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茶文化与当代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分析
2016-03-31曹艳芬
曹艳芬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传统茶文化与当代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分析
曹艳芬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传统茶文化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恬静、淡雅、和谐、圆融的性情。同时,传统茶文化也是非常珍贵的旅游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已经成了旅游业的新方向。可以说,将传统茶文化与当代旅游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茶文化;旅游资源;有效融合
在我国,茶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具备广泛的社会价值。与此同时,传统茶文化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近些年来,茶文化旅游在我国呈现如火如荼发展之势,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值得大力推广,予以弘扬。
1 传统茶文化概述
要说起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源头,可溯源至上古时期。西汉时代,古人将产茶之地称为“茶陵”。东汉时期华佗《食经》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这就明确了茶叶的医学价值。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日渐成熟、皇家贵族敛财成风,普通官吏和士人都以炫富为荣。针对这不良风气,一些有志之士提出了“养廉”的呼声,陆纳、桓温等名人志士纷纷以茶代酒。自此之后,茶叶便开始衍生出社会效用,成了一种陶冶情操、提升道德的手段。
在我国,茶文化与佛教、道家等宗教文化也发生过碰撞与交融,道家认为茶叶可以帮助提炼“仙丹”,是通往神界的“天梯”,可以使人养成长生不老的身体;佛家认为茶是帮助人入静超脱的重要媒介。虽然此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饮茶仪式和茶道思想,但是茶已经超越了物质功能,具备了社会文化功能,闪烁着璀璨的文化光辉。
2 传统茶文化的社会价值
2.1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国传统茶文化具备知识性、趣味性和健康性等一系列基本特征,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在品茗过程中,人们通过品尝茶点、欣赏茶具、观看茶艺表演,可以得到良好的精神享受,这有利于改变人们的不当消费活动,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2.2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茶文化极力提倡无私奉献、修身养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如出一辙的。在茶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可以实现心态平和,缓解身心压力,提高内在的精神修养与文化底蕴。同时,茶文化还有利于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以茶相交,可以更好地协调彼此间的关系。
2.3推进国际文化交流
正所谓“世界的,就是民族的”,中国传统茶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中华民族以茶文化为载体,可以将中国更好地推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比如上海已经连续多年举办国际茶文化节,直接提升了上海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可见,弘扬茶文化,对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大有裨益。
3 传统茶文化与当代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
传统茶文化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恬静、淡雅、和谐、圆融的性情。同时,传统茶文化也是非常珍贵的旅游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已经成了旅游业的新方向。可以说,将传统茶文化与当代旅游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具体而言,传统茶文化与当代旅游资源可以以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融合:
3.1发展自然景观型茶文化旅游
在发展旅游业之初,我国主要以河山大川作为主要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在此情况下,我国旅游市场发生了高层次、多元化的变动,一些发展较成熟的旅游区开始改造第一代以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相继开发内容多样、形式多元的第二代、第三代旅游产品。比如黄山旅游局以黄山名茶资源为切入点,开发出了茶文化特色旅游资源,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黄山市就规划建设了立体化生态茶业公园,创建了茶文化特色街,积极打造顺应时代发展的茶文化旅游城市形象。再以杭州为例,杭州的西湖龙井茶举世闻名,近些年来,杭州长期举办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提出了“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发展目标。在发展旅游业时,杭州加快了“一堤、一村、一区、一市”建设,力求推升龙井茶品牌的质量,打造以龙井茶为主题的旅游产品。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其他城市积极借鉴。
3.2发展茶乡特色型茶文化旅游
虽然我国的茶叶产区并不是特别有名的名胜区,但是风景十分优美静雅。不少产茶县意识到了文化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纷纷着手发展茶文化事业。经过多年的积淀,茶文化资源博大精深,可以为当代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实现茶文化与旅游业的双赢局面。
比如我国安溪是出名的产茶大县,以出产乌龙茶而闻名。近些年来,安溪当地开始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从2000年开始,安溪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届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以茶叶大观园、铁观音探源和茶园生态探幽为主题活动,依托安溪铁观音的“王说”、“魏说”等发源传说,并借助茶歌、茶叶品尝、茶艺表演等形式,为广大游客提供了多角度的物质、精神享受。如今,安溪茶文化旅游已经被我国明确为中国三大茶文化旅游“黄金路线”之一,为当地乃至全国创造了不俗的经济成就。再以我国新昌为例,这是我国新发展起来的产茶大县,当地旅游部门通过举办茶乡摄影采风、茶乡观光等活动,夯实了当地茶文化旅游的良好基础。我国有着为数不少的产茶大县,完全有理由利用本地茶文化资源,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弘扬我国传统茶文化拓宽渠道。
3.3发展农业生态型茶文化旅游
在所有旅游类型中,生态旅游算是新鲜事物,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世界旅游组织认为,现阶段,生态旅游收入已经占据世界旅游总收入15%-20%的比重。据有关数据统计,生态旅游年均增长率可达25%-30%,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涉及自然环境、生产活动、乡土文化等诸多方面。那些保留着原始风格的生产活动,对城里人而言,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如今,农业生态旅游在我国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而发展农业生态型茶文化旅游更是可取之策。在农产品中,茶叶算是品味最高的一种。积极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可以为游客展示良好的自然环境——茶园,让游客体验原始生产活动——采茶,还可以让游客体验一些农业文化——茶的典故与知识。比如以广东英德为例,它是广东省最大的茶叶商品出口基地,在农业生态旅游的推进下,英德建立了农业生态旅游基地——茶趣园,为游客设计了观赏茶园风景、讲解茶文化知识等活动,还安排游客参与采茶、做茶、品茶等环节,使游客亲身体会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未来,农业生态型茶文化旅游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3.4发展人文考古型茶文化旅游
我国传统茶文化源远流长,茶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关茶的逸闻趣事丰富多彩,还有具备考古价值的茶具等,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茶文化资源。在每个时代,茶都会与某种或某些艺术形式进行有机融合,彰显美的特征。这些资源具备相当高的文化品位,将其用于旅游开发中,可以帮助游客增长见识,开拓视野。
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朝宫廷金银茶具,为了为唐朝茶文化研究提供有用资料,法门寺博物馆特地成立了“法门学”研究,并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成立了“茶文化历史陈列厅”,还编排了“宫廷斗茶”等表演,将法门寺茶文化开发为了具有人文考古性质的旅游资源。还有在浙江长兴顾渚山发现的唐代贡茶院遗址,在福建建瓯发现并考证的宋代“北苑贡茶”摩崖石刻碑文,在河北宣化出土的辽代古墓道煮茶、奉茶、饮茶的壁画,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我国各地应该多挖掘这样的茶文化旅游类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3.5发展修学求知型茶文化旅游
在唐朝,我国茶文化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茶文化通过宗教活动、贸易形式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其中,日本和朝鲜积极吸收了中国茶文化的精华,并加以提炼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每年,有着大量的日本游客和韩国游客纷纷赶到中国参加一些茶文化活动,进行修学游。浙江余杭的径山、台州的天台、陕西扶风县的法门寺等,都是我国非常著名的茶文化修学地。在我国实施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之后,更是有着源源不断的国外茶文化进修者进入到我国,参加茶艺师和评茶员的培训与考试。在学习过程中,这些游学者一般会拜访当地的旅游景点,所以发展修学求知型茶文化旅游大有作为。在这种旅游模式下,关键要解决好饮食、住宿、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使游客缓解学习压力,进而获得他们的满意度。
4 结束语
法国评论家普鲁斯特明确指出:“历史往往隐藏在智力以外的地方,隐藏在我们难以猜度的物质客体中。”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人生哲学、审美取向往往隐藏于那些历史景观和精美器物中。游客正是在一次次贴近物质客体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得到心灵世界的净化。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旅游领域,也能使茶文化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表现形式。总之,在我国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实现经济创收,带动物质文明建设,也能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传统茶文化,使我国在世界之林中树立良好形象。
[1]谢贵安.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6.
[2]曹潘荣.茶业旅游是2l世纪茶叶发展的重要领域,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212-213.
[3]杨载田.衡山名茶生产与观光茶业研究 [J].经济地理,2000(20):118-124.
[4]徐国强吴华.开发茶文化旅游振兴茶业经济[J].茶业通报,1998(4):39-40.
[5]郭丽妮.安溪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6):55-59.
[6]李海水.安溪“茶经”为何“长念”不衰?[N].市场报,2002-12-10 (10).
[7]张慧.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徐州市生态旅游发展问题[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3):68-70.
曹艳芬(1976-),女,湖北汉川人,管理学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旅游酒店管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