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茶园设计中的应用
2016-03-31王婷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王婷(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茶园设计中的应用
王婷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旅游市场迅速扩充,旅游地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游客可选择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旅游业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形势下,茶文化旅游应运而生。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园是茶文化的载体,从茶园的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以茶园设计为切入点,在了解我国茶园设计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以期为茶园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设计出更有艺术价值的茶园。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茶园设计;茶园景观
园林设计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尤其在茶园设计方面,不仅要体现茶园自身之美,还要体现茶文化之美和游客体验之美。这就对茶园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目前我国的茶园设计,成功成熟的案例寥寥无几。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剖析茶园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充分发挥茶园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 发展茶园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茶园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结合的产物,迎合了当代人们追求休闲放松的活动,近距离接触大自然的心理。在我国旅游业,茶园已经成为一个“火热”的发展领域。发展茶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发展茶园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茶园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一条纽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沟通和交流,为农村创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次,发展茶园可以给旅游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最后,茶园还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大自然,导致他们五谷不分。通过茶园旅游,可以让孩子们学到许多课堂外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尤其是近几年,人们对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需求逐年上升,茶园成为现代生活中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最欢迎的旅游场所,茶园的旅游人数也逐年增长。这表明茶园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茶园设计者应不断完善茶园设计,将茶园对社会、对经济、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出来。
2 目前我国茶园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茶园包括多种类型。按照茶园的主题风格,可以将其划分为采摘类、生态类、科技示范类和多元综合类四大类型。每一种类型的茶园都有着各自的设计要素。以下内容从交通设计、水体设计、动植物配置、音乐设计、建筑设计等几项设计要素入手,分析了各类茶园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采摘茶园。采摘茶园有着浓厚的农家气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体验采摘活动,采摘茶园中种植了多样化的茶树品种及各种乡土植物。这类茶园的游客大都是青年或儿童,也有少部分的老年人。目前这类茶园设计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茶园整体设计没有主题思想,使游客对茶园的印象大打折扣。同时,这类茶园的建筑设施“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地域特色。(2)生态茶园。生态茶园主要依托大自然而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的生态茶园主要建于自然风景区内。游客以青年和老人为主,也有少数儿童。这类茶园迎合了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心理,很受现代人的欢迎。(3)科技示范类茶园。科技示范类茶园的主要功能是演示茶生产、制作的工艺流程,让人们了解茶工艺、茶文化。目前,这类茶园设计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茶园整体吸引力小。这主要是由于科技示范类茶园的设计一味突出科普教育功能,忽略了对茶园风貌的展示,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游客的旅游兴趣。同时,在建筑设计方面,这类茶园主要采用大面积几何型温室造型,与自然景观十分冲突,破坏了茶园整体的和谐感,也是去了茶园本身的乡村气息。(4)多元综合类茶园。顾名思义,这类茶园结合了以上几种类型茶园的功能,是旅游、观光、科普、生产一体化的综合性茶园。这类茶园最受游客欢迎,且不受年龄段限制。
综上所述,我国的茶园设计整体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1)茶园主题缺乏新意,没有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文化底蕴不足。(2)茶园内建筑设计,包括材料的选取、构建物的大小等都没有考虑到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3)在入口景观设计方面,存在很大的误区。大多数茶园入口“千篇一律”,丝毫没有创意。同时,为了彰显茶园的“高大上”,不少茶园盲目采用新型材料,违背了乡村主题。更有甚者,茶园入口杂乱无章,车辆随意停放,影响交通,也破坏了茶园的整体形象。(4)在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对细节考虑不周。比如公园内的餐馆外观设计和内部装饰现代性太强,与整个公园大自然的氛围格格不入;对厕所、垃圾桶、休息廊、路标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片面注重其功能性,而忽略了与其它景观的搭配。(5)茶园商业性质太过明显,与茶园的文化传播主旨背道而驰。茶园是以大自然和茶文化为依托建立起来的生态公园。通过森林公园的自然美、生态美可以唤起游客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目前,许多茶园在规划、设计与管理上均没有体现文化传播的功能。许多茶园经营者在开发茶园的过程中过多地植入商业因素,致使茶园产生诸多质的变化。
3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对茶园设计的启示
3.1营造静雅怡性的茶园氛围
茶园的选址十分重要。一般茶园应建在城郊或自然风景区。这些地方幽静自然,四季植物丰富,可以很好地满足游客亲近自然的审美和精神需求。总体上讲,茶园的设计要突出“清和淡洁”四个方面。这样的茶园才能营造出超然世外、静雅怡性的氛围,游客在茶园中才能体验到修身、养性、怡情的精神享受。从园林设计的角度讲,静雅怡性的氛围能够使茶园产生更高的精神文化境界,把它从一个物质空间转化为艺术空间,赋予其无限的艺术魅力。要做到这一点,在茶园设计上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茶园整体的空间构建要有灵性,体现虚静恬淡之感。(2)材料选择和运用要以淡雅质朴为原则,不要破坏茶园的整体氛围。
3.2追求景观的一致性与完整性
在茶园设计中,要把“和谐大自然”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个设计细节。(1)要遵循景观一致性原则。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不自觉地把建筑的性质“强加”到景观空间的性质上。茶园设计者要充分把握游客的心理,根据茶园的整体风格与性质设计建筑空间,确保茶园建筑的艺术风格与茶园氛围保持一致。否则,不但会给游客造成一种突兀感,还会影响整体景观质量和艺术效果。(2)要遵循景观完整性原则。简单来讲,就是茶园设计的各区分割、过渡及服务设施建设方面,不能独立的存在,要最大限度地保证茶园整体效果的完整性。这样游客在茶园中才能体验到自然之情、天然之趣。比如,园内公共设施的外观、位置都要与整个公园的景观协调、一致。茶园内的指示牌设立,避免用“标杆+木牌”的老土方式,可以利用附近的树木或其他景物进行设计,将指示牌的功能性与景观性融于一体。
3.3因凭自然原型
茶园是茶文化的物质形式。通过茶园设计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茶文化发展历程中,不断汲取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体系。儒释道三家文化本不同根,必然存在很多的思想分歧。但就“天人合一”这一点上讲,三家思想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佛家和儒家都提倡“天人合一”。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换个角度讲,“道法自然即合于自然”,也表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茶园的设计要以“天人合一”为指导思想,尽量因凭自然原型,不要破坏茶园的景观结构。具体来讲,要采用自然式手法,对园中的地势、山水、地形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随地形、地势变化设计一些楼阁、花亭,力求做到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茶园生态环境、维持茶园原有的地形地貌,尽量减少“人工点缀”的痕迹。游客在茶园中才能享受到有若自然的感觉。
3.4把握景观的延伸性
茶园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环境空间是否清幽舒适、养性怡人,还要注重对其他领域的延伸作用。比如文化传媒、科技示范、社会公益、经济效益等。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设计完整、流畅的园内线路,为景观的延伸性发展搭建平台。
总之,在茶园设计中,设计师要先确立茶园的主题思想,围绕这个主题思想深入挖掘茶园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现茶园的个性风格。同时,要站在游客的角度考虑,游客在这一类茶园中,期望得到何种心里收获或看到何种景观效果。然后通过精心的规划布局,把主题思想赋予景观设计中,通过整体的景观展现出来,让游客感知、理解和接受。需要注意的是,茶园的设计要融入当地的茶文化及民俗文化,使茶园的主题思想更深刻,内容内涵更丰富。
4 结 语
茶园给人们提供了接近自然的公共活动空间,使人们更加方便、舒适地进行交往、娱乐、休憩、观赏。目前,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最欢迎的休闲交往场所。成功的茶园设计不仅要营造出天然的复合景观,满足人们的旅游观光需求,创造更多、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尽力还原最“逼真”的生态环境,引导人们通过自身体验产生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之情,进而促使人们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茶园设计者们应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促进茶园设计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仇立慧,徐徐,李楠.西安曲江遗址公园游客满意度调查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44-46,55.
[2]董观志,杨风影.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05(1):27-30.
[3]李进发.安溪县生态茶园规划建设与策略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08.
基金项目:1.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课题 高职园林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与创业实践研究ZJGB201545;2.2015年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高职园林专业顶岗实习与创新创业对接的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2015120。
作者简介:王婷(1982-),女,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