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茶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茶叶翻译技巧与方法研究

2016-03-31张瑞瑞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福建茶叶 2016年6期
关键词:差异问题方法

张瑞瑞(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中西茶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茶叶翻译技巧与方法研究

张瑞瑞
(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摘要:中西茶文化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对跨文化翻译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西茶文化在物质形态、制度文化和社会礼仪方面的差异,而后概括了当前翻译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最后从统一翻译标准、把握文化差异、采用正确方法三个层面为今后的茶叶翻译工作提供了方法指导。

关键词:中西茶文化;差异;茶叶翻译;问题;方法

茶叶发源于中国,十六世纪经由外国传道士与商人传至欧洲,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均有显著区别,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茶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与国际市场直接对接,茶叶的需求量日益提升,相关的翻译工作也被提上日程,成为目前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优化和完善的板块。

1 中西茶文化差异概述

中西茶文化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无论是从茶的物质形态而言,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都各有特点。

首先,中西茶文化在物质形态方面差异显著。茶叶的物质形态内容主要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以及茶产品的综合,包括茶叶种类、茶具、茶馆等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内容。我国地大物博,茶叶种类众多,涵盖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花草茶、保健茶等各大类型,最受国人喜爱的是绿茶。西方国家大都多面环海,气候潮湿阴冷,红茶性暖,汤浓味醇,便成为了人们的首选,甚至被奉为英国的国饮。饮茶时,我国文人墨客乐于饮用清透的茶汤以感受绿茶的恬淡、品味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西方人则喜欢在红茶中加入牛奶、糖、咖啡、果汁等,将茶水作为饮料来饮用。至于佐茶的点心,我国并没有特殊要求,水果、坚果、面食等均可以作为茶点,当然也可以省略茶点;而西方则全然不同,在英国,茶点通常以面食类配以糕点和水果为主,力求高档精致,在每天的下午茶活动中都不能忽视。对于饮茶场所中西方也不相同,中国人将专门饮茶的地点称为茶馆,这些地方大都环境清幽、氛围舒适,有些还配有茶道、茶戏、茶舞等表演;英国对饮茶地点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人们在这里进行社交活动、洽淡政治或商业问题,这些地方布置高档、颇有品味,符合西方人对精致下午茶的一贯要求。就茶具而言,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人们最为钟情的是古朴内敛、底蕴深厚的紫砂茶具;西方人则多用精致的银质茶壶和骨瓷茶杯,配以干净漂亮的桌布,再以鲜花和蜡烛进行点缀,透露出西方人热情浪漫的性格特征。

其次,中西茶文化在制度文化方面存在较大区别。茶叶的制度文化指的是人们在茶叶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社会行为规范。我国历代统治阶级对茶叶生产拥有严密的管理规范,形成了一套茶政措施,很多在古代谚语中都有体现,比如“清明发芽,谷雨采茶”,“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等,反映出茶文化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对茶叶的生产以及茶叶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西方国家由于地理气候因素大都不产茶,因而缺乏与茶叶生产和管理相关的谚语,不过仍然存在茶文化在制度文化层面对社会经济及行为规范的影响,比如付小费的习俗就与茶相关。据记载,早期英国茶室的服务员会将印有“TIPS(To Insure Prompt Service确保快捷服务)”的小木盒放在桌子上,倘若客人想要早点喝到茶饮,就要向木盒中投掷一枚硬币,由此,付小费的习俗开始在西方国家流行开来。

最后,中西茶文化在社会礼仪方面也具有明显区分。茶叶的社会礼仪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与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在中国,人们对于饮茶的时间没有特殊要求,一天之内可以随时饮茶,从社交活动来看,人们常常以茶待客,客人到家里做客时要向客人敬茶,茶水以八分满为宜,茶水温度不宜过高,主人用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侧奉上,等等。而在西方人们则有定时饮茶的习惯,比如英国人每天要喝五次茶,早晨醒来要喝一杯醒早茶,上午十一点左右喝上午茶,午餐时喝奶茶,下午四点左右品下午茶,晚上睡前则要喝告别茶。我国茶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文化主体构成,高雅深沉、博大精深,饮茶活动往往被视为一种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的方法;西方人饮茶则更注重其社交意义,强调一种无处不在的优雅氛围。

2 中西茶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翻译现存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茶叶产品的英译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商标译名混乱,缺乏统一标准。我国素以茶叶原产地对茶叶产品进行命名,比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云南普洱、庐山云雾等,或是根据茶叶的发酵情况将其细分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青茶等,缺乏有效的品牌商标,各大茶企依照各自的理解对茶品进行翻译,而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翻译结果混乱,仅福建安溪铁观音的商标译名目前就有十余种,比如Tie Guan Yin,Iron Goddess,Iron Buddha,Iron Goddess of Mercy,Tea of the Iron Bodhisattva等。这种情况会导致消费者对茶叶本身产生疑惑,严重削弱了我国茶叶的整体竞争力,不利于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

第二,翻译生搬硬套,忽视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茶叶翻译与其他任何翻译行为一样,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译者必须充分考虑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充分尊重目的语环境中人们的风俗习惯与文化禁忌。比如,很多茶企将“龙井茶”翻译为“Dragon Well”,对于中国人而言,龙是吉祥、高贵、权威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寓意美好,与茶叶本身相得益彰。而在西方神话中,龙则是一种邪恶、贪婪、残暴的动物,生搬硬套式的翻译会使消费者对茶叶产品产生反感心理,不利于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推广,直接音译为“Longjin Tea”即可。再如,大红袍是我国武夷岩茶中最重要的一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是喜庆、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则是暴力、危险的象征,因而不能简单地将其翻译为“Red Robe”,而应当考虑到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将其音译为“Dahongpao Tea”,保留茶叶产品的异域特征。

第三,翻译缺乏恰当的技巧与方法。目前我国大部分茶叶商标在翻译时多采用音译法,这对于那些早已被西方人熟知的茶叶品名而言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于那些较新出现的茶品,西方人则很难把握其中的文化内涵,简单的音译会导致理解障碍,不利于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另外,很多茶叶术语的翻译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直接导致理解误差,比如,熟茶是指经过发酵的茶,生茶是指未发酵的茶,所以翻译时不能简单地套用“ripe and raw”,而应当使用“fermented and unfermented”。

3 中西茶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翻译的方法

针对上述我国茶叶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中西茶文化差异的大背景下,译者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完整地传达我国茶叶产品的美好寓意和深刻内涵,提升它们在国际市场中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塑造中国茶的良好形象,实现中国茶文化的有效传播。

3.1统一翻译标准

茶叶商标及品名是消费者理解产品的第一要素,必须具备吸引消费者、识别产品、广告宣传的作用,应当个性鲜明、顺口易记、音美形美、内涵丰富,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茶叶产品的宣传与营销。目前我国茶叶商标及品名本身就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各大小茶叶企业生产的产品往往被冠以同样的名称,不具备可识别性,加之这些产品的质量有高有低、参差不齐,被冠以同样的名牌名称容易让消费者形成刻板印象,不利于茶叶产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我国茶叶产品本身应当进行细致划分,比如将绿茶细分为蒸清绿茶、粉末绿茶、银针绿茶、原型绿茶、松卷绿茶、剑片绿茶、条型绿茶和圆珠绿茶,将乌龙茶进一步划分为白茶乌龙、条型乌龙、球型乌龙、熟茶乌龙和白毫乌龙,将红茶细分为条型红茶和碎型红茶等,让茶叶产品本身根据属性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同时,各大茶叶企业应当树立品牌意识,打造识别性高、渗透性强的茶叶品牌,将产品与其他相似产品划分开来,同时对品牌及商标进行专利法律保护,加强多媒体宣传,打造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基于这一前提,茶叶企业应当发展并完善专门的翻译团队,并与各类茶叶研究协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严格遵循统一的翻译标准,对现有及即将推出的茶叶产品名称进行跨文化再现,形成合理、有序而又高效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我国茶叶产业的绿色持续发展。

3.2深度把握中西茶文化的异同

译者在翻译开始之前应当仔细研究相关茶文化在中西方的相通之处以及差异之处,而后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采用符合西方消费者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表达形式来再现茶叶产品的美感与内涵。茶在中国通常指代茶汤、茶水、茶叶,而在西方“tea”则可以扩展为茶树、茶点、茶会乃至便餐。再者,我国红茶在西方被称为“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这是由于西方人对茶叶颜色的关注点在于茶叶本身,而中国人则在于茶汤的色泽,并且“Red”在西方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上述文化差异情况。另外,我国黑茶并不能被翻译为“Dark Tea”,因为“dark”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无知、忧郁的含义,以此为产品名称势必无法打入国际市场。其实,黑茶是我国特有的品类,可以直接将其音译为“Heicha Tea”,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异国色彩,对消费者构成较大的吸引力,有利于我国黑茶产品的推广。

3.3采用正确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目前对于茶叶产品的翻译通常采用的翻译方法为直译法、音译法和意译法。

直译法是最为直截了当的翻译方法,也是茶产品翻译历史上最为常用的方法,倘若源语与目的语的读者认知环境和思维方式大致相同,认知角度、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一致时,即可采用这种方法。比如,武夷岩茶的翻译为“Rock Tea”,使用“rock(岩石)”一词在西方带有振奋、动感、坚硬之意,能够突出武夷岩茶生长在山间岩石之上,纯天然、无污染,又能突出岩茶所具备的岩骨花香的气韵。将绿茶翻译为“Green Tea”,黄茶翻译为“Yellow Tea”,白茶翻译为“White Tea”,花茶翻译为“Flower Tea”等,让消费者对茶品内容一目了然。

音译法从宏观角度而言隶属于直译法,是直接以汉语拼音的形式翻译茶叶品名,但是受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只适用于在国外已经具备一定知名度的名茶产品翻译,而不适用于那些新近推出的以及不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产品。例如位列我国十大名茶的西湖龙井茶(Xihu/West Lake Longjing Tea)、洞庭碧螺春(Biluochun Tea)等。

意译法是针对于那些拥有显著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及认知环境差异的内容,如果继续采用直译法或音译法会很容易造成误解,违背产品本身的交际意图,此时,译者应当考虑变通翻译手段,采用增译、删译和改译的途径进行翻译。比如,铁观音中观音是在中国深得人心的佛教人物形象,英文对应词汇为Buddha,而铁则与Tea的发音类似,所以将铁观音翻译为“Tea Buddha”就能够很好地展现茶叶产品与佛教文化之间的关联,体现出我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易于国外消费者记忆和理解。又如将大红袍翻译为“Robe Tea”,将碧螺春翻译为“Grenn Spiral”等,都是同样的道理。

4 结语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在进行茶叶翻译时应当全面考虑文化差异对信息理解的影响,选用正确的方法、统一的标准来指导翻译工作的进行,综合提升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推进我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M].九州出版社,2009.

[2]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钱歌川.翻译的技巧[M].后浪出版公司,2015.

作者简介:张瑞瑞(1983-),女,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

猜你喜欢

差异问题方法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用对方法才能瘦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