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茶经》英译策略分析

2016-03-31杨海燕琼台师范学院海南海口571127

福建茶叶 2016年7期
关键词:茶经茶学英译

杨海燕(琼台师范学院,海南海口 571127)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茶经》英译策略分析

杨海燕
(琼台师范学院,海南海口 571127)

《茶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茶学巨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茶典籍。该书用精炼的语言介绍了中国古代茶学知识和茶文化。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技术角度而言,该书都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功能语言学为视角,探究了《茶经》的英译策略,为中国茶学知识和茶文化的传播提供借鉴。

功能语言学;《茶经》;英译策略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饮茶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能体现饮茶者的生活理念和价值取向。所以,中国素来就有“品茶如品人”的说法。唐代“茶圣”陆羽对采茶、煮茶、吃茶等茶文化活动有着独到的研究,并把所有的研究成果浓缩到《茶经》这部7000余字的著作中。可以说,《茶经》是世界了解中国茶学知识和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我们有必要透过《茶经》去追寻中国茶学知识和茶文化的“踪迹”。

1 《茶经》及其翻译现状

在世界茶学文化系统中,《茶经》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国内外学者对《茶经》的研究从未真正停止过。截止到目前,《茶经》已被译成日、韩、英、法等十多国文字。不可否认,这些不同语言版本的《茶经》对促进中国茶学知识和茶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翻译角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这些译本难免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文化意象的污损、变形或错位。

2 功能语言学概述

在语言学理论中,功能语言学对语篇的分析最为全面。功能语言学主要通过建立理论框架指导翻译活动。功能语言学提出者Halliday指出,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的翻译活动,目的不是“说明”,而是“解释”。简单来讲,功能语言学理论要求译者除了弄清楚整篇文章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这个意义的以及表达这个意义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语篇分析之后,便可以明确译文是否能够在译文语境中实现其翻译目的。

与其他语言学分析方法相比,功能语言学对译本的评估最科学、最全面,也最客观。它通过建立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从三个方面探析语篇的功能和意义。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概念功能/意义、功能/人际意义和语篇功能/意义。这三种功能和意义是相互对应的。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译者要寻求原文和译文在意义上的对等。这里的对等不只是概念意义的对等,还包括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对等。由此可见,在功能语言学理论中,强调为语篇构建框架。在框架的指导下,译者对译本的评价更为客观。

3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茶经》英译研究

陆羽所著的《茶经》虽然言辞精炼、意蕴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是,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部介绍中国茶学知识的技术专著。所以,这本书中对茶学知识和中国茶文化的介绍具有很强的说明性。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讲,这本书中的内容兼具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因此,笔者以功能翻译学为指导,围绕着这三种意义,对《茶经》的两个英译本姜欣、姜怡译本和Carpenter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

3.1概念意义

在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特别强调及物性理论。及物性理论指的是以动词为核心的语法系统。具体来讲,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程度不同,体现在语言中表达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及物性理论主张将语言使用者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分为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译者在翻译时,切入点(过程)不同,表达出的意义也就不同。然而,很多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并没有考虑到原文的及物性过程。以《茶经》第四章“茶之器”的英译为例:

例1: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

Li for fire,Xun for wind and Kan for water.(姜译文)

在原文中,“主”是动词。它的意思是“代表”、“表示”。陆羽的这句话是一个识别关系的过程。这句话中有三个小分句,小分句中的巽与风,离与火,坎与水都是识别者和被识别者的关系。可以看出,每个小分句中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这段译文也是一个关系过程,与原文的概念意义对等。需要指出的是,姜在译文中省略了动词be,但句子的结构与原文并无差别。

Sun rules the wind,li rules the fire and k’an rules the water. (Carpenter译文)

Carpenter把“主”译成了“rules”。这样就改变了原文中“巽”和“风”,“离”和“火”,“坎”和“水”的关系,使其从识别关系过程转化成一种物质过程。在这个物质过程中,“巽”、“离”、“坎”与“火”,“坎”和“水”的关系不再平等,变成了有行动能力的动作者。对于不理解中国八卦文化的西方读者而言,这样的偏离原文概念意义的表述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惑。

例2: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

这段话主要是描述不同地方茶碗的质量等级。文中有两个分句,每个分句中有三个小句,这三个小句以关系过程传达信息。

Bowls made from Yuezhou in Hunan are preferred over those from Shouzhou in Anhui and Hongzhou in Jiangxi.(姜译文)

在后半句的译文中,姜用到了“prefer”。这个动词把原文的关系过程转化成了心理过程。原文中出现的“上”、“次”等词语是对茶碗质量等级的客观描述。在姜的译文中,用到了“preferred”一词。这个词暗含比较的意味,这使得整个句子由客观描述变成了主观印象。显然,这段译文在概念意义上与原文有很大的出入。

Yüeh Chou ware is best.Ting Chou ware is next best……(Carpenter译文)

在Carpenter的译文中,两个分句都被译成了关系过程。虽然第二个分句在句型上稍有变动,但仍准确地传达出了原文的概念意义。

3.2人际意义

功能语言学认为,人际意义就是说话者如何用语言表达对主客观事物的看法以及影响别人的行为。评价系统是体现人际意义的重要形式。具体来讲,评价系统包括情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中,态度是核心,又分为情感、评判和评赏三个层面;介入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他人的话语;级差指的是评价的程度。

《茶经》虽然是客观描写茶学知识和茶文化的技术专著。但是,陆羽在创作过程中把自己对茶的一些主观看法和评价融入了作品中,传达出了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关注陆羽态度的语言表达。只有准确无误地翻译出陆羽对茶的看法和评价,才能真正呈现出中国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以《茶经》第三章中关于茶饼的鉴赏方法的描述为例:

或以光黑平整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

陆羽把鉴赏茶饼的方法分为三种,并且他对这三种方法有着简洁、客观的评价,分别是“上”、“次”、“下”。这种评价只是客观的描述,没有丝毫比较的意思。姜的译文中描述到这三种方法时,虽然用到了“more”这个词,但是这个词后面的形容词有着具体的评价意义,并没有比较的意思。从这个角度讲,姜的译文更加贴合原文的意思。Carpenter译文中则用到了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比如,“下”被译成“the least capable”。此处的评价方式与原文差别不大,同样达到了负面评价的效果。但是,对“上”的翻译,却有失偏颇。“better”的意思是“更好的”。与原文“好的”意思相比,这种形容词的比较级评价方式使正面评价得到了强化。这是有悖于中国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

3.3语篇意义

语篇意义指的是说话者如何组织好语言信息,使其准确表明信息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讲,就是如何表现句中的主位结构。《茶经》结构严谨,语句工整,在主位结构上有着鲜明的特点。以第一章对茶树原产地、性状特征、用字名的描写为例。

在原文的第一章,以“茶”为主位的有20多处。比如,其、者,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都是以“茶”为主位。据统计,姜在译文中,有10多处以“茶”为主位;Carpenter在译文中,有22处以“茶”为主位。

整体上讲,姜在译文中的主位选择上,思路有些混乱,偏离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Carpenter在主位选择上比较严谨,基本遵循了原文作者的思路,突出了“茶”这个重点。此外,在思路上,Carpenter译文的条理比较清晰,逻辑结构严密。

4 结语

总体上讲,译者对《茶经》的英译注重语篇层面的“意”,忽视了语篇内容中的东方意境。《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融合了中国儒、道、释三家思想,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意蕴。因此,相关研究工作者还需要不懈地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茶经》的英译策略,用英文重现《茶经》的东方意境,让西方读者领略中国茶学知识和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1]鲁鸣皋,鄢来香.浅析陆羽《茶经》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农业考古,2008(2):241-243.

[2]大中华文库.茶经续茶经[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9.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16.

[4]袁媛,姜欣.《茶经》的美学意蕴及英译再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6):123-125.

杨海燕(1978-),女,山东冠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茶经茶学英译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茶文化视角下的茶学英语翻译研究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万物皆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