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文化为媒介探讨中英文学的差异
2016-03-31赵培允
赵培允
(南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驻马店 473061)
以茶文化为媒介探讨中英文学的差异
赵培允
(南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驻马店 473061)
以茶文化为视角和媒介来审视中英两国文学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从文艺审美、表达技巧和生活态度等方面更加深刻地洞察两者的个性之美。认知中国茶文化结构的三个基本视角包括:核心价值理念层的和谐中庸、道法自然;行为实践层的尊礼重道,人际协调;物质器物层的回归自然,天人合一。认知西方茶文化结构的三个基本视角包括核心价值理念层的个体主义和实用哲学;行为实践层的速食主义和消费主义;物质器物层上养生修性的基本物质追求。以茶文化为媒介探讨中英文学的差异性可以将中英文学的差异性归结为这样几点:文学审美基本立场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分歧;文学情感的表达上含蓄表达与直白表达;文学人文精神上的隐喻社会教化与附庸风雅。
茶文化;中英文学;差异性
在我国明清时期,借助于地理大发现后形成的中西方“海上贸易”和西方传教士群体的文化交流等渠道,我国以物质文明为基本载体的文化输出和交流成为一种频繁的常态。在这个过程中,“茶叶”作为一种东方文明孕育出来的特殊商品和物质文明,也广泛地传入到欧洲等地,茶文化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一座重要的桥梁。作为集中承载了我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一个伦理道德文化体系,茶文化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话及其形成的“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不是基于纯粹的学术理论和精英阶层的认知,而是深刻地镶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有浓厚的“生活哲学”的韵味。从茶文化出发对中英两国的文学差异加以比较,可以更为深刻地洞察两者的个性之美。
1 认知中国茶文化结构的三个基本视角
我们应该看到,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中,“茶文化”在内在的结构上因循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行为,这方面显示出来的差异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哲学理念。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内涵解读和把握来讲,我们可以深入浅出地按照一个层次性的步骤来把握。
1.1核心价值理念层:和谐中庸、道法自然
尽管茶文化诞生于东方,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对于茶文化有着深刻的认知并将其贯彻于日常生活中。我国儒家思想在认知茶文化时,认为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和谐”、“中庸”、“仁礼”、“尚道”,也就是说,茶文化的核心在于其道德价值的引导性。例如我国唐代大儒刘贞亮就将我国茶文化的道德承载归结为“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十个方面。道家思想则认为,对于一个理想化的茶文化系统来讲,“回归自然”、“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和“淡泊宁静”则是茶文化的最根本要义。在几千年儒家思想伦理教化、道家修为思想的浸染下,我国茶文化借助于人们日常生活这个最重要的实践途径形成了以“和谐中庸、道法自然”为核心的理念价值体系,并指导着人们“追求和气”和修身养性。
1.2行为实践层:尊礼重道,人际协调
对于任何一个文化系统来讲,都需要借助于实践途径形成生活习惯。我国茶文化在行为实践上倡导一种“尊礼重道”的社会教化功能,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内涵式发展”以及和谐文化是互相适应的。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的必然逻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故君子有礼,由外诸而内无怨”,也就是说我国茶文化的基本倡导和立场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包容,并围绕着“和谐”这一主题,统摄于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中。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我国的茶道还是茶乐、采茶歌、采茶戏等,都具有一个以歌颂生活、追求和谐为主题的人际关系基调。
1.3物质器物层:回归自然,天人合一
茶文化的物质器物层面上的含义,我们可以在这样两种层面上把握:一是茶叶本身对人具有一定的修身养性、怡情保健的功效,代表了茶叶这种商品自有的物质价值;二是茶叶在社会功能上形成的一种提倡简朴生活、回归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在这种物质文明的视阈中,茶的包装、生产、种植等诸环节都应当是以追求绿色、自然和环保为旨归的;人们在茶楼中饮茶会客都是一种倡导和谐、包容的道德实践。
2 认知西方茶文化结构的三个基本视角
在当前组织文化、人类文化学的研究实践中,从“核心理念层”的集群性假设、“文化实践”和外显的“物质器物”这样三个层面对文化的结构进行“再解构”是一个流行的分析方式。在上文对我国茶文化的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因循着相同的思路对以英语文化为核心的西方茶文化结构进行分析:
2.1核心价值理念层:个体主义和实用哲学
如果说我国茶文化的核心理念价值集中体现出了诸如“和谐”、“中庸”之类的价值理性的话,西方的茶文化在核心理念上则呈现出一种典型的“个体主义”和“实用哲学”的特点。我们知道,16、17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中西方茶文化开始交流,西方人在以“茶文化”为媒介开展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茶”主要是作为一种普通的商品和物质文明被引入的,西方人并没有将古老中国深厚的儒家思想文明和道家思想文明等引入其中,因此诸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类的道德哲学和我国“家族文化”、集体主义的文化等并没有在西方随着茶文化的传播而开展。
2.2行为实践层:速食主义和消费主义
自西方工业文明以来,西方人开启了以速食主义和消费主义为特点的市场经济文明和贸易文明,人们对于特定商品的基本认知在于“工具理性”的物质性满足之追求,对于商品背后的价值理性和生活哲学等则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挖掘。不同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基于茶文化的“尊礼重道”实践,西方意义上的茶文化在行为实践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茶道”或者“茶礼仪”,在他们的茶楼文化中更多的是将茶叶作为一种普通的消费商品。在具体的实践中,并没有严格的围绕茶文化形成的社会交往伦理或者规范仪式等方面。
2.3物质器物层:修身养性的基本物质追求
不同于我国茶文化中对“茶”的定位,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茶文化中很少将“茶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和审美对象,更多地是将茶叶作为一种物质消费品来认识,实际上也就是注重发掘其物质功效——比如养生和修性,而不涉及深层次的价值整合。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英国的茶文化属于典型的“流行文化”,这种文化的最主要特点在于“它消解了的文化的层阶,即它把传统中关于文化的高级与低级、典雅与粗俗的定位作了否定”。这种流行文化正是一种将茶文化的物质追求当成基本追求的文化体系。
3 以茶文化为媒介探讨中英文学的差异性
在跨文化交流的视角中,“茶文化”对于我们考察中英文学的差异性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在历史上,“茶文化”与文学的关联同构于人们的生活体系中,我国和英国都有大量的古典诗歌、散文等文学篇章在中西方的茶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桥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了解中英文学的一些基本差异提供了很好的文本。我们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对这些差异进行总结:
3.1文学审美基本立场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分歧
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文艺术,文学集中代表了作者甚至是一个社会集团对于特定事务的审美立场和利益观感。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开启的“西方文学文化”受制于其主体性哲学,在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往往走向一种极端主体化的境地,这种文化在对待茶文化的审美立场上采取的是一种“工具理性”态度,即纯粹地将茶叶、茶文化作为一种被消费的“下午茶”或者“众神的甘露”等对待。例如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傲慢与偏见》在描写人们品尝下午茶时就是这样一种观感。但是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在认知茶文化的文学视角上普遍将“茶文化”赋予一种充分的诸如“仁义礼智信”之类的道德价值,代表的是一种超越工具理性的价值理性审美立场。
3.2文学情感的表达上:含蓄表达与直白表达
我国文学作品中对于“茶文化”的价值表达,即便是最教条化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也是一种“含蓄美”的表达,即不向读者直接表达出某种社会价值和伦理教条,而是通过一种对茶事、茶艺、茶树等的间接赞美揭示出茶文化的特定价值,例如作者们在描写“仙人掌茶”这种茶叶时,这样写道“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俪芳津,采眼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作者在用一种委婉含蓄的手法表达出对茶文化的由衷赞美。但是在英国文学中,我们看到的更多则是“茶壶端进房来时飘来的那种扑鼻清香,多么甜美啊”之类的直抒胸臆式的赞美或者感叹,属于一种直白的情感表达。
3.3文学人文精神上的隐喻:社会教化与附庸风雅
在我国传统古典文学的范畴上,茶文化与人文精神高度关联,一方面茶文化承载着人文精神的价值,另一方面茶文化的生命力也借助于人文精神得以延续。我国茶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可以简单地归结于尚和、淡泊、清雅、君子之气、自然等,集中体现了文人阶层和寻常百姓的道德情趣,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社会教化功能。但是在英语文学中“茶文化”更多地是一种从属于理性主义、实用主义的文学立场的工具,不具有很深刻的人文精神寄托。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英两国的茶文化在核心价值理念、行为实践和物质器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茶文化为媒介对两国文学的差异进行对比,可以更直观地认识二者的个性之美。
[1]郭丹英.儒、道、佛与中国茶文化[J].茶叶,2006(1):55-59.
[2]张进华.也议中国茶文化[J].中国茶叶,2009(3):41-42.
[3]黄玄哲.组织文化结构新探[J].科学与管理,2007(2X):77-79.
[4]张荣翼.冲突与重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
[5][英]奥斯汀著,张玲、张扬译.傲慢与偏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赵培允(1978-),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