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茶文化英译中的唯美
2016-03-31雷超
雷超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 466001)
浅析茶文化英译中的唯美
雷超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 466001)
随着中西方沟通交流的深入,全球在逐渐融为一体的同时,各种文化之间也互相融合,并且相互借鉴。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初期,茶叶和丝绸、瓷器都是主要物质载体,随着茶叶输出的,还有丰富的茶文化。帮助多元文化实现实质化沟通的要素就是翻译,通过将一种文字语言按照某种约定含义翻译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过程,就是文化沟通、交流的过程。所以要探究唯美,主要是由于我国博大的茶文化中,有很多深层次意义,是无法用直白的英语来翻译的。只有尽可能保留其中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实现茶文化的有效传播。
茶文化;英汉互译;唯美理念;文化传播
1 引言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在茶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一系列相关文学作品,其中涵盖诗歌、古文等经典作品,当然茶文化的最深层次内涵是一种精神,因此,茶文化中也涵盖了许多抽象的内容和情感。我国是诗歌的故乡,也是茶叶的原产地,与茶有关的文学作品历经秦汉、隋唐、宋元,直至明清,已经从直接的茶叶描述深化发展为一种人生哲理和中国文化中的处世哲学等。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一体化推动,茶叶也通过海路,传到西方,伴随茶叶传递的,还有中国的茶文化。中西方贸易沟通不断加剧,中西方文化也实现了深度融合。在双方文化沟通过程中,除了中西方语言不同外,双方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
2 翻译的独特性内涵和要求分析
英译不只是简单的翻译。不是一般意义上用英语对汉字进行转化的活动,而是在充分理解原有语句意义基础上所进行的一次再创造过程。因此,想要用英语来表达茶文化,需要在对茶文化直接理解基础上,对文化的内容进行深刻认识,通过扩展表达而达到的过程。对茶文化进行翻译和表达,不仅是要实现语言上的统一,更是将中英两种文化有效统一,并且在这一基础上,融入文化深刻含义,进行扩张表达。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茶文化最深厚的国家,因此,茶文化的表达词汇和语句远远多于英美国家,所以很难寻找到完整的英语词汇来表达中国茶文化的意境。而翻译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不破坏原有内涵,也就是表达其唯美意境。因此,要想满足这一翻译要求,必须在充分了解茶文化基础上,进行意境传递。当遇到较深层次内涵的语句时,如果能够深化表达,就选择深化表达;如果不能深化表达,就选用最接近的词汇予以替代、阐释,尽可能保留语句原有意境,而翻译中的“唯美”实质上就是对原有内容及内涵进行深化。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描述茶文化的文学作品也是深度完善,因此只有深入理解其中内涵,并且了解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才有可能准确、恰当的用英译的方式来表达、阐述茶文化。比如在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有篇诗歌《冬夜即事》中有句诗歌: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这句诗歌的大致意思是:赶紧呼唤侍女扫将新雪烹煮鲜嫩的茶叶。如果我们在英译时,直接按字面内容进行翻译,那么不仅很难表达诗歌原有的意境,同时也极不准确。因此,要翻译这句话,就必须深化原有内涵。以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的翻译为例,可以充分感受到如何更好地向国外读者表达诗歌中独有的茶情茶韵,Happily the maid knows how to make good tea,and gathers up fresh fallen snow to brew it。杨宪益老先生在翻译时,将原来诗句中的“知试茗”翻译为:“knows how to make good tea”,将“扫将新雪及时烹”翻译为:“gathers up fresh fallen snow to brew it”,形象描绘了中国人喝茶的场景,可以说是从传统茶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英译。
3 语言的共性与茶文化英译的唯美要求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对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外在展现。尽管世界上各个地区、各个语系之间存在不同差异,但语言之间在内容表达、语法应用、语言结构方面保持着高度一致性。正是语言共性的存在,让不同语言翻译、转化成为可能。因此,正是人们生活环境的大致相同,语言和词汇存在相应的共性、普遍性。不同语言之间,可能外在表现存在差异,但对事物的解释存在共性,正是语言共性的存在,让多茶文化交流成为可能。随着茶叶和茶文化不断融入西方文明,用英语来表达茶文化也日益成熟。
文化的载体主要是文学,茶文化的继承载体也主要是与茶相关的各种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纵观茶文学作品,其中优美的句子、精美的构思、纯美的情感、完美的韵味都让该文化得到长久传承。在茶文化对外交流过程中,很多西方文化也想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尝试,最终实现全世界茶文化的良好沟通。因此,在将中国茶文化利用英语传递到世界时,要在充分利用语言共性基础上,准确再现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想要满足茶文化英译的唯美要求,不仅需要明白中西方语言之间的共性,还要了解其差别、不同之处。汉语文化更多是一种隐性的,融入感情色彩的语言,而英语文化则是注重语境和语法,表达意思通常比较直接。茶文化文学作品通常注重平仄韵律,而英美文化则注重结构,正是两者在具体表达上的不同,就成为茶文化英译的难点。因此,进行茶文化英译时。必须对原有文化本身进行深入理解,同时针对不同文化形态的规则和表达方式,也要深入了解。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弥补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别,从而在差异中,最巧妙地表达原有含义,达到既能准确表达,又不失原有意义的目的。
4 从英国人看待茶文化视角分析实现英译唯美的可行性
茶叶源自我国,茶文化当然也以我国最为深厚。以往我们提及茶文化,第一印象想的就是同属东亚文化圈层的日韩,或者是东南亚区域。但事实上在15世纪之后,茶叶就已经流传至英国,茶叶和咖啡一样也成为英国人的习惯,经过五个世纪的不断发展,如今英国也形成了相应的茶文化。西方在接受茶的同时,融入了自身区域内的风俗、习惯、各种风格,也就构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茶文化。在英文化中,也出现了一批与茶叶有关的诗歌、油画、音乐等等。因此,在英国也形成了具有该区域特色的文化体系。
英译唯美,是整个有效翻译的普遍技巧和重要要求。随着现代翻译理论发展不断成熟,其告诉我们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技巧的应用,更是语言科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而有关茶文化的翻译自然也是艺术品。英译唯美追求的是对原有艺术作品的再深化,所以必须充分保持原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正是英语文化体系中也涵盖了茶文化的元素,中西方文化体系中涵盖了同样的语法体系和结构。因此,实现唯美翻译是可行的,也能保留茶文化的原有意义和价值。
当然在进行英语翻译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良好的翻译,更多依靠的是翻译人对翻译素材的理解。在对茶文化进行翻译时,翻译人需要结合自身的理解和相应的环境来予以加工,因此同样的素材,在茶文化基础掌握水平不一样的人那里,所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达到茶文化英译唯美水准是一种翻译的完美状态,也是建立在翻译人对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所达到的。正是英语体系中也涵盖有茶文化元素,所以实现唯美英译具备可行性。
5 实现茶文化英译的唯美更多是一种翻译技巧上的升华
客观地讲,茶文化,尤其是茶文化中的经典著作,是很难达到英译唯美这一状态的。经典著作,不仅是词语和语法的应用,更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是在一定文化氛围中,结合相应文化符号、结构所组成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可以说对茶文化作品的朗诵、阅读自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字可以直译,但无法将其中包含的情感和内涵准确表述出来。将一种包含了多样元素的文化内容,通过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表述,其效果可想而知。
但从语言和多元文化沟通不断成熟的背景上看,茶文化又是可以被翻译的。因为文化的根源是一致的,都是对日常生活的汇总。所以,想达到英译的效果,必须确保翻译的结果接近茶文化本身。因此,达到茶文化英译的唯美,应该更多是一种翻译技巧上的升华。所以,不仅需要翻译者有熟练的翻译技能,同时也要对茶文化做前期了解和深入。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看,对茶文化进行合理的英译,不仅是翻译文章著作,更是对茶文化的全面传播。
在对茶文化进行英译的过程,通过融入唯美理念,实现尽善尽美的追求,这实际上是翻译人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当然想要达到这一高度,不仅需要良好的翻译能力,同时也需要不断深化个人理解,通过对茶文化进行全面、有效的学习,最终确保达到最完善的翻译效果。理想效果不仅要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来实现,同时也要做好个人经验总结和学习,只有将个人认知与翻译水平提升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个人水平的全面超越。可以说,实现茶文化英译的唯美更多是一种翻译技巧上的升华,也是将翻译技巧与个人了解紧密结合的最好产物。
6 结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典范,也是经过几千年发展,所沉淀形成的内容。我国历史上,围绕茶文化形成了一系列文学作品,从诗歌、到专著等等,形成了一系列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文化内容。中国的茶文化是与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相结合的,如果只是想简单的按照字面意思对其进行英译,不仅破坏了原有诗句的含义,同时也是对茶文化的片面性继承。通过追求茶文化英译中的完美,最终细化整个翻译工作,通过翻译技巧的全面融入和对茶文化的有效了解、继承,最终实现将茶文化的全面、有效传播。
[1]林萌.英美接受中国茶文化之比较[J].农业考古,2014(13):109-114.
[2]蒋毅.红茶西传英国始末[J].现代园艺,2014(21):131-135.
[3]钱涛.略论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J].北京农业,2015(9):55-63.
[4]张峰.译者唯美的追求翻译理论的完善[J].时代金融,2015(11):76-78.
[5]王华.英译探语言共性视阈下的茶诗翻译[J].中外文化论坛,2016 (1):192-196.
雷超(1971-),男,河南淮阳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