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念郑拾风

2016-03-31鲍世远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钗头凤沈园陆游

文/鲍世远



思念郑拾风

文/鲍世远

郑拾风同志,他一身风清气正走来,留存多部剧作和美文远去;他信守高风亮节,鄙视低俗谄媚;他有一种洞察事物的眼光,幽默风趣的谈吐,又是杂文诗词的高手。

他是四川资中县人,早年在川南师范读书,后来当过乡村教师。十七岁开始在报纸发表散文、小说、诗歌。几年过去,他在江西、桂林、重庆、南京、上海、香港报社做过记者、编辑、总编辑。

解放后,他在上海《新闻日报》《解放日报》担任副总编辑、高级评论员。

我和他相识是在他担任《上海戏剧》杂志社副主编,以及他为上海昆剧团编写《钗头凤》与《血手记》这个时期,由于工作关系,接触频繁,交流较多,相知更深,获益多多。而和他一起生活,深入交流,那是在上海市文化局领导组织戏曲剧本讨论会这段期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局领导为了繁荣创作,提升剧本质量,举办剧本讨论会,由我们剧目工作室具体操办,邀请越剧、昆剧、京剧、淮剧等几位剧作者,携带他们的新作,经过丁锡满同志热心安排,一起到浙江天台国清寺附近的旅馆,举办剧本讨论会。

天台国清寺一带,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林密幽静。十几位剧作者一到住地,顿觉神清气爽,心情舒展,都说:真不错,好地方。

郑拾风同志是我们特邀参与讨论会的人员之一,主要请他对这些新作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帮助修改提高。他认为用这种各抒己见,集体讨论,对剧作者是有帮助的,最大好处是,启发剧作者打开思路,对剧作会有新意产生,但是,这种讨论不能强加于人,一定要善意帮助,出于公心。

讨论会的间隙,我们就三两成群在国清寺一带散步闲游,山林探幽。有一天,拾风同志约我到国清寺走走看看,就在大雄宝殿的东侧的小院中一株梅树前小憩。他指着这株古梅告诉我,这是隋代寺院初建时天台五祖章安手栽,所以人称隋梅。它的主干枯后而复生,居然枝叶茂盛,每到开花时节满树繁花,成为非常难得的一棵古梅,给人以生命力十分强盛的感觉。

郑拾风话题一转,说,有一次,他在外地一处“别有天地”的风景区游览,看到一对青年男女正在找地方拍照留念。找了半天,女青年说:“不用再找了,就在‘天洞有别’这里拍吧。”

郑拾风有感而发:“现在有些年轻人文化上的缺失实在惊人。他们可以不加分辨,完全是自以为是,全然不知自以为非,而且还十分得意,这也是教育的悲哀。”

他进一步感慨地说:“我们有些同胞到国外去旅游,在飞机上,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街头随手乱丢垃圾,在旅馆不讲卫生等等举动,外国人侧目而视,他们也是全然不知自以为非,我行我素。我记得,在上海,一位外国钢琴大师的专场演奏会,场内忽然有几个小孩子嘻嘻哈哈,追逐玩耍起来,家长根本不管,肃静的气氛完全被破坏。钢琴大师几次停顿,但见吵闹的状况并未停止,最后,钢琴大师说了一番话后罢奏退场。这种情况,真丢中国人的脸。”

郑拾风和我走到寺内另一处清静的地方,他把话题转到戏曲界。他问我:“你感觉到没有,我们媒体似乎对编剧包括导演的宣传还不够到位,演员应当宣传,而且要持续宣传,有好的表演艺术家就得着力宣传,这对戏曲事业有好处。但是,编剧队伍中有很有成就的人,剧本是一剧之本,编剧是创作剧本的主力军,我认为宣传他们也很有必要,还得加把劲。编剧队伍中需要着力宣传的突出的人是有的,比如应该是广东潮阳人,喜爱评弹艺术,与评弹结下了不解之缘的陈灵犀,他为了编写评弹作品,诚心诚意向传统探宝,向演员求教,向听众请教,一股虚心勤学的韧劲,在边学边写的具体实践中,熟悉苏州的方言俗语,逐渐掌握编写评弹作品的艺术规律和技巧,数十年来,孜孜不倦勤于笔耕,大小作品多达百万言,而且由于他的作品量多质优而有‘评弹一支笔’的美誉。他创作的现代题材长篇《会计姑娘》,改编整理的长篇《玉蜻蜓》《白蛇传》《秦香莲》,改编的中篇《罗汉钱》《红梅赞》《刘胡兰》《厅堂夺子》《林冲》等,至于开篇、唱词多达200篇,其中《六十年代第一春》《一粒米》等影响很好,而《林冲踏雪》《芦苇青青·望芦苇》,更是久唱不衰,百听不厌,这样的评弹作家应当让更多的人知晓。”

歇了一下,郑拾风言犹未尽,他接着说:“又比如沪剧编剧文牧,据我知道,他是演员出身,后来转入编剧,这对他有极大好处,他熟悉沪剧表演、唱腔、传统风格,又熟悉演员,甚至熟悉观众。这样使他写起剧本来比较得心应手,可以根据演员的表演风格来设计他所要刻划的人物。他所创作改编的《芦荡火种》和《罗汉钱》以及整理的《阿必大回娘家》等,观众很爱看,演员也爱演,常演常热,常演常新,也很要得,一句话,宣传演员时,不要忽视了宣传编剧啊……”

几天以后,郑拾风带我到天台八景之一的“石梁飞瀑”的茶室小坐。我们谈到他写昆剧《钗头凤》,我问他:“你明知《钗头凤》这个题材偏老,已经有不少人编写过,你怎么还会碰它?”

他淡然一笑:“我是自讨苦吃,是想碰一次硬,想些办法,塑造好一生经历战乱、满怀爱国热忱、并且经受爱情悲剧而爱心永不泯灭的爱国诗人陆游的形象。我多次探访绍兴沈园,在沈园独自徘徊,园中的垂柳、池水、曲径、泥墙,勾起我的许多遐想,我希望打开思路,能够得到一点创作灵感,反复考虑,我虚构了陆游的家人李贵与兰香两个史实所无,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能产生的人物。这是一对纯真朴实的夫妻,他们跟随陆游多年,耳濡目染,他们同样具有浓厚的爱国思想。当敌兵入侵,战火蔓延,李贵毅然从军。出征那天,陆游以征衣相赠,鼓舞李贵战胜敌凶。不久,噩耗传来,李贵战死沙场,兰香闻讯,哭瞎了双眼,但她亲手把李贵留下的征衣,披在儿子李春的身上。当我写道最后一场‘沈园绝唱’时,‘沈园偏多无情柳’,园中垂柳已经枯萎,满头皓发的陆游独自踯躅园中,忽见八旬老妪兰香侧耳在听熟悉的陆游脚步声,他们虽有万语千言倾诉,但却相对无言,唯有几声唏嘘。”

听了郑拾风深情的叙述,我的理解是,他所塑造的这对烈火一样忠心赤胆的夫妻,同爱国诗人陆游的爱国赤诚,相互辉映,显示了“敌寇不灭,抗战不止”的爱国精神。他用衬托渲染的手法,把陆游的艺术形象映照得更加生辉闪光。

昆剧《钗头凤》,1981年参加首届上海戏剧节获七个单项奖,扮演陆游的计镇华、扮演唐婉的华文漪和扮演兰香的张静娴获得了表演奖。

几年过去了,我们各自忙着工作,互望安康保重。

一天,得知郑拾风生病住进了华东医院。我去看望他,只见他笑谈自若,似无病态,实际上他得的是绝症。

他拿出一本硬面笔记本,对我说:“希望每位来看望我的朋友,都能够给我留言。”

我心里一阵难受,但立即面带微笑写道:“早日康复,再写几个好戏。”

临走前,他要我找一下有关张献忠的历史资料,他说:“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首领,而且是一个出身贫苦完全靠自己奋斗出来的人物。他经过坎坷的道路,一开始从军,就被人陷害而革役。再起义,成为王自用的三十六营主要首领之一。后来和高迎祥会合,大举东征,清兵南下,他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而死。这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有可写的东西,你帮我找些资料,能够更充实一点就好了,拜托……”

我找了一些有关资料,正想把资料带给他,要是还不满足,我再继续找。谁知消息传来,他因病重,医治无效,离我们远行了……

国清寺隋梅的说事,“石梁飞瀑”的茶室叙谈,“沈园绝唱”的最后一幕,种种往事,历历在目。他,一身风清气正走来,留存多部剧作美文远去。

猜你喜欢

钗头凤沈园陆游
因为爱情
读唐婉《钗头凤》(世情薄)词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梦栖沈园
除夜雪
绝招
钗头凤
初夏绝句
陆游咏
缘字诀·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