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大学元培博雅教育计划人才培养理念及路径

2016-03-30孙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

摘 要:本文回顾了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发展的三个阶段,介绍了元培博雅计划的人才培养理念及基本路径,以资我国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借鉴。

关键词:博雅教育计划;人才培养理念;通识教育

北京大学在2001年开始实施元培计划,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命名,2007年成立元培学院。元培学院与其他院系不同之处在于:实行低年级不分专业,按文理两大类招生;学生在全校的学科范围内选择和安排自己的课程与知识结构;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志趣在全校各个院系的各个专业中自主选择专业。培养有良好素质的中国公民和世界公民,需要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能够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博雅教育与个性发展的相结合。为此,北京大学在实施了13年元培计划之后,于2014年又推出了中国式的博雅教育计划。

一、博雅教育计划的基本导向

所谓博雅教育,简单地讲,“博”就是广博的学识,“雅”就是优雅的品德。从某种程度上讲词汇是有基因的,容易因中西文化的差异,受到原词翻译的影响。我们谈西方博雅教育思想,英文对应的是Liberal Education,也与 Liberal Arts Education通用。20世纪初在中国曾经被翻译为自由教育,现在更多是译为博雅教育。容易混用的另外两个词: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一般指的是为实现博雅教育而设计的相关课程;素质教育是针对目前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在大学中具有重要的补课作用,旨在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以及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几个方面的教育。元培学院所提出的博雅教育改革计划并不是西方的博雅教育。因为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的不同,照搬西方的经验到中国会“水土不服”。中国人简单化学习西方的时代已经结束,从现在开始中国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应该从全球化的中国文明去重新看待[1]。元培博雅教育计划是在北京大学教育教学传统的基础上,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改革,突出了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博雅教育。

中国式的博雅教育更加立足人的全面发展、完全人格的塑造。蔡元培在担任教育总长时就提倡全人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2]建立于1754年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制定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全人教育:扩展思维,加深理解,打造全人(Enlarge the mind,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polish the whole man)。这与蔡元培的全人教育不尽相同。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又提出“盖群性与个性之发展,相反而适以相成,是今日完全之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标准也。”他认同无独立独行之能力者,终不足以担负国家之大事,“谓教育之目的,究系为个人乎?抑为社会与国家乎?盖维此二性具备者,方得谓此后国家所需要之完全国民也。”[3]他所倡导的全人教育,回归学生的主体,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元培计划2001年开始实施的通识教育与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的结合,既是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改革创新,也是北大人100年来教育理念的坚守。元培学院2014年所推出的中国式博雅教育计划则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方面实现全人教育。

那么,元培学院的博雅教育计划是什么导向呢?一是博,仍然是知识方面的:知识面比较广,强调广泛的、多学科的学习和深度的研究,多学科的交叉、多种课程的学习,有深度,更要有广度。在大学进行文理交叉的多学科学习一直是蔡元培的理想:“我那时候有一个理想,以为文理两科,是农、工、医、药、法、商等应用学科的基础,而这些应用学科的研究时期,仍然要归到文理两科来。……不妨有一大学专办文理两科,名为本科,而其他应用各科,可办专科的高等学校,如德法等国的成例。……那时候我又有一个理想,以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例如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历史学自有史以来属文科,而推原于地质学的冰期与宇宙生成论,则属于理科。”[4]现在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大学体会到了跨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元培学院在国内率先开设跨学科专业“政治经济哲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古生物学”,2014年以来新设立的面向未来的跨学科专业“整合科学”“数据科学”也越来越显现其人才培养的优势。二是雅,修养比较好。蔡元培曾以“以美育代宗教说”发表演讲,并以“德育三十篇”在华工学校讲课,呼吁培养品学兼备的人才。雅更提倡做人第一、学业第二(Human being first, professional second)的素质教育,通过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去了解和理解社会。元培博雅教育还有第三个方面,就是能力培养。元培学院要培养在科学、人文、社会领域的领军人物,能力培养是必须要在大学期间完成的,就是把教育理念从传授知识转变到培养能力方面来,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能力培养中,批判性思维是教育很重要的目标之一,这方面是很多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中所缺乏的训练。在西方的博雅教育中,古希腊时期目的是培养有美德、知识渊博、能言善辩的好公民。古罗马学校教育的七艺是——修辞、语法、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中国孔子教学的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术,这里面没有修辞和逻辑,可能是与中国传统的“克已复礼”“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有关。中国文化自古就重视“圣人”的楷模作用,“百世之师”“高山仰止”;老子也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鬼谷子教苏秦、张仪的说服术——“揣摩之术”为时人所不齿,只能是私授秘传的“蛇鼠之智”,这是中西文化传统的一个有趣的差异[5]。在西方传统中师生之间自由热烈地学术讨论,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老师苏格拉底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课堂上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在元培学院的新生研讨课和通识教育核心课小班教学改革中,正在不断强化的就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认为,博雅教育是使人“通过教育,获得身心和智力上的自由,获得独立自由的思想和行动能力,从而能够面对复杂多变世界的挑战”[6]。正如北大老校长胡适所说: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察;未受教育的人是近视眼,没有明白的认识,远大的视力;受了教育,就是近视眼戴了一副近视镜,眼光变了,可以看明清楚远大。教育是要人戴能看从前看不见,并能看人家看不见的眼镜。我说社会的改良,全靠个人,其实就是靠这些戴近视镜,能看人所看不见的个人[7]。教给学生永恒的东西,应该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很多东西的学习都在课堂之外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无用即为大用,有用且永久。爱因斯坦甚至讲,教育就是离开学校,忘记了课堂上的具体内容之后剩下的东西。元培博雅教育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和表达的基本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思想世界。通过社会实践深化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理解和把握,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通识教育推进专业教育的知识传授、思维训练、能力养成和品格培养功能的统一。

所以,元培学院的博雅教育计划中的通识教育是博雅教育的基础,能力培养是博雅教育的核心,树立价值观是博雅教育的目标导向,这也就是元培学院建立的中国式博雅教育计划。

二、博雅教育计划的基本路径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是北京大学百年本科教育传统的守正创新,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检验哪些是可以坚持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既保持北京大学的传统,又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深化中国式的博雅教育。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自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教学改革计划。1999年北大成立了本科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经过认真调研和讨论,2001年提出了北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这就是要继续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方针,逐步实行在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实行让学生在大致了解了各专业内容和自身兴趣与能力之后再自主选择专业的自由选择专业制。元培计划实验班打破了传统的固定专业教育模式,新生入学按文、理分类,不分专业,低年级重点学习通识课程和较宽的基础课程,学生在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有一定了解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志趣选择专业。元培计划实验班比较彻底地实行了自由选课学分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学生在教学计划和导师的指导下,在较大的学科范围内选择和安排自己的课程、设计与未来需求相适应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元培计划的目标是探索一条适合校情、适合国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之路。学校决定一方面成立元培计划实验班,在较小范围内全面试行以自由选课和自由选择专业为基础的本科教育改革;另一方面,在全校范围内逐步进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北大全面实施新的本科教育方案奠定基础。

2007年元培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元培学院作为一个独立建制的院系,其基本职能和任务有别于现有的专业学院。一方面,元培学院仍然肩负着探索北大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重任,要在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领导下,作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尖兵,为全校范围的教育改革积累经验、提供建议。另一方面,元培学院可以看作是北大本科学院的雏形,具备了一定的跨学科组织专业和跨学科建立课程体系的功能。元培学院可以利用其跨院系的自由选课机制,开展灵活、个性化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方面的探索。这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和教育机会,同时,也对增加北大学科多样性,提高北大整体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8]。过去,北大建设了一些交叉学科研究中心,重点是加强学术竞争力,但问题是没有综合考虑教学的需要,特别是没有考虑通识教育的需要。在元培博雅教育计划中,这些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一批老师已经成为元培学院的专业导师,为元培学院开设新课程,在元培学院新的交叉学科专业里负责教学工作。

2014年,北京大学提出本科教育改革新的16字方针“加强基础,促进交叉”主要侧重教育教学的结构体系与内容方面的改革思路与方针;“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则主要侧重教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方面的改革构想与措施。新的16字方针的核心理念是博雅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合作与融合。2014年5月,北京大学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就任元培学院院长,元培学院推出了一套整体的、全方位的、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计划。元培博雅教育计划包括教学计划、导师和指导计划、学生工作计划、国际交流计划、住宿书院计划等。该计划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自由选择专业的空间、自由探索和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专业选择,这是建立在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相关专业方向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该计划通过深化教学体系改革,修订教学计划,培养有宽阔的眼光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通过建立元培平台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尤其是通过政治课来帮助学生立志,更好地了解中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

元培学院的学生,在专业选择上要有自由的空间。在元培学院的前两年,学生将有充分的空间来思考对自己一生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什么才是你最感兴趣的?什么才是你最擅长的?什么才是未来对于你最有前途的?元培学院会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元培学院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和思考的空间。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业是否成功,不仅在于他懂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怎样面对他所不懂的。而后者不仅在于他自己学会一门课,读懂一本书的能力,更在于他能否善于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找出他所最需要的东西。要培养这种能力,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让学生从被动地服从详尽的教学计划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去主动地寻求他(她)们所感兴趣的知识。蔡元培当年曾针对新教育与旧教育的歧点提出:“吾国教育界,乃尚牢守几本教科书,以强迫全班之学生,其实与往日之三字经四书五经等,不过五十步与百步之相差。”蔡元培认为,“诸君须知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所以大学的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讲义,是在教员指导之下自动的研究学问的。为达到上文所说的目的,所以延聘教员,不但是求有学问的,还要求于学问上很有研究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不但世界的科学取最新的学说,就是我们本国固有的材料,也要用新方法来整理他。”[9]在元培学院的博雅教育计划中,也是通过对教学计划的调整来实现这一目标。

2014年在元培学院新的教学计划中,通过对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在内的各类课程的缩减和整合,把必修课程的总量降下来,赋予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讨论班等方式去自由探讨,相互学习,其重要性不亚于课堂学习;要求学生从大三开始就接触研究课题,并在毕业前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这不但会培养学生做研究的能力,也会推动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新的东西。元培学院从2014级新生开始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从140~150个学分降到120个学生,给学生更多选择和思考的空间,实现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选择。降低学分不意味着降低要求和标准,在学校和教务部的指导下,进行课程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与各院系研讨教学计划、搭建新的专业导师队伍和学生学术委员会,以保证课程质量的提升。

2. 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基础的博雅教育体系建设

元培学院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元培学院的毕业生不仅仅要有扎实的基础与专业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学生不仅仅能够踏踏实实做事情,也应该善于交流、善于组织和善于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在元培学院的课程改革中,学生也是课程的建设者,这在元培学院思想政治课和英语课、新生研讨课的改革中也都可以看到学生们的贡献,比如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修订和新生研讨课的建设等。除了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的教学以外,元培学院还通过组织国际交流、开设讨论课、建设住宿学院和改进学生工作机制等方法来逐步完善博雅教育体系。

在博雅教育改革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其基础。学校对此非常重视,希望元培学院能够探索出一条新路,为全校的教育改革服务。林建华校长是第一任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的主任。他指出,通识教育乃是体验、学习人类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伟大思想,对同学们未来在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将大有裨益,学生们应通过一系列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引领未来的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文学人文经典”课程是博雅教育改革中8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重点:基本框架是“两个系列,四个单元”——社会思想经典系列与文学人文经典系列,每个系列都包括古代和近现代的两个单元,其关键在于东西方文明的有机结合,而非机械拼凑。张旭东教授强调,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们直面经典文本,意识到个体的成长与这些经典文本紧密相关,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初衷就在于把当下的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放回到古今中外文明总的发展进程上的一个合适位置,恢复到中国人读书的传统之中。

树立价值观是博雅教育的目标导向,元培学院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标准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鄂维南院长提出,元培学院要做好中国式的博雅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优秀的中国公民,目前最关键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这是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最重要的途径,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好,才能谈博雅教育。当前,“95后”正在逐步成为大学生主体,他们的生活习惯、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给大学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多以教师的权威主导模式为主,使课堂更多地成为教师展示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淡化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在实施教学改革之前,元培学院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全院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组织师生座谈会,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全方位了解师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观点、现存问题和改革建议,遴选任课教师和小班课助教,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教学专题,建立集体备课制度。2014年,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的“小班课教学”模式应用在新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开启了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的教学改革探索[10]。

3. 面向未来的跨学科专业建设

能力培养是博雅教育的核心。元培博雅教育改革计划中从新生入学就已经开始为提升学生的能力而做努力,通过新生训练营和新生研讨课来实现能力培养。为了避免学生坠入面对北京大学众多的专业方向和庞大的课程体系而不知所措的局面,元培学院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从入学前开始。学院要求新生参加暑期的新生训练营和第一学期的新生讨论班。新生训练营旨在增强新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邀请各专业知名教授进行学科专题讲座,拓宽新生的眼界,了解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为其做出长远发展规划提供依据。由新生辅导员帮助新生结交朋友,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新生讨论班由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担任教师,以小班研讨课为主要形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品质、感受研究的乐趣、了解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接触著名教授、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帮助新生逐渐认识大学,熟悉学校的环境,以此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高中到大学的学习阶段转换过程,并帮助学生认真和深入地思考专业选择问题。新生研讨课是以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为主的导师团队担任主讲老师,他们会与新生们一起探讨本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如何适应和规划大学生活,探讨人生。课程中还有很重要的部分,包括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在北大历史上,最好的教授最看重给本科生上课,特别是给新生上课。这个传统,在元培学院的教学改革中发扬下来,并推广到全校。目前,在专业院系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形成了最好的老师教导本科生,教授给本科开课的氛围。

在博雅教育计划中,还建设了新的面向未来的跨学科专业——整合科学和数据科学。21世纪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及标志之一是生命科学与数、理、化、工程、信息等定量科学广泛与深入的交叉融合,将由此引发的“第三次生命科学革命”正在拉开帷幕。传统学科的分割局面、较单一的知识结构和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这一新型的创新需求。如果简单地以选修现有各类学科课程的形式来培养“通才”,学生们所获得的通常只是各类知识的简单叠加,难以产生对科学系统、深入和融会贯通的理解。元培学院的整合科学实验班由北京大学相关院系从事生命科学跨学科研究的优秀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其中包括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优配备。实验班课程全新设计,实施小班教学。在打好数理化生等基础的同时,注重不同学科的深度整合;在课程设计与教学中强调对科学深入而融会贯通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批判性、全方位、跨学科的创新型思维。

数据科学也是面向未来的专业。人类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获取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处理数据以从中获取信息、凝练智慧,必将成为未来最为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而掌握数据科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及相关技术也必将成为未来最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为了适应这个新的需求,北京大学在元培学院设立数据科学本科专业,集中全校相关院系的力量,培养面向未来的数据科学专业人才。数据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前两年将主修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方面的基础课程,后两年将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修金融、医疗、生物、人文、社科、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方面数据分析和处理的相关课程,并参与实际处理这些数据的一些项目。也可以选择一些基础课程和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

博雅教育计划也推动了原有的跨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例如“社会正义与中国实践”这门课是元培学院与PPE(政治经济与哲学专业)导师组在修订教学计划时,认真分析了国外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情况,总结了元培学院开办此专业以来的课程建设情况,征求了PPE学生的意见后搭建的一门跨学科课程。原来PPE专业的课程都是分别由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三个学科的课程构成。现在该课程由三个专业方向的老师一起就同一话题给学生进行讲解,通过一门课来达到三个专业的整合。这门课由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中国社会调查中心主任李强教授、社会学系系主任张静教授共同开设,采用芝加哥大学思想委员会的授课模式,三个老师同时在课堂上分别从经济学、政治哲学、社会学家的角度组织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也成为了PPE自己的品牌课程。正如元培学院PPE导师汪丁丁所说,跨学科教育是问题导向的而不是教科书导向的教育,改变了人们对知识的态度。问题导向的教育是返回生活教育,或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是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生活就是一连串问题的求解过程,人的问题永远向未知开放,于是有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跨学科教育就是将静止的知识改造为对生活敏感的知识。所以,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常识是教育的基础,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教育考核的标准,习惯于思考没有确定解答的问题是跨学科教育的本质特征。

三、元培博雅教育计划与未来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

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学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就是未来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元培博雅教育计划在大学中承担着传承和创新作用:第一,元培学院要提供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第二,希望通过元培学院来探索出一套中国模式的博雅教育体系。这需要我们的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经典的阅读,去思考和探索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的价值体系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11],这是没有解决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对基本问题的研讨以及相应的写作训练,奠定北大本科生共同的知识、理念和精神素养,训练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析反思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元培学院也是在这个机遇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博雅教育之路。

未来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还需要营造潜移默化的环境。在耶鲁大学担任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在课堂上能够完全实现的。元培博雅教育改革中还探索发展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住宿式书院制,提升全方位导师制度;推进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的整合学生服务模式;在书院中加强“新生研讨班”“辅导制”“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等建设,强化学习指导,增加师生和生生互动;完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趋同教育管理制度。2014年元培的留学生开始与中国学生同住,在书院内营造国际化环境。元培博雅教育改革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了学生学术委员会,学生不但参与到与导师、与专业院系的沟通交流之中,还深入参与了政治课改革、英语课改革,新生研讨课建设、教学计划修订,自主管理住宿书院、开发国内和国际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但是元培博雅教育计划的实践者,也是建设者。正如蔡元培当年对学生希望的:“从前学生,对于自己的学问,有用无用,自己的能力,那处是长,那处是短,简直不甚了解,不及自觉。五四以后,自己经过了种种困难,于组织上、协同上、应付上,以自己的学问和能力向新旧社会做了一番试验,顿然觉悟到自己学问不够,能力有限。于是一改从前滞沌昏沉的习惯,变为随时留心遇事注意的习惯了,家庭啦、社会啦、国家啦、世界啦,都变为充实自己学问发展自己能力的材料。”[12]从博雅教育计划的目标上来讲,培养引领未来的人,首先要培养学生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国式的博雅教育计划,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在大学期间引导学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将教与学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使学生获得身心和智力上的自由,获得独立自由的思想和行动能力,实现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国家和世界有理性认识和负责任的公民,从而成为能够面对复杂多变世界的挑战、引领未来的人。

参考文献:

[1] 甘阳. 文明·国家·大学[M]. 北京:三联书店,2012:136.

[2] 蔡元培.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M]//新人生观 蔡元培随笔.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5.

[3] 蔡元培. 教育之对待的发展[M]//新人生观 蔡元培随笔.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1.

[4] 蔡元培.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M]//新人生观 蔡元培随笔.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33.

[5] 龚文庠. 说服学[M]. 东方出版社,1994:7.

[6] 高松. Liberal Arts Education Conference[Z]. 在浙江宁波诺丁汉大学召开的中国博雅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2014.

[7] 胡适. 学生与社会[M]//胡适全集.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8] 林建华. 关于元培学院的三个“为什么”[N]. 北京大学校报,2007-10-10.

[9] 蔡元培. 北京大学二十二周年开学式之训词[M]//新人生观 蔡元培随笔.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2.

[10] 孙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思想政治研究,2015 (5):82.

[11] 鄂维南. 在元培文化节开幕式上的演讲[Z]. 2014-05-09.

[12] 蔡元培. 对于学生的希望[M]//新人生观 蔡元培随笔.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26.

[责任编辑:夏鲁惠]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国文学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通识教育实施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独立院校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