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功能分析

2016-03-31修嫄嫄黄位华

福建茶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茶具茶道茶文化

修嫄嫄,黄位华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29)

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功能分析

修嫄嫄,黄位华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29)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不但有物质文化层面的体现,还蕴藏在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之中。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茶的价值已超出饮食消耗品的单纯范畴,而是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到了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茶文化的社会价值依然得到充分的体现。

传统茶文化;社会价值;功能分析

早在唐代时期,便有陆羽所著《茶经》,总结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近代的鲁迅先生在其《喝茶》一文中也曾写到:“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由此可见,茶在我国各个时期都是文人墨客的钟爱。

中国是茶的故乡,始于神农时代,至今少说也有4700多年的历史。以茶代礼的风俗更是代代延续,在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间广为流传。

中国的茶文化通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形成,内容主要是茶在精神文化中的体现。在当今社会中,茶文化更是得到充分的发展,其社会价值也得到充分的发掘。本文主要从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表现力,传统茶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体现,以及如何避免茶文化被过度解读、过度利用等问题,进行浅显的探讨。

1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杯清水,一撮香茶,二者的简单结合,便形成了中国大地上工艺最为传统、历史最为悠久、传播最为广泛的饮品。就是这看似简单的茶水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茶文化体系。茶不但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还可以欣赏情趣,陶冶情操。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茶文化更偏向于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人的精神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茶的社会功能。

自古以来,茶文化就和中国各方面的文化有着紧密联系。早在晋朝时期,茶就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饮食走入文化圈和权贵之门。当时社会腐败成风,人们为了养廉正气,提出了以茶代酒,培养人们的淡泊之风。茶在一般的饮品功能之上,又增添了其社会功能。

南北朝时期,天下动乱,各种文化交融碰撞。主流文化不仅仅有玄学,更有老庄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糅合。在各类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茶的社会功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和运用。饮茶可以使人保持思路清晰,心态平和。所以茶在当时的文人名士群体之中,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并逐渐赋予茶诸多的精神寄托。

到了隋唐时期,茶作为一种饮品,正式走进了千家万户之中,由之前的奢侈品成为日常消费品,由文人权贵的专属,成为普通百姓的家常饮食之一。公元780年,陆羽总结了隋唐茶文化的发展,写下了关于茶的第一部著作《茶经》,将茶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概括。并且把儒家、佛教、道教文化与茶文化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定义了中国的茶道精神。茶的社会功能在此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中国茶道也逐步形成了宫廷茶道、佛教茶礼和文人茶道。盛唐时期,赵州观音寺(注:今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喜爱饮茶,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并且非常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以训门徒。禅门著名偈子“吃茶去”,便是出自从谂禅师之口,茶禅一味的禅茶精神流传至今并广为传颂。

到了宋代,中国的茶文化已有很大发展,并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例如官员组织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千变万化,并且兴起了斗茶之风并流传至今。

明清时期,我国的茶叶发展已经相对完善,茶叶的各种制造工艺相继出现,茶叶品类也越发多样,引用方法由“煮”逐步演变为“泡”。因瓷器制造在此期间达到历史鼎盛时期,所以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也变得千姿百态。茶人的精神,不同人群的茶礼形式在此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茶文化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甚至一些传统的茶礼、茶道在历史舞台上曾一度淡出。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茶文化才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提升而再次兴盛起来。1982年,杭州成立了“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北京成立了“中国茶人联谊会”;1993年,湖洲成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到了21世纪,茶文化再次得到蓬勃发展,各地的茶叶市场越办越多。各产茶省市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岩茶节、云南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等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纵观茶叶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茶叶自一出现就被赋予了精神层面的内涵,历朝历代为社会名流、权贵阶层和文化群体所偏好。即便是最普通的百姓家庭,也保持着茶叶古朴的待客之礼。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发展过程中,传统茶文化有着浓重的一笔,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

2 传统茶文化对当代生活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影响

不久前,在各大互联网社交平台上流传着一篇文章,讲的是“为什么喜欢喝茶的人比喜欢喝酒的人有钱”,文章列举了在人和人的交际过程中,喝茶的种种好处,观点虽然有些武断,但确实点出了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区别。国学大师翟鸿燊的“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喝酒消磨志向,饮茶有助建业。茶能使人变得心态平和,思路清晰,浓厚的茶道茶礼也能给人以诗情画意、超凡脱俗的感觉。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关于茶文化精髓的文章数不胜数,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笔者认为,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当代社会中人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变得淡漠起来,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价值观的缺失让他们变得迷茫和困惑。这些缺失的内容,恰恰能在喝茶、品茶、学茶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弥补和生动的体会。

2.1牺牲奉献的拼搏精神

当清茶在喉之时,很少有人会想到之前茶叶饱受的日晒雨淋之苦,更不曾想到茶曾在锅中忍受的煎炒之痛,最后还要在热水中滚烫一番。为了让人们喝到其全部精华,茶叶可谓是付出了莫大的牺牲,而且甘于奉献。

知难而退,舍不得奉献,事事唯利当先是附着在部分年轻人的一些不良思想。当自私和自我保护成为本能的反应,牺牲和奉献精神自然也就成为时代的稀缺产品,如果没有人在需要社会担当的时候挺身而出,最后社会将会被冷漠与无情所充满。在宁静的空间里,学会品一杯香茗,一定能够平静下来,认真思索人生的得与失。

2.2涅槃重生的人生思考

前面提到的是牺牲精神,而牺牲之后必然就是某种意识形态上的重生。凤凰浴火,涅槃重生是此道理。无论哪一种类的茶叶,在数道加工工艺之后,都失去了原有生机勃勃的本色。如绿茶的干瘪枯黄,红茶的黯黑细紧,更不用说黑茶了,经发酵后又被紧紧压实,根本看不出茶叶原有的任何面貌。然而,当遇到水后,茶的第二次生命也就得到唤醒。从而给人们带来感官上和精神上的享受。

要想泡得一壶好茶,让茶叶的第二次生命得到最完美的绽放,前提条件是要对茶叶的习性了然于胸。同样,要获得人生的成功,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勇克高峰,同样是基于对自己的了解。人生的失败就像茶叶的制作过程,煎熬无数。人生的经历就像茶叶的冲泡过程,煎熬后的过程就是华丽的转身。茶能使人变得睿智,思维更为缜密,学会泡一杯香茶,对人生的思考又会更进一步。

2.3有容乃大的包容态度

在当代青年人当中,80后和90后群体中,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思想就是自强、自理、自信。而一系列的“自字头”教诲之下,容易产生的还有自私和自负的副作用。种种迹象表明,良好的团队凝聚力和人与人之间的包容态度,是青年人亟待加强的特质之一。

一撮极品的茶叶,离开了水,也只是枯萎的叶子。一杯清水,无论出自哪里,都是淡然无味。只有二者的碰撞和交融,才可能产生最好的效果——那就是让人唇齿留香的茗茶。茶叶、清水二者需要相互包容,缺一不可,尽管茶叶的比重甚微,却是一杯香气四溢的茶水核心灵魂,清水比重甚大,毫无疑问是成一杯茶水的坚实基础。

有不少茶人曾经提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喜欢上茶,爱上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茶的好处,发现传统茶文化的魅力,主动加入到学茶的队伍中来。通过实践他们能够领悟得到:认认真真地泡上一杯茶,观察茶叶的奇妙变化过程,品尝一下茶水带来的享受和雅趣,会使人的心态变得豁达与平和起来,在包容他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3 茶礼、茶道是传统茶文化,但不是教条

无论人们给茶赋予什么样的文化内涵,茶也脱离不了其商品和消耗品的本性。传统茶道和茶礼,是传统茶文化的瑰宝,但不是教条。如果只是为了证明会喝茶而去刻意喝茶,在茶礼茶道的束缚下墨守陈规,在茶具的好坏上纠结不放,反而与茶的随性、修身、超凡脱俗的精神背道而驰。

在茶叶市场中,经常听到有消费者会这样说:“没有好的茶具,泡不了好茶”、“一套好的茶具配全,大概要多少钱”等等。也会经常听到茶商不耐其烦地为消费者教授茶具与茶叶的关系。

雅是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但并非是拿足了架子,抿一口而身形摇动,故作两腋生风之态。无论何时,品茶者的心境才是灵魂,茶叶是核心,而茶具是器具,是容器、是工具。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美不是懂茶,而是在对传统茶文化的误读。诚然,完美的茶具再配上上等的茶叶,的确能给人带来诗情画意般的视觉和味觉享受。但是,一杯茶的好与坏,和茶具确实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只要懂茶,了解茶的习性,简单的盖碗和飘逸杯泡出来的茶,和精美绝伦的紫砂、名瓷茶具所泡出来的茶,在口感上并没有任何区别。相反,如果人不懂茶,即便茶是好茶,具为名器,泡出来的茶也是汤浑味苦,难以下咽。

古语云:“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这样的道理套用在茶上最为恰当不过:茶的“好坏之分,在于悟之深浅。”正所谓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用于习茶、喝茶上非常恰当。

再引鲁迅文章《喝茶》作为本文结尾:“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在鲁迅的原文中,工夫二字略带嘲讽之意。不过用在本文结尾,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1]于丽萍.中日茶文化精神内涵的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81-182.

[2]邬梦兆.盛载华夏文化的一叶方舟:中国茶文化--漫谈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与丰富内涵[J].农业考古,2004(2):10-12.

[3]沈佐民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池州学院学报,2007(2):18-21.

[4]耿密.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9 (6):99-100.

[5]王俊暐.生态视角:中国茶文化研究创新的可能[J].农业考古,2011(5):9-16.

修嫄嫄(1979-),女,江西南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黄位华(1980-),男,上饶万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茶具茶道茶文化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体验茶道魅力
极简主义在坭兴陶茶具设计中的应用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茶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