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渔业主导品种──蟹
2016-03-31
全国渔业主导品种──蟹
C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
品种来源:以引进的莱茵河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为定向选育基础群体,经四个世代选育而获得经济性状优良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种。
审定情况: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已于2013年正式通过全国水产良种审定委员会的新品种审定。
审定编号:GS-01-004-2013。
品种特性:
1.生物学特征
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属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称河蟹,其头胸甲明显隆起,额缘有4个尖齿,齿间缺刻深,居中一个特别深,呈“U”或“V”形,侧缺刻深。头胸甲上与第三侧齿相连的点刺状凸起明显,第四侧齿明显。雌蟹腹脐圆形,雄蟹腹脐呈尖三角形。雌性具腹肢4对,位于第2至第5腹节,双肢型,密生刚毛,第五腹节上有1对生殖孔。雄性第四腹节上有1对圆形交接器。额两侧具复眼,腹面近于额下长有第一触角,两眼内侧有细小的第二触角。头胸部两侧有5对胸足,第一对为螯足,后4对为步足。螯足钳掌与钳趾基部内外均有绒毛。步足趾节呈尖爪状。性成熟个体头胸甲呈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螯足绒毛呈棕褐色,步足刚毛呈金黄色。
2.品种特点
(1)长江水系河蟹特征显著。背甲宽大于背甲长,体型宽且呈椭圆形。额缘4个额齿尖,额齿间缺刻深,居中一个特别深。性成熟河蟹背甲呈淡青色,腹部呈灰白色。螯足绒毛呈棕褐色,步足刚毛呈金黄色。具有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典型特征。
(2)遗传性能稳定。选育系河蟹养殖群体规格整齐,群体内个体间体重变异较小,雌、雄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8.57%、8.79%;F5、F4体宽/体长的变化率分别为0.63%和2.65%。
(3)产量表现优异。日增重率比未经选育的河蟹提高19.4%,河蟹平均规格增大18.5%,平均亩增产10%~38%。
产量表现:
1.区域生长实验
2009年,“长江2号”F3代选育系成蟹生长对比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210天养殖,“长江2号”的雄、雌蟹平均规格为211g和152g,平均产量在119kg/亩,平均规格比对照池大13.0%,平均亩产量高20.2%。
2011年,“长江2号”F4代成蟹养殖生长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长江2号”的雄蟹、雌蟹平均规格为219g和165g,平均亩产123kg,平均规格比对照池大18.5%,平均亩产量高27%。
2.中试养殖实验
2011年和2013年在江苏高淳、金坛和安徽当涂等地对选育系河蟹与未经选育的长江水系河蟹进行了中试养殖试验,养殖形式为池塘主养河蟹,选育系河蟹养殖面积为6389亩,对照组未经选育的长江水系河蟹养殖面积2247亩。中试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具有生长速度快、平均规格大、成蟹群体整齐,增产效果明显,是具有良好推广养殖前景的优良河蟹品种。
养殖要点:
养殖环境要求:
水温:适宜水温15℃~30℃,最佳水温22℃~25℃;溶氧:溶氧≥5mg/L;pH:适宜7.0~9.0,最佳7.5~8.5;透明度:适宜30cm~50cm,最佳50cm以上;氨氮(NH3-N):氨氮含量≤0.1mg/L;硫化氢(H2S):不能检出;土质与底泥:黏土最好,黏壤土次之,淤泥厚度<10cm;底泥总氮:底泥总氮<0.1%。
主要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1.养殖模式
充分利用池塘水体空间,科学合理进行混、套养殖,是提高蟹池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依据养殖水域环境、经济状况、技术水平及养殖目标的不同宜采用不同的养殖模式。
(1)套养青虾。蟹池在5月份前较空闲,主要为水草生长,利用此阶段进行轮养青虾将较好地提高池塘综合产出效益。具体做法是:在池塘清整消毒后,即1月份~2月份,亩放规格1000尾/kg~2000尾/kg的虾种5kg~10kg。另外,在秋季可再放养2cm~3cm的青虾苗3万尾~4万尾。
(2)套养鳜鱼、沙塘鳢。鳜鱼、沙塘鳢是以底层小杂鱼为主要摄食对象,为合理利用蟹池底层小杂鱼类,于5月底至6月初,每亩放养5cm/尾~7cm/尾经强化培育的鳜鱼种10尾~30尾;或每亩放养1cm~2cm沙塘鳢 100尾~200尾。
(3)套养鳙鱼、鲢鱼。于2月份~3月份,每亩放养花鳙鱼、鲢鱼鱼种各10尾。
(4)套养小龙虾(克氏原螯虾)。龙虾每亩放成年亲虾10kg或50 只/kg左右的幼虾30kg~50kg,放养时必须考虑原塘龙虾的存塘量,适当增减。放种量不宜过高,使小龙虾每亩产量控制在75kg以下为宜,否则易形成优势种群,影响河蟹的正常生长。
2.养殖配套技术
(1)养蟹池条件与设施
养蟹池选择与改建方法是养蟹池四周挖蟹沟,面积30亩以上的还要挖井字沟。池塘蟹沟宽3m,深0.8m;形状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池塘面积5亩~80亩,以10亩~30亩为宜。水深为1m~1.5m ;水质按NY 5051的规定。
(2)蟹种放养前准备工作
冬季排干池水,对池塘进行池塘清整,清除表层10cm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放养前7天~10天,采用生石灰消毒,生石灰采用当时溶化后均匀泼洒在池塘中。水草以设置多品种为宜,在扣蟹放养前,种植伊乐藻,并在种植轮叶黑藻或苦草区用网片分隔拦围,保护水草萌发。放种前一周加注经过滤的新水至40cm~60cm。清明节前投放螺蛳,使螺蛳及早适应池塘环境,及早繁殖幼螺作为蟹种的开口饲料。河蟹、青虾混养的池塘,为保证春季虾产量,要解决肥水的问题,须分次投放螺丝,确保水质肥度。设置河蟹暂养区,一方面保证全池水草生长,另一方面有利于蟹种的集中强化培育。
(3)蟹种放养
蟹种质量要求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无病害、规格整齐,大小100只/kg~200只/kg为好。蟹种消毒为将蟹种放入浓度为3%~4%的食盐水溶液中浸洗3分钟~5分钟后才放养。放养时间以三月上旬放养结束为宜。放养密度为每亩600只~1500只,一般以每亩600只~800只为宜。放养方法:池塘面积较小的,采用一次性放养;对面积大的养蟹池塘,可在塘内先用网布进行小面积围栏,将备齐的蟹种先放入围栏区内或深沟内,进行强化培养,并保护水草,待水草长出后或蜕壳数次后再分级放开。
(4)养殖管理
①饲料投喂
河蟹脱壳的关键因素是有效营养积累和有效温度积累,只有两者达到较适宜的程度,才能提升成活率。食物投喂不足则可能伤害水草,为保护水草正常生长,则要多施肥、多投喂植物性饲料并添加脱壳素以及专用营养物质使草类快速生长。到了4月中旬,一些池塘中河蟹开始脱壳,这时要注意在饲料内和池塘水体内添加矿物质。饲料投喂地点应多投在岸边浅水处,也可少量投喂在水位线附近的浅滩上。每亩最好设4处~6处固定投饲台,投喂时多投在点上,少分散撒在水中,实行定点投喂,点、线、面结合,以点为主。
②水质调控
养殖前期温度较低,养殖水位要低一些,可以增加积温。5月上旬前保持水位0.6m,7月上旬前保持水位0.8m~1m,7月上旬后保持水位1.2m。pH调节,pH控制在7.5~8.5。应保持水中溶氧经常在5mg/L以上,透明度以35cm~40cm为宜。要保持较好的水质,主要的人工措施是定期换水,5月~6月每隔7天~10天换水一次,7月~9月每隔5天~7天换水一次,每次先排出部分池水,再补充新水,水温35℃左右的高温酷暑季节可每天加注1小时~3小时为宜,保持池水鲜活。在泼洒生石灰7天~10天后,还可施些可溶性的磷酸盐如磷酸二氢钙,一般每亩1m水深2kg左右,以保持水中pH为7.5~8.5及钙磷的平衡,促进河蟹正常脱壳,适宜河蟹生长。
③底质改良
池塘底泥是水草生长基质,底质条件的好坏决定了水草生长状况。在生产中可采取多种措施来改良、改善底质,以满足河蟹生活生长的需要。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经常开动微孔增氧设备,促进池泥有机物氧化分解。养殖前期每隔15天~20天、中后期每隔10天施用一次分解型底质改良剂,少用或不用吸附型底质改良剂(多以沸石粉为主要原料,可吸附水体中大量的氨等有害物质)。在施用分解型底质改良剂的同时,配合使用益生菌,使池底和水体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得到修复。饲料中定期添加益生菌,保证河蟹肠道中益生菌优势,促进饲料营养吸收转化,降低粪便中有害物质含量,从源头上控制排泄物对底质和水质的污染。
④日常管理
养殖过程中需早晚坚持巡塘,密切观察河蟹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并注意及时清除残饵,对食台定期进行消毒,以免引起河蟹生病。定期检查、维修防逃设施遇到大风、暴雨天气圃要注意,以防损坏防逃设施而逃蟹。严防敌害生物危害,采取工具捕捉、药物毒杀等方法彻底消灭老鼠、水蛇。
适宜区域: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适宜养殖区域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池塘、湖泊、水库、沟渠、稻田以及其他人工可控的水体。
选育单位: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南湖东路90号
邮政编码:210017
联 系 人:陆全平
联系电话:025-8658157513605147396
D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
品种来源:亲本来源于我国沿海四个地理群体(莱州湾、海州湾、鸭绿江口、舟山)。
审定情况:2012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GS-01-002-2012。
特征特性: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具有典型的三疣梭子蟹形态特征,其头胸甲呈梭形,背面大部为褐色或浅茶绿色,并有灰白色斑点分布,腹面均为灰白色;螯足发达,长节呈棱柱形,内缘具钝齿,螯足背面紫色,具灰白色斑点。养殖收获时平均个体体重提高20.12%,成活率提高32.00%,整齐度较高,全甲宽变异系数<5%。
产量表现: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新品种在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平均亩产70kg以上。
养殖要点:
1.亲蟹保种与培育
按照《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新品种制种技术规范》进行。
(1)亲蟹保种场所应为具备病原隔离措施的良种繁育基地。
(2)亲蟹选择健壮活泼、附肢健全、无外伤、体壳无附着性或寄生性有害生物、规格250g以上交尾雌性个体。抱卵蟹要求卵块轮廓完整、紧凑、饱满、卵粒表面光洁、色泽鲜明。定期进行病原检测。
(3)亲蟹越冬水温9℃~11℃,溶解氧5 m g/L以上,盐度28‰~33‰,pH 7.8~8.6。
(4)亲蟹投喂饵料以沙蚕、贝类等鲜活饵料为主,投喂前消毒(高锰酸钾)、冲洗洗净,避免携带病原。
(5)放养密度未抱卵亲蟹3只/ m2~5只/m2,抱卵亲蟹2只/m2~3只/ m2。
2.苗种培育
按照《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新品种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规范》进行。
(1)幼体培育池
幼体培育池为室内水泥池,有进排水、滤水、加温和充气设备,能控制温度,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开始幼体培育前应对培育池消毒。
(2)饵料及投喂方法
在ZI、ZⅡ幼体培育期间投喂褶皱臂尾轮虫, ZⅢ、ZⅣ期主要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 M、CI、CⅡ主要投喂丰年虫成体。根据饵料剩余情况,决定投喂量。
(3)水质管理
育苗池盐度控制在28‰~30‰,pH 7.8~8.6,溶氧量5mg/L以上,排放溞状幼体I期时水温为20.5℃,以后按0.5℃/天的升幅逐步提高育苗池水温,达26℃恒温培育。
3.养殖生产
按照《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新品种养殖技术规范》进行生产,主要包括:
(1)池塘清淤消毒。蟹苗放养前,需对养殖池塘进行彻底清淤消毒,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全池消毒处理。清除池塘中有害生物及休眠卵、病原体等。
(2)养殖用水水源必须符合国标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NY 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养殖用水需经过过滤与消毒,以保障不带病毒。
(3)基础饵料培育。采用人工接种或自然繁殖培养方法培育基础饵料,使水体透明度达到30cm~40cm,水温18℃以上, pH 7.6~8.6,池水呈茶褐色或黄绿色。
(4)蟹苗投放。蟹苗放养前必须检测微孢子虫和WSSV病毒。蟹苗池水和放养池水的盐度相差不超过5‰,温差不超过2℃,氨氮小于1mg/L。根据池塘条件和管理水平确定合适的放苗密度,混养2000尾/亩~3000尾/亩,单养3000尾/亩~5000尾/亩。
(5)饲养管理。选择鲜活饵料进行成蟹养殖。前期(Ⅱ期~V期幼蟹)以丰年虫成体为主,V期幼蟹以后以小蓝蛤(俗称海沙子、小白蛤)和新鲜杂鱼为主,日投喂量为体重的8%~10%。投喂量根据水温、天气、水质肥瘦、摄食等情况适量调整。养成水深一般在1.5m左右,养殖用水严格按照NY 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标准执行,根据三疣梭子蟹养成密度及水质情况确定换水。养殖中后期适当使用水质改良剂、增氧机等措施改善水质及底质。
(6)饲料和药物使用。养成过程中使用的饲料、药物需严格按照NY 5072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标准执行。
适宜区域:适宜在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海水养殖池塘。
选育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昌邑市海丰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106号
邮政编码:266071
联 系 人:刘 萍
联系电话:0532-85836605
电子邮箱:liuping@ysfri.ac.cn
E青蟹
品种来源:省级水产良种场或采自天然海域,自然苗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区。
特征特性:拟穴青蟹(以往误称为锯缘青蟹,实为不同种)背甲淡青绿色,在四种青蟹中,个体最小,性格最温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为广温、广盐性的海产蟹类,人工养殖最好管理,也是目前中国人工养殖规模最大的青蟹品种。 拟穴青蟹属暖温性种类,生长在河口潮间带的泥滩或泥沙底的海滩及红树林区。比较适宜的盐度范围为5‰~33‰,最适盐度为12.8‰~26.2‰,适宜温度为14℃~30℃、最适20℃~28℃。青蟹以肉食性为主,喜欢寻食小杂贝、小杂螺、小杂鱼、小杂虾及小杂蟹等,生长速度快,4月~5月放养的越冬蟹种或6月~8月放养的夏季蟹苗,经3个月~4个月养殖就能达到200g以上的商品规格。拟穴青蟹为肉食性,幼体需经6次、稚蟹13次~14次蜕壳才能完成生长发育。
产量表现:锯缘青蟹养殖产量和效益,根据不同养殖方式各有不同。池塘精养模式,一般亩产在100kg左右,两茬养殖可达200kg;与对虾、缢蛏和泥蚶等混养的模式,则亩产在50kg左右,混养品种亩产量300kg~400kg,亩养殖效益为3000元~5000元,高的可达上万元。
养殖要点:
1.合理选择养殖模式
浙江青蟹养殖方式多样,因地制宜,有池塘专养、池塘混养、低坝高网养殖、笼养、水泥池养殖等。目前主要以池塘专养模式和与虾贝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为主。专养模式一般一般亩放养量为夏苗1000只~1500只、秋苗1500只~2000只,年养殖两茬。生态养殖模式一般亩放养800只~1000只,采用与对虾、缢蛏、泥蚶等混养。
2.养殖生产管理
①池塘3亩~5亩、水深1m~1.5m为宜,并设置蟹岛和防逃、隐蔽设施,混养品种用栏网或盖网分隔。②注意按养殖模式和计划,一次性放足健壮苗种和定期定量投喂饲料。③选择新鲜饲料,投饲量根据生长、蜕壳、水质和天气情况确定。一般甲壳宽3cm~4cm,日投饲量占体重30%左右;5cm~6cm为20%左右;7cm~8cm为15%左右;9~10cm为10%~12%;11cm以上为5%~8%。④视水质适时换水。中间培育每天换水10cm,食用蟹养殖前期以添水为主,中后期大潮期间换水2次~3次,日换水量20%~30%,暴雨后及时排淡,不定期投放水质改良剂和底质改良剂。⑤溶解氧低于2mg/L,就会影响青蟹正常摄食、生长和活动;小于1mg/L,青蟹不摄食,反应迟钝,出现浮头,甚至死亡;脱壳时,则需要更多的溶解氧,否则不能顺利脱壳而死亡。⑥过冬前适当降低塘内水位,促使秋蟹在塘底及塘沟两侧打洞过冬,冷空气来临前尽量加高水位,以防秋蟹冻伤,影响越冬成活率。
推广情况:2011年浙江全省拟穴青蟹养殖面积16.02万亩,产量2.63万吨,其中台州是省内青蟹养殖的主要地区,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2/3。仅浙江三门2012年青蟹养殖面积达到8.8万多亩,总产量达到1.26万吨,实现产值5亿多元。
适宜区域:适宜温暖海区沿岸生活,广泛分布于全国沿海地区,养殖用水盐度不低于5‰。
选(培)育单位:
浙江当地青蟹原、良种场
技术依托单位:温岭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联系地址:浙江省温岭市方城路58号
邮政编码:317500
联系电话:0576-86222018
联 系 人:丁理法
电子邮箱:dinglifa@163.com
用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