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人笔下的中国茶叶贸易
——以天津为例
2016-03-31靳佳萍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市300230
靳佳萍(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市 300230)
近代日本人笔下的中国茶叶贸易
——以天津为例
靳佳萍
(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市 300230)
摘要:天津是中国近代重要的贸易港口,也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其茶叶贸易发展的好坏就是整个近代中国茶叶贸易的缩影。近代日本人笔下的天津,具有极其珍贵的参考价值,也反映出外国人对近代中国的整体印象。近代中国的茶叶贸易发展可谓起起伏伏,一波三折,本文主要以近代日本人笔下的天津作为研究视角,阐述了近代中国的茶叶贸易状况和挽救的对策。
关键词:日本;近代中国;茶叶贸易;天津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代日本人笔下的天津》,项目号:20142233
中国的近代史充满了无尽的辛酸与屈辱,接连不断的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外国人进入中国领土时,各大外资企业也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亦开启了中国近代贸易史。对于中国茶叶而言,面对外来资本的冲击,其贸易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近代,天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1875年,日本与天津之间正式建立了一条海上航线,来自大阪的商船会定期来到天津,进行茶叶贸易往来。本文以近代日本人笔下的中国茶叶贸易为角度,着重阐述了近代天津茶叶贸易的状况。
1 近代日本人笔下的天津茶叶贸易由盛转衰的过程
东京高等商业学校在《天津考察记》中提到,天津的对内贸易主要以上海、大连等地为主,对外贸易则主要以日本为主。清政府为了进一步发挥天津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先建立了天津海关,又成立了天津海关道,因此,近代天津摇身一变,从单纯的对内贸易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作为近代中国主要的商圈,天津一方面发展着以茶叶为首的贸易,另一方面亦有大量的外资企业进驻。因此,近代日本人笔下的天津茶叶贸易,实际就是关于中国近代贸易实际情况的缩影。
近代中国茶叶贸易面临来自西方强大的压力,因此,开埠以后,在外资企业的影响下,天津本土茶企业开始寻求突破,力求在不公平而充满压力的环境下占据一席之地。茶叶贸易对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在19世纪发生的多种重大事件中,茶叶的影响比重较大。清政府统治的康熙年间,茶叶就开始出口到欧洲,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市场对于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天津作为近代重要的商圈,其茶叶贸易亦占据很大的比例。
在《天津考察记》中,作者提到日本在天津的“贸易业者的势力非常稳固”。尽管19世纪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茶叶出口大国,但在19世纪的后半期,日本向中国出口茶叶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尤其19世纪末,日本输入到天津的茶叶数量在不断增长,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海上航线,使得日本茶叶销往到天津更加便捷。由于日本、印度这两个竞争对手的出现,中国茶叶的市场份额被对手瓜分,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尽管近代天津的茶叶贸易十分繁荣兴盛,茶叶长期占据出口第一名,但是,好景不长,1886年以后,中国的茶叶贸易开始迅速衰退。
2 近代天津茶叶贸易衰落的原因
2.1质量问题
近代天津茶叶贸易之所以会由盛转衰,原因是多方面的,来自质量方面的原因则不容忽视。
首先,中国的茶叶品质没有保证。近代中国的茶农并不重视茶树的修剪工作,只注重采茶,却不懂得长期不更新茶树会影响茶叶的质量。茶农认为修剪枝叶会减少茶叶产量,所以迟迟不进行修剪。近代中国的茶园呈“散养”状态,所以在茶叶采摘方面也缺乏严格的规定,随意性较强,而且舍不得雇人采摘,即使产量有所提升,但价格却在不断下降。1869年,就有贸易商称中国的茶叶为“马驴杂茶”,用来形容中国茶叶的质量之劣。
第二,假货横行市场。近代中国茶叶质量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有很多假货。销往到天津的茶叶因质量不佳、以次充好的案例屡见不鲜,与此同时,大量优质的印度茶叶抢占市场,与中国劣质茶叶形成鲜明的对比。长此以往,近代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中的名声越来越差。与此同时,日本茶叶迅速抢占市场,尤其是日本绿茶的出口量十分喜人,并最终受到美国人的欢迎。
第三,茶叶加工水平落后。近代中国茶叶的加工水平逐渐落后,并被印度远远超越。中国茶叶常年手工制造,原本十分具有优势,不过,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西方国家开始采用机器加工茶叶,大大降低了茶叶的制造成本,而且质量有所保证。在近代,通过天津准备进行出口的茶叶时常会存在各种碎屑,因此,近代中国的茶叶成本高,质量差,很难再谈竞争力。
2.2环境因素
近代天津茶叶贸易之所以会从兴盛转为衰败,除了自身的茶叶质量问题和外商竞争与不公平政策之外,内部产业形式的落后因素亦不容忽视。清政府管理政策的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经营思想传统,贸易主权丧失,正所谓“落后就要挨打”,当思想、技术、销售、竞争都远远落后时,天津的茶叶贸易必然会落后。
1860-1870年之间,天津茶叶贸易主要转向俄国。不过,情况也不容乐观。俄国人为了降低茶叶进口成本,在天津投资建立茶企业,由于不公平的竞争,俄国在天津获取了很多便利的条件,最终赢得了市场。俄国人掌握了加工砖茶的技术,自1866年以后,销往天津的砖茶就都成为俄国的砖茶了。因此,尽管天津的茶叶贸易依旧繁荣,但也只是表面现象,其核心市场都被俄国人所控制。
19世纪70年代,就有外商指出,中国的茶税偏高,为了避免承担过多的税收和运费,许多茶商宁可以极低的价格出售茶叶,也不愿意承担风险。中国的茶叶价格在不公平的竞争中一路下滑,危机亦在一步步呈现。据悉,晋商原是要效仿俄国人将茶通过水运的方式送往天津,再辗转运送至俄国,不过,由于清政府对晋商采取严格苛刻的税收制度,使得运送至天津的茶叶晋商面临着十分困窘的局面。清政府的干涉对天津茶叶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致使中国茶商的茶叶贸易越发萎靡。
3 近代天津茶叶贸易由衰转盛的过程
自1887年天津的茶叶贸易不断衰退后,直至北伐战争结束,1928年,国民政府首先在上海建立了商品检验局,两年后,由吴觉农接洽该工作,关于茶叶的检验和生产开始步入常规阶段,与此同时,政府重新重视茶产业的发展,设立专门的茶叶机构,对茶产业开始改革,后各个重要港口开始建立商品检验局。1931年,吴觉农等人制定了首例《出口茶叶检验规程》。随着后续会议的召开,茶叶的检验标准得到不断完善。实业部加大了各大产区的茶叶检验力度,将茶叶检验变成一种常态。
对于中国茶叶的调查考察,也在当时的决策范围内,政府试图通过有效的考察,改善茶叶贸易的情况。参与茶叶调查的除了上海商检局之外,还有其他部门机构单位的人员,比如,在1934年,各省的茶叶调查考察情况都具有详细的数据记录统计报告。吴觉农等编写的《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茶业调查考察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935年,吴觉农到各茶叶大国进行了实地考察,回国后又编写了《中国茶业问题》,与此同时,关于茶的调查考察材料陆续上报,这些材料和文字对于近代天津茶叶贸易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针对天津茶叶贸易出现的疲软问题,需要从“根”解决问题,才能“治本”。早在1931年,尽管国内成立了专门的茶叶研究机构,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贸易问题。实业部有关部门于1932年成立了首个茶业改良场,这一举措得到了不断推崇和效仿,各种茶叶技术推广机构陆续建立,各大省市十分重视对茶叶技术的改良。实际上,这与蔡无忌的改进措施是十分吻合的,他提出“筹设试验及研究机关”,进一步支持和促进了各大省市关于茶叶技术的改革。1934年,由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农业处建议将赣、皖的技术机构合并,设置祁门茶场,农业处予以贴补。1936年,祁门茶场继续由中央拨款补贴。而后的几年,陆续成立了类似祁门茶场的机构,茶叶科技得到了有力的推广和改革。
此外,建立运销合作,破除陈规,是促进近代天津茶叶贸易走向兴盛的重大举措。1932年,吴觉农首次建立茶叶运销合作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改善了茶商利润少、亏本的现象,打压了外商、中间商投机取巧的行为。1936年,由皖、赣两省成立的红茶运销委员会,真正打破了中间剥削的现象,实现了直接运销。这种茶农合作社为天津茶叶贸易带来了生机,这也是自清末以来,天津乃至中国茶叶贸易改革中最有成效的举措。
4 结束语
总之,近代日本人笔下的天津,既是珍贵的历史,也是值得中国茶产业反思的历史。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日本人所见所感的天津,了解近代中国茶叶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今天的中国茶叶贸易而言,依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近代的天津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和经济发展中心,其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必然会很大,在内忧外患的形式下,中国的茶业积极突破传统思维限制,不断改革,发挥茶业科技的优势,抓好质量,突破陈规,才会使中国的茶叶贸易从衰弱再次走向兴盛。
参考文献
[1]王力.近代在华日本领事报告述论[J].历史档案,2008(1):71-78+ 84.
[2]仲伟民.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J].学术月刊,2007 (4):140-147.
[3]顾国达,牛晓婧,张钱江.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日茶叶贸易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7(6):74-80.
[4]汪敬虞.中国近代茶叶的对外贸易和茶业的现代化问题[J].近代史研究,1987(6):1-23.
[5]李朝晖.日本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J].世界农业,2013(8):33-37+175.
[6]彭虹.SPS措施对福建茶叶出口日本的影响及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73-78.
[7]吕连菊.日本对茶叶实施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15(4):18-21.
[8]陶德臣.近代日本茶产与市场——兼论对中国茶业的影响[J].农业考古,1998(2):253-259.
作者简介:靳佳萍(1982-),女,河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