按照严格的韵律编写而成,同时还对诗句的长句有着一定的要求。比如,七言绝句和五言律师均可以体现这一点。相比之下,英文诗词中也对韵律和音节长度等都有着一定的要求,比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就严格遵守“ABBA-ABBA-CDC-DCD”抑或“ABBA-ABBA-CDC-EDE”的韵律形式,同时每条诗句都有且仅由11个音节组成。要想同时满足韵律美和语言美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就应该放弃对韵律美的追求。
3 古代茶诗词曲作品的英译建议
3.1把握归化和异化的尺度,增强可读性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式。“归化”实际上是将源语本土化,按照目的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而“异化”则是以目的语为归宿,迁就目的语的语言特点。当然,这两种翻译方式各有优劣,其适用范围也会有所差异。译者应该把握二者的尺度。比如,红茶就可以采用异化翻译,译为“black tea”。再比如,《红楼梦》中茶诗“扫将新雪及时烹”曾难倒大批译者,他们在翻译时直接将“烹”异化处理,翻译成cook或者boil,这就大大降低了原诗的美感。事实上,“brew”除了“酿造”之意之外,还有“烹煮”和“冲泡”的含义。这里的扫雪烹茶使用“brew”加以翻译是再合适不过的一种处理方式。
3.2使意境清晰化,增强茶文化审美意境
诗词曲等作品十分讲究意境的传达,要是诗词曲等作品缺少意境,那么其就只会停留在“口水诗词”的层面。意境通常需要通过诗歌中的意境来传递。意象较为抽象,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翻译的难度。要是译者在翻译中受到意象的限制,就很可能出现“死译”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一问题,译者在翻译古代茶诗词曲等作品时应该使意境清晰化。比如,在唐代茶诗《过山农家》中就有着“莫嗔焙茶烟暗”的诗句,其中“茶”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意象。唐代有着“焙茶”之茶俗,在使用炭火焙茶的过程中会产生烟雾,译者只需要将意象清楚直白地翻译出来,不妨将其译为“Don't hate the cloudy smoke from the baked tea”,使饮茶意境更加具象化、清晰化,同时增添整首诗的审美意境。
3.3注意对韵律和音节的把握,增强韵律美
很多译者在翻译一些茶诗词曲等作品时,往往只是将其简单地翻译出来,虽然目的语受众能够从中领悟译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但是这种欠缺美感的诗句却较难在他们脑海中留下印记。比如,唐代诗人元稹曾写过一首名为《一字至七字茶诗》的茶诗,各诗句的结尾依次为“茶”、“芽”、“家”、“纱”、“花”、“霞”和“夸”,不难发现这些字都是以“a”为韵脚,因而英文翻译也应该把握韵律。比较经典的译文版本出自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赵彦春,他将诗的前三句以英文长元音“i:”为韵脚,中间三句诗以“ight”作为韵脚,最后一句诗则以“on”作为韵脚。这样处理,增强了整首诗的韵律美,容易抓住读者的眼球。
4 结语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茶诗词曲的英译存在三大问题,翻译者应该把握归化和异化的尺度,使意象更加具象化和清晰化,同时注意韵律韵脚的处理,从而增强茶诗词曲等作品的可读性和文化审美价值。
[1]贾玮品.译路躬耕心千载茶苑情--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之我见[N].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国际研讨会,2008.
[2]张洋.文化预设视阈下中国古典诗歌茶文化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贾玮品,顾正阳.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之我见[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123-127.
[4]施叶.中国诗词中的茶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3(32):35-35.
[5]许萍.中国茶文化英译研究——以姜欣、姜怡译作为例[D]曲阜师范大学,2013
郝琨(1982-),女,河南濮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口笔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