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2016-03-31杨晓燕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管理系重庆420060
杨晓燕(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管理系,重庆 420060)
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杨晓燕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管理系,重庆 420060)
摘要:中国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代表是茶文化,它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英国的封建王室引领了饮下午茶的风俗并久而久之的成了权贵的代名词。而中国的茶文化则重点强调了人们在品茶过程显现出的内在审美观,这种美不是外在的,而是由内而生的。本文通过中英茶文化内涵上的异同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研究。
关键词:中英茶文化;内涵;对比
引言
茶,这一木本植物代表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在16世纪时它漂洋过海,进入了欧洲,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变迁,茶这个词语慢慢在西方的语言文化中形成了富有东方神韵又兼具西方色彩的文化符号。
1 中英茶文化的形成
在英国,16世纪是茶文化开始风行的年代。而茶叶一开始出现时是作为一种药用而不是作为饮品,茶饮之风真正开始在英国成为流行文化是通过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凯瑟琳推广的。有了王后的领头作用,在宫廷中茶才开始作为饮品流行起来。最初茶只是由王室和贵族所消费,所以茶叶在普通的英国人心中是非常昂贵和奢侈的物品,其根本原因是当时只有非常稀少的茶叶从中国进口到英国,而随着英国飞快的经济发展,大量茶叶通过当时发展迅猛的航海业从东方运到英国,自此茶叶成为了普通百姓家的日常饮品,而下午茶也成为了英国的流行文化。
而中国茶文化是从唐朝时期开始崭露头角。唐朝时期,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对外有业务往来,例如:商业、贸易和农业等,世界各地都有进口各种传统的中国手工艺制品,当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势头也非常迅猛。当时,将茶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皇家对佛教的推崇,所以中国已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深深的融进了茶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 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
2.1物质角度
2.1.1形成茶文化的背景
中国的茶在统治阶级、佛教僧侣和知识分子当中逐渐形成茶文化开始慢慢出现,他们把饮茶当成精神力量或一种茶余饭后的享受,这时茶叶本身的价值被挖掘出来并且超过了其自然使用价值,茶文化才慢慢开始出现。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多种思想精华,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茶文化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直到17世纪,茶在英国才开始使用,所以英国的茶文化只有短短的四百来年,由于茶叶的稀缺和昂贵的价格,茶最初在英国市场只是贵族阶层才能尝到的饮品。茶从一开始进入英国便成为了贵族和权利的象征,饮茶在英国人的心目中逐渐从治病演变成了能突显人文内涵、品味和格调的物品,这些都是英国茶文化真正形成的标志。
英国的茶文化萌芽于工业革命时期,而中国在充满了浓厚田园气息的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中产生了茶文化,这两个重要的因素是使两个国家茶文化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英国的茶文化虽然来源于中国茶文化却又由于当时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差异产生了新的风格。
2.1.2茶叶的选择
在中国,绿、青、黄、白、黑和红茶这六类是人们经常饮用的,也是被人所熟知的茶类。绿茶非常受国人喜爱,而且有很多名茶和好茶都属于绿茶。绿茶与红茶不同,不是发酵茶类,绿茶用开水冲泡后茶汤颜色碧绿清润,香味持久清淡,给予品茗者置身大自然般的清新自然、心旷神怡之感,与中国传统思想精髓“崇尚自然,纯朴归真”非常契合。
而英国人喜欢喝红茶,是因为英国岛四面环海,长年阴冷潮湿,而绿茶不容易保存,由于当时交通受限,从中国到英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很多绿茶发生了霉变,红茶则是全发酵茶叶,不易变质;另外,绿茶性寒,红茶性暖,在英国这种常年阴冷潮湿气候的地区最适宜饮红茶。所以英国人选择了营养丰富的红茶作为主要的茶饮品。
2.1.3茶具的样式和茶点的制配
好茶搭配好茶具,才能发挥出茶叶最出色的效果,这是中国品茗爱好者所追求的。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人们经常用瓷器、紫砂壶、玻璃杯来当茶叶冲饮的器具。但最适的当属紫砂茶具,紫砂茶具最优的特点是“贮茶不变色”。英国人开始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中国茶具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仿制,在茶杯上加了把手,是大多数爱好品茶之人的首选。相对于中国,英国最早的茶具虽然是从中国传入的,但是随着茶饮品的盛行,英国的茶具制造业也开始逐渐发展,骨瓷茶具则是英国人制造的真正属于他们的茶具,高贵的柔和及细腻的协调则是它最大的优点。随着茶饮品从皇室贵族的专有饮品到成为英国走亲访友时必备的招待物,茶具也在其原有形式上进行了简化。
中国的茶点在地域上有很大的差异并且种类繁多。拿南方和北方来说,广东的“早茶”文化最为出名,茶点是主角,红茶则退居二线成为了配角,口味分为咸、甜两种,其中茶点分为干湿两类,湿点指皮蛋瘦肉粥、肠粉、豆腐花、龟苓膏等,干点指包子、酥点、粉果等面食类。北方的茶点以瓜子、果脯、糕点居多,中国古代喜欢去茶馆听书听曲,为了不影响听的效果,茶点都会摆在小瓷碟里方便人们拿取。英国人下午茶的茶点虽然选择和变化少但却异常的精致,一般严格按照顺序摆放在一个有从大到小三层盘子的金属架上,最底层是大盘咸味或口味较重的点心,如德式碱水包配熏鸡胸、手工饼干和牛角面包;甜咸混搭的茶点放在架子中间层,有配以果酱和奶油的司康饼、沙拉等;时令水果和精美小蛋糕则摆放在最上面的小托盘。传统正式的英式下午茶的食用规则是先咸后甜,从重到淡,严格有序的配制也体现了英国人严谨、保守的一面。
2.1.4品茗的环境和场所
在中国,要想真正享受茶的本质,必须在神清气爽的地方,心无杂念时才能感受到茶的滋味。茶需要静静品尝,它的特性就是引导人们放空心灵,进入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中国喝茶的地方有很多种叫法,两广地区将喝茶的地方称为茶楼,京津地区称为茶亭,长江流域叫做茶馆。茶馆是大家接待四方来客喜欢去的公共休闲场所,有相同爱好的人们在茶馆中共同作诗、品茗。18世纪以后,茶园在伦敦开始兴起,还有一种叫“中国茶屋”的活动茶室可以在运河上随波飘动,供人游览运河两岸风景和品茗。人们可以在茶园或茶室里观看电影,读报,写信等。
2.2行为角度
2.2.1品饮方式
在英国,人们喜欢调饮,有的把牛奶和糖加入茶壶中制成奶茶,有的还会在清茶里加些威士忌、柠檬片等,调配出许多不同口味。另外,聪明的英国人对茶叶本身进行了改造,制造出了方便携带和饮用的袋装速溶茶。
而中国的饮茶一般被分成两类:清饮和混饮。清饮就是除了茶不佐以任何配料,怕损坏了茶叶原本的味道;而另一类则是混饮,根据各种人不同的饮食习惯在茶中加入姜、菊花、橘皮等。
2.2.2茶俗
人们平时饮茶的习惯和风俗称为茶俗。
在中国,在订婚和结婚中必不可缺的物品就是茶,古代人们认为茶树移植后成活率很低,婚姻也应如茶树一般“从一而终”。所以茶在婚礼上有很多种称谓,订婚为“受茶”,彩礼为“茶金”,结婚为“吃茶”,新郎新娘喝“交杯茶”,敬公婆为“媳妇茶”,敬长辈为“谢恩茶”等。英国人的饮茶习惯与时间是紧密相连的,国外人觉得英国人消耗在饮茶上的时间占据了整个人生的1/3。早上醒来便在床头品尝一杯“早茶”;早餐时再喝杯“早餐茶”;上午在繁忙公务休息的间隙再来杯“休息茶”;午餐时间配一杯奶茶;下午四点左右,是法定喝茶吃甜点的时刻,也就是著名的下午茶时间;回家后再来一杯“高茶”才开始晚餐;睡觉前还要有一次“告别茶”。除以上固定的喝茶时间外,英国人还有名目繁多的花园、野餐茶会以及茶宴,可见饮茶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2.3语言角度
据考证,我们现在所称的“茶”也就是古代的“荼”字。茶,人人都知道并且在饮用,可是“茶”字从何而来,什么时候出现的,很少人知道。直到18世纪,《茶经》的作者陆羽把“荼”改为“茶”并流传至今。据记载茶叶的出口主要通过西方传教士、僧侣、出使的中国使节。葡萄牙和荷兰是欧洲最先接触到茶的国家,他们把茶和茶音一同带到了欧洲。厦门话“茶”的音Te或Tay被荷兰人带到了欧洲;葡萄牙将广东话的“茶”的音Chaa、Cha、Chaw等也带回了欧洲。经过了一个世纪,茶在英国才形成了现在普遍使用“Tea”[ti:]的拼写和发音。
2.4精神角度
中国的茶文化融合并吸取了“道、儒、佛”的精华,有着很高深的思想基础,这些思想精华的结合把饮茶的行为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英国人也在茶文化中加入了自己的独到的价值观。英国人非常重视茶的口感和实用性,他们认为喝茶是为了抵制餐前饥饿,希望饮茶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修养。英国人通过饮茶推行了自由,勇敢、实际、推崇个人主义的思想观念。
3 中国茶文化在海外传播所带来的启示
3.1把多种多样的茶产品出口到国外
中国的茶产品品种丰富,如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云南普洱茶等,却没有几个是在国际上比较出名的品牌。因此,我们的重点就是向国际市场推广自己的茶叶品牌。
3.2发展相辅相成的茶精神产品
以茶会友是中英两国的习惯,茶在人际交往或官方接见等活动中都是作为沟通的桥梁。所以说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和谐这种思想与英国人的恬淡娴静、高雅格调有着很多的类似之处。
4 结 语
茶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人们不仅最早发现并利用了茶,而且通过进出口贸易把它带到了西方并发展成为世界特有的一种文化,这是中国的茶产业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中英茶文化是盛开在世界茶文化园中的两支美丽的奇葩,与其他国家不同风格的茶文化组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艺苑。
参考文献
[1]黄剑,戴丽华.茶的多维意义及中英茶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13 (2):310-312.
[2]肖小月,彭华.非语言交际下的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3,23(3):346-349.
[3]赵淑萍.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 [J].农业考古,2013(3):313-315.
[4]肖小月,彭华.语言交际下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33(2):116-118.
[5]吴琳.中英茶文化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176.
[6]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
作者简介:杨晓燕,女,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