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一种新入侵的危险性林木害虫小圆胸小蠹
2016-03-31胡钟予王嫩仙赵丽涵顾建强徐志宏
胡钟予,王嫩仙,赵丽涵,周 靖,顾建强,王 威,徐志宏*
(1.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2.杭州市森林资源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总站,浙江杭州 310009)
浙江省一种新入侵的危险性林木害虫小圆胸小蠹
胡钟予1,王嫩仙2,赵丽涵2,周 靖1,顾建强1,王 威1,徐志宏1*
(1.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2.杭州市森林资源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总站,浙江杭州 310009)
摘 要:在浙江杭州发现了一种新入侵的危险性林木害虫小圆胸小蠹Euwallacea fornicatus (Eichhoff),该虫是一种蛀干害虫,可为害多种林木和茶树,本次发现该害虫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害行道树鸡爪槭Japanese maple。详细介绍了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寄主植物、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防治和检疫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小圆胸小蠹;入侵种;形态特征;浙江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229
小圆胸小蠹Euwallacea fornicatus (Eichhoff)原产于东南亚,现已广泛分布在非洲、澳洲、美洲和亚洲等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台湾等地[1-5]。2015年7月,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首次发现该小蠹危害园林观赏树木鸡爪槭Japanese maple。由于小圆胸小蠹目前报道的寄主有36科100多种阔叶树[5-7],而且有报道称可严重危害茶树,因此又称茶材小蠹,加之其属于钻蛀性害虫,隐蔽性高,一旦该小蠹大范围传播,将会给浙江省的园林树木和茶叶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增加了造成更大的经济和环境损害的风险。2015年7月6日国家林业局重大生物灾害防治指挥部发布了《警惕国际重大林木害虫——小圆胸小蠹危害的警示通报》。因此,研究小圆胸小蠹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防止其蔓延传播,对浙江省园林苗木和茶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小圆胸小蠹的分类特征、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简要描述,并提出了防治方法,为小圆胸小蠹的鉴定和防治提供参考。
1 分类地位
小圆胸小蠹中文别名茶材小蠹、茶枝小蠹,是一种重要的林木害虫,隶属鞘翅目、小蠹科、小蠹亚科、材小蠹族、方胸小蠹属[1-2,8]。小圆胸小蠹最早是由Eichhoff于1868年命名的,当时属于材小蠹属的1个种,Beaver在1991年将其移至方胸小蠹属[1]。方胸小蠹属区别于材小蠹属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前足基节窝相互连接,基节间隔的前片纵向插在两窝之间,其基节间隔的后片从不加宽或者生有其他结构;中足基节窝分开且间隔大于触角柄节的厚度。而材小蠹属的前足基节窝从相连到分开,基节窝相连时其基节间隔后片变得很大且生有其他结构;中足基节窝略相连且间隔小于触角柄节的厚度(图1)[9]。
图1 小圆胸小蠹腹面观
2 形态鉴别特征
体长2.0~3.0 mm,体呈褐色至黑褐色,具强光泽,体表有稀疏的茸毛。头部隐藏在前胸背板下面,从背面看不见。复眼肾形。触角位于复眼前缘下方,为膝状,由柄节、鞭节和锤状部3部分组成,柄节1节,呈棒槌状,鞭节5节,第1节呈念珠状,为柄节长的1/3,第2到5节呈套筒状,且从第2节开始由细逐渐变粗。锤状部呈椭圆形,扁平,腹面有2条带相分隔,且相互平行(图2中A)。额部平隆,底面呈细网状,颌面刻点较少,额毛疏少且细长竖立(图2中B)。
图2 小圆胸小蠹形态特征
背面观前胸背板前缘圆钝,后缘方形,整个背板呈方盾形;前胸背板的长略小于宽,长宽比为0.9;侧面观背板的前半部向下倾斜,背顶部突出;前半部为鳞状瘤区,呈颗粒形,如波浪,由大渐小从背板前缘至背板顶端,占整个背板的3/5;后面部分为刻点区,呈细网状且刻点细小极不明显,整个背板上的茸毛前多后少(图2中C)。
小盾片呈钝三角形(图2中E)。翅长与胸长之比为1.6,背面观鞘翅侧缘的3/4部分两边平行且稍微向外缘弓曲,鞘翅后缘1/4部分向中间收成弧形,鞘翅刻点沟稍微凹陷。沟中刻点明显,基部刻点稍微凹陷,之后慢慢突起,在鞘翅后部变成小粒状;沟间部的刻点中心生1根茸毛且排成纵列,翅后部更加明显(图2中D)。
2.2卵
长约0.6 mm,呈长椭圆形,初产时为白色,孵化前呈淡黄色。
2.3幼虫
乳白色,较肥胖且有皱纹,胸足退化,腹足仅留痕迹,头黄褐色,末龄幼虫体长约为2.4 mm。
2.4蛹
选择3个酸泥实际样品;1个加标样品,按实验方法测定碲的含量,并与原子吸收法的测定值进行对比,结果见表8。
体长约为2.5 mm,初期呈乳白色裸蛹,后逐渐变为黄褐色[10]。
3 寄主植物
小圆胸小蠹的寄主十分广泛,有36科100余种,包括漆树科、五加科、番荔枝科、槭树科、紫葳科、木槿科、红木科、橄榄科、木麻黄科、使君子科、龙脑香科、大戟科、壳斗科、大风子科、玉蕊科、樟科、豆科、马钱科、锦葵科、木兰科、野牡丹科、楝科、桑科、肉豆蔻科、辣木科、桃金娘科Myrtaceae、山龙眼科、棕榈科、蔷薇科、茜草科、芸香科、无患子科、梧桐科、山茶科、荨麻科、马鞭草科[7]。此次发现的寄主为槭树科。
4 地理分布
目前,小圆胸小蠹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和台湾等地)、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柬埔寨、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斐济、萨摩亚、留尼汪岛、密克罗尼西亚、澳大利亚、以色列、马达加斯加、巴拿马和美国均有发现[1,11-13]。
5 生物生态学特性
小圆胸小蠹年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在华南地区一年发生6代[12];在贵州赤水市一年发生2代[13];在云南昆明地区一年发生2~3代[14],世代重叠,常见4种虫态并存。主要以成虫在坑道内越冬,也可见部分幼虫和蛹,越冬成虫于次年2、3月份气温回升到20~22℃时,开始大量活动,交尾。再另行钻蛀为害形成新的坑道。4月中上旬幼虫孵出。第1代成虫发生的高峰期是在6月上旬,第2代暴发的高峰期是在9月下旬[12,15]。
在印度的Anamallais地区,小圆胸小蠹为害茶树非常严重,高峰期出现在4,5,7,10和12月。在Vandiperiyar地区,除了12月这一高峰不是很显著,其他种群动态的趋势是类似的。成虫在白天非常活跃,特别是在中午[16]。他们的飞行速度为0.3~0.6 cm·s-1,飞行最大持续时间小于1 h[17]。
雌虫和雄虫在坑道内交配产卵,每处1~8粒,未交配的雌虫也可以产卵,这些未受精的卵发育成雄虫。卵孵化期为4~6 d,孵化率达90%,孵化成幼虫后开始取食菌丝体获取营养。幼虫有3个龄期,发育历期为16~18 d。幼虫化蛹也在坑道内进行,蛹期为7~9 d。新羽化的成虫在坑道内由乳白色变成浅褐色至黑褐色需要6~10 d,也靠取食菌丝体获取营养,多于晴天14:00—16:00出孔活动[1-2,11,18]。
小圆胸小蠹雌成虫有发达的翅和口器,而雄虫的翅和口器不发达,因此他们无法飞行或钻入坚硬的木材,这2个功能是由雌虫进行的。雌虫在修筑坑道时会将真菌孢子带入坑道,散放到坑道内,萌发生长出菌丝体。
6 危害特征
小圆胸小蠹对寄主的伤害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该小蠹多选择1~2年生的枝条钻蛀危害,从叶痕叶芽处以及枝条分叉处咬破树皮蛀入木质部,同一个受害枝有多个虫孔(直径为1.5~2.0 mm的圆孔,图3)。该小蠹蛀入枝干内为害成圆环状坑道,内观可由母坑道又分蛀成与之平行且相连的支坑道。随着木质部被破坏蛀空,阻碍了水分和养分的输导,最终形成枯枝,遇大风时经常在虫子危害处折断。另一方面,该小蠹是一种食菌小蠹,与真菌共生,造成木材腐烂,长势衰弱,甚至导致整棵树死亡。
7 防治措施
由于小圆胸小蠹个体微小,钻蛀孔小,生活隐蔽,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适生性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较少,给监测和防治效果带来很大困难,加之该虫寄主范围广,活动区域大,防治更加困难。
7.1人工防治
修剪虫害枝干,修剪下的受害枝干要及时清理、烧毁,以减少有效虫源。
7.2栽培管理
加强水肥管理,培育健壮的树势,增强树体的抗虫能力。
7.3植物检疫
经普查,目前仅在浙江省少数地区发现小圆胸小蠹,因此该虫对园林苗木和茶叶生产有潜在风险,建议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补充名单,在苗木调运、引种中严格检查,以防止由于人为活动而引起该虫的扩散和蔓延。
图3 小圆胸小蠹羽化孔
7.4化学防治
准确预测预报,以确定施药最佳防治期。可根据小圆胸小蠹的发生、扬飞规律,对枝干喷施8%高效氯氢菊酯乳油800倍液,杀灭成虫,可有效防治该虫。
8 讨论
小圆胸小蠹是一种重要的蛀干害虫,有必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其限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通过加强预测预报,详细掌握小圆胸小蠹的发生规律,绘制虫害分布图,经常了解虫情动态,并根据生物学以及有关调查资料进行小圆胸小蠹种群动态和测报研究,以便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为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KUMAR R,RAJKHOWA G,SHANKAR M,et al.A new host plant for the shot-hole borer,Euwallacea fornicatus (Eichhoff) (Coleoptera; Scolytidae) from India[J].Acta Entomologica Sinica,2011,54 (6):734-738.
[2]WALGAMA R S.Ecology and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f Xyleborus fornicatus (Coleoptera:Scolytidae) in Sri Lanka[J].Journal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2012,3 (4):A1-A8.
[3]RABAGLIA R J,DOLE S A,COGNATO A I.Review of American Xyleborina (Coleoptera:Curculionidae:Scolytinae) occurring north of Mexico,with an illustrated key[J].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6,99 (6):1034-1056.
[4]HULCR J,MOGIA M,ISUA B,et al.Host specificity of ambrosia and bark beetles (Col.,Curculionidae:Scolytinae and Platypodinae) in a New Guinea rainforest[J].Ecological Entomology,2007,32 (6):762-772.
[5]吕佩珂,苏慧兰,庞震,等.中国现代果树病虫原色图鉴:全彩大全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580.
[6]BROWNE F G.The biology of Malayan Scolytidae and Platypodidae[M].Kuala Lumpur:Malayan Forest Records,1961.
[7]DANTHANARAYANA W.The distribution and host range of the shot-hole borer (Xyleborus fornicatus Eichh.)[J].Tea Quarterly,1968,39:61-69.
[8]殷蕙芬,黄复生,李兆麟.中国经济昆虫志:第29册鞘翅目小蠹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9]殷蕙芬.材小蠹族分属检索表[J].植物检疫,1991,5 (4):273-280.
[10]王文荣,阮兆英.荔枝新害虫茶材小蠹的防治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3,32 (5):34-35.
[11]JAMES S P.Studies on certain plant volatiles atiracting the shot hole borer,Euwallacea fornicatus (Eichhoff) (Scolytidae:Coleoptera) infeating tea[D].Coimbatore:Bharathiar University,2007.
[12]李少辉.茶材小蠹对荔枝的为害及其防治技术措施[J].福建热作科技,1998,23 (4):36-37.
[13]姜朝林.赤水市荔枝茶材小蠹的发生及防治[J].植物医生,2005,18 (1):21-22.
[14]李巧,张格,郭宏伟,等.三角枫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小圆胸小蠹[J].中国森林病虫,2014,33 (4):25-27.
[15]罗秋云,何等平.中国荔枝新害虫:茶材小蠹的初步研究[J].昆虫天敌,1990,12 (2):95-99.
[16]MURALEEDHARAN N.The shot-hole borer of tea:Its biology,ecology and control[M]∥UPASI Handbook of Tea Culture,1986.
[17]CALNAIDO D.The fight and dispersal of shot-hole borer of tea (Xyleborus fornicatus Eichh.,Coleoptera Scolytidae)[J].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1965,8 (4 ):249-262.
[18]GADD C H.Studies of shot-hole borer of tea.II-Galleries[J].Tea Quarterly,1947,18:46-54.
(责任编辑:侯春晓)
通信作者:徐志宏,教授,博士,从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研究工作,E-mail:zhhxu@zju.edu.cn。
作者简介:胡钟予(1991—),女,河南周口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E-mail:562555480@qq.com。
收稿日期:2015-09-18
中图分类号:S76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6)02-0231-03
文献著录格式:胡钟予,王嫩仙,赵丽涵,等.浙江省一种新入侵的危险性林木害虫小圆胸小蠹[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 (2):23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