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经》的美学意蕴及英译解读

2016-03-31郭婧武昌首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福建茶叶 2016年7期
关键词:茶经陆羽意蕴

郭婧(武昌首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茶经》的美学意蕴及英译解读

郭婧
(武昌首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美国的茶叶研究专家对《茶经》下过结论:“中国古代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关于茶的书籍,世界喜欢茶叶茶文化之人,尽受其惠”。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我国的茶文化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不仅是体现在单纯的茶饮文化上,更是体现在特定的思想与哲学基础上。《茶经》成为世界上首部茶叶著作,并在茶道思想、人文思想以及创作形式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从陆羽与《茶经》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出发,阐述了《茶经》的美学意蕴和其独特的创作特色,并针对美学与翻译双方面的特点探究了《茶经》的审美翻译策略。

《茶经》;美学意蕴;英译解读

陆羽的《茶经》是一本全世界范围内的著名茶经巨典,直接影响着全世界的文化经济等的发展,其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有着举世瞩目的影响力。其作者陆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引导者,在当时,《茶经》不仅是唐代茶业经济及礼仪发展的产物,也是当时茶农们从事茶叶种植及产品生产的重要知识引导。随着现在全球化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市场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也随之逐步增高,各阶层人们对于文化修养及健康养生也越来越重视,而《茶经》中所表达的绿色生态观念和自然养生之道完全符合了现代人们快节奏生活的休闲观念与审美意念,所以,《茶经》这一著作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及美学意蕴也逐渐的被人们所了解,并不断地进行相应的深入研究探索,而且《茶经》作为茶叶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成为了爱茶者心中的圣级教科书,由此,对于《茶经》的美学方面英译解读研究也越来越多,促使《茶经》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茶文化发展的有力支撑,成为实至名归的茶中圣经。

1 陆羽与《茶经》

茶最初起源于中国,从神农时期就已经有了许多的茶叶相关记载,神农曾用它解毒,直至秦汉时期,人们发现了茶的提神醒脑作用,逐渐的兴起了饮茶之风,也由此诞生了许多与茶相关的诗词艺术,并在医药领域开发了其药用价值。唐朝是茶文化鼎盛发展的重要时期,众多文人墨客以饮茶作为其高雅行为的重要表现,由此也形成了茶文学的鼎盛时期。

陆羽是唐朝竞凌人氏,名疾,字鸿渐,他本人饱读诗书又性情幽淡,有着书生的清高淡薄气节,同时,陆羽也特别喜爱饮茶,追求茶风。他从21岁开始为茶著书,为了完成一本茶的旷世名著,他走访群山,遍布全国各地,并与产茶当地的茶农及茶客品茶论茶,倾听饮茶爱好者的精神感悟及长期饮茶对他们身体健康的影响,同时,走访茶农茶园,进行相关的样本采集,记录与茶有关的各方奇闻异事,历经二十六年,陆羽走遍了中国产茶区的三十多个州县地区,其意志力可见一斑。之后,陆羽更是用了五年时间初步整理编辑他二十多年所采集的资料,五年进行初稿的修订和备注,最终定稿。

《茶经》是陆羽一生的呕心沥血之作,至今已经成为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茶叶巨著,其内容涵盖范围广泛,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陆羽也因此被尊为茶神。《茶经》共三卷,第一卷描写的是茶的起源、茶的功能以及用于采茶和烘焙的各种工具,另外还详细描写了茶叶的分类以及不同茶叶的采集和制作方法;第二卷主要讲的是煮茶用的各种器具以及饮茶所用的各种器皿,如茶碗,风炉等;第三卷讲述了煮茶的方式技艺、礼仪习俗、人文故事、种类优劣及茶叶的品鉴制作等。整部书不仅包括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茶叶种类及其详细的采摘种植方法,还包括了对茶叶饮用的冲泡技艺、品味鉴赏及药用价值等,内容之丰富,精神之深远,直接表现出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茶精神的深厚积淀。

自《茶经》问世后,人们通过《茶经》对茶叶产品及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认识,直接促进了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提高,唐朝的饮茶盛风也在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下,形成了燎原之势。

2 《茶经》的美学意蕴与创作特色

《茶经》不仅仅是一部描述了茶叶种类及技术、文化的技术性作品,而且其语言的表达描述形式十分独特,是文采斐然的文学巨著,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重点表现在其茶叶的形色美、精神的质朴美及语言的辞格美等几个方面。《茶经》的全文都浸染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与作者自身和茶叶本体的人格理想,作者在追求心灵升华净化与物我一体的同时,将茶的实用价值提高到了审美的高度,使茶成为了美学意蕴深厚的文化载体。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的方方面面描写都透露着美的内涵,从茶叶的形状香气、烹茶的水质、火候到烹茶、品茶的技艺、器具以及茶客品茶的精神感受等,集物态美与精神美于一体。《茶经》在写作手法上也具有独特的特色,不但遵循了茶的实用性与专业性表现,采用了专业技术的表征与程式化的文体,如“之具”、“之事”、“之煮”等,使得全书在表现其使用价值的同时,结构紧凑,具有宏观上的形式美学,而章节的描写中又综合的高频率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艺术表现手法,使得各种茶饮的形象简洁质朴又生动形象,“鱼眼”、“松风”、“连珠”等比喻形象更是开创了茶艺的审美先河。

《茶经》的文字整体风格十分洗练,内涵充实,全篇共7000多字,全文系统的介绍了各种类茶叶特征和28种饮茶烹茶器具,另外,还介绍了茶水的烹制技艺及饮用方法礼仪,并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古书记载、典故、史实等,分析评价了各茶种类的生产地。从思想层面上思考,《茶经》直接关联着唐朝当时的政治时代背景,体现了陆羽对社会和谐发展及理想追求上的新认知与创新摸索。陆羽同样具有当时大部分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但除此之外,陆羽又另辟蹊径,开始了实践调研的道路,并著书展示了自己多年以来实践调查的成就,以他自己在文学上的优势与对茶精神的理解作为基本依据,深入浅出的描述了自己对茶的认知与体验,并提倡了“精行俭德”品质。在《茶经》中,陆羽几乎不使用评论性语言,基本上都是以叙述为主,将茶学文化概括地、原生态地、合规理性地介绍给读者。作为典型的文人与茶人代表,陆羽对茶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其巨著《茶经》在《新唐书·陆羽传》中被形容为“羽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3 《茶经》的审美翻译策略

古典文学是我国重要的优秀代表文化之一,其优秀翻译对于我国向世界传播自己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茶经》是我国茶文化的文学巨著,涵盖了我国深厚茶文化的千年历史积淀。其翻译工作对于传播我国茶文化的深远意义可想而知。由于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地区差异性,不同的国家、民族及地区对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理解看法,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色彩、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而翻译工作是促进我国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手段,所以《茶经》这一文化特色浓厚的作品翻译不能以翻译者的个人喜好作为决定因素。为了更好地对《茶经》进行翻译,我们必须采用合理科学的审美翻译策略,尤其是对一些茶名、茶诗及比喻意象等的翻译。在进行《茶经》翻译时,我们要结合唐朝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保留原著中所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但同时也要结合传播地区的文化特色,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融合,不仅能够实现茶文化技艺的“达意”表现,而且实现文化思想精神上的“传情”交流,使得原著的审美意蕴再现。如“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银”和“玉”这两种形象在中国是非常典型的审美角度的器物材质,无论颜色、价值及文化内涵都具有着独特性,然而在使用英语的欧美等国家却没有这样的审美价值,所以,在翻译时为了充分的表现我国的民族特色,展现原文的形与义,我们将其译为“If the Xing porcelain Call be compared to valuable silver,then the Yue porcelain matches invaluable jade.This constitutes tIIe first disparity”,由“valuable”与“invaluable”两词来展现银与玉的价值区别。

另外,对于我国的某些特有的传统色彩浓厚的词汇在进行翻译时,可以遵循直译法的原则,以这种文化色彩保留的方式使其它国家地区的人民了解到我国独特的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如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受我国道教思想的影响,在《茶经》的许多描写中包含了对于金木水火土等五行八卦运用,在翻译时,我们就将其直译为“water”、“fire”等,保留中国传统元素文化特色,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从而达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的。《茶经》的翻译是以文化传播作为主要目的的,为了使读者能够较快的接受《茶经》中所包含的知识技艺及文化习俗,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形成背景及社会习俗,并尊重传播当地的社会背景及文化特色,实现《茶经》美学意蕴的再现。

4 结语

《茶经》作为我国茶文化的重要代表与传统文学的杰出作品,其世界性传播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美学意蕴的探索及英译的美学再现更是实现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翻译手段使得《茶经》译本能够传情达意。

[1]龙明慧.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茶经》英译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5(2):98-106.

[2]李广德.陆羽《茶经》与当代茶文化的发展[J].农业考古,2013(2):172-175.

[3]汪艳,姜欣.浅谈《茶经》中生态文化的英译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143-144.

[4]李广德.陆羽《茶经》与当代茶文化的发展[J].农业考古.2013(2):172-175.

[5]鲁利萍.《茶经》中的文化内涵及其英译得失 [J].福建茶叶.2016 (2):215-216.

[6]朱世桂,周杰灵.《茶经》中“茶为累也,亦犹人参”新译[J].农业考古. 2015(2):137-139.

[7]姜欣,姜怡.引领中华茶文化互文传承与传播的典籍《茶经》[J].农业考古.2014(2):167-170.

[8]魏代富,陈肖杉.陆羽《茶经》校注[J].农业考古.2015(5):183-187.

郭婧(1982-),女,湖北广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及测试学。

课题名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分级测试及教学评价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2447

猜你喜欢

茶经陆羽意蕴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不捧场的好朋友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万物皆有灵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意蕴难求
第一次放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