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在教材

2016-03-30傅嘉

科技视界 2016年1期
关键词:银镜氨水知识点

傅嘉

教育的问题错综复杂,教了一辈子,越来越有新手的感觉,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在我们学校,我算是爱学习者,但我始终感觉教学中问题越来越多。问原因,总觉得与教材有关。新教材的出发点是好的,原本是想给中学师生减负,但不知怎的,不好用。过去看来很简单的问题,现在怎么也说不清。教师侃侃而谈,学生不知所云,师生间“差别太大”,难以共鸣。教学中学生只关心考试该怎么考,考哪些内容,没有能力当然也就没兴趣继续探究,学习更被动、更功利化……

造成如此情况,原因诸多,究其根本,我认为问题在教材。

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有如下两大突出问题:

1 教材编排不按知识的正常正确的逻辑顺序编排

有时甚至是颠倒了知识正常的发展变化秩序,这客观上,不仅没有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相反,因大大增大了学习难度而加重了学习负担。学生因“畏难”而厌学者剧增。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一开始,在学生没有系统学习有机化学知识的背景下,就要求学生对有机物进行分类,然后,再学习烃及其衍生物。这显然是本末倒置,不符合知识发展规律及认识规律。这就好比,要求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鸭子的人来对一群鸭进行分类,分出哪是公鸭,那是母鸭,困难重重。而相反,如果让其先养鸭,有了相当长的养鸭经历,再让其对鸭进行分类,那简直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试想如果我们让学生先学习有机化学,最后再要求学生对有机物进行分类,学生当然会觉得学习很轻松,随着学习的顺利进行,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保护,那种因对有机物苯酚等毫无所知的情况下,就要对其进行分类的畏难情绪当然不可能存在。正确的做法,当然是应该尊重认识规律,让学生先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按照有机化学知识的发展变化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掌握规律,最后再要求学生对有机物进行分类。

其实,中学有机化学知识学习,是容易的,如果教材能按照有机化学知识的发展生成规律编排,从有机物、有机化学的定义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尽可能让新知识自然生成,学生的学习就将功自天成;由于教材知识的规律性有序发展,前面知识可以对后面知识进行解释,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工具,有许多知识学生可自学,这样一来,在大大增强教材的可读性的同时,也必将提升学习者的信心及兴趣,而这恰恰是学习中最需要的。“我们不怕内容多,只怕知识没规律”,这是学习者常有的心声。教材知识没规律,就好象精神病者语无伦次,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有很多地方知识点的编排是混乱的,缺乏逻辑;有更多知识点的编辑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没有深入下去;有的甚至就只有一个名词,连定义都只给一个并不怎么正确的定义。例如,“化学键”、“中和热”、“燃烧热”、“烯烃”……还有很多内容若隐若现,真可谓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例如“烯烃”、“范德华力”、“苯的同系物”、“氢键”、“催化裂化”、“裂解”、“裂解气”………有很多知识你甚至不能确定它是否存在于教材中,教师的教学只能凭以往经验,有时相关内容教学结束了,在习题中才偶尔发现还有某知识点没教,“原来这个知识点还真要讲啊?”,“可它存在于教材中吗?”教师在猜测中完成着教学任务。也许专家会说造成如此景象是不钻研教学大纲的结果,对此,我不想做太多解释,因为这种现象并不是不存在,但有许多研究了教学大纲的教师也常常在教学细节上犯迷糊,也许是因为篇幅所限,大纲中有些地方讲得比较粗糙。

2 相当一部分知识点缺乏必要的基础支撑

理科知识文科化的现象严重,只讲结果不讲过程,只讲知识本身,不讲原委来由,似乎在暗示学生只要知其然,不要知其所以然,更不要拓展。知识点是孤立的,彼此间不能相互解释,已学知识不能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工具,不能及时应用于实践活动中。真不明白,这从来没接触过有机化学的高一学生去哪把它弄懂。须不知,“银镜反应”这一知识点是中学化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学好“银镜反应”,有经验的教师要讲很多内容。关于“银镜反应”,首先要讲“银氨溶液”的配制及“银镜反应”原理,再讲注意事项。“银氨溶液”的配制必须是将稀氨水加入硝酸银溶液中,不能颠倒加入试剂的顺序,否则,就会因为氨水过量而产生叠氮化银,而叠氮化银是与汽车安全气囊中的易爆物叠氮化钠属同类物质,遇热或碰撞或磨擦或玻璃棒刮擦均有可能爆炸,由于银离子半径较钠离子小,其爆炸威力更大。总之,配制“银氨溶液”时,氨水不能过量,否则,就会因氨水过量而产生叠氮化银,因此应将稀氨水逐滴加入硝酸银溶液中,直到产生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此时氨水是否恰好用完不过量呢?非也。实验中我们常向此“银氨溶液”中加硝酸银溶液回滴,有时加20滴,仍有“加硝酸银溶液产白色沉淀,振荡试管沉淀又溶解”的现象,所以必须回滴,直到产生的沉淀呈絮状并长时间不溶解但最后又溶解了,这时才能断定氨水不过量。另外“银氨溶液”必须现配现用,否则,放置时间长了会产生雷酸银,雷酸银是雷管中的易爆物,也容易发生爆炸,所以“银氨溶液”要现配现用;实验中剩余的“银氨溶液”应及时用硝酸溶液处理,并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离子反应方程式。配好“银氨溶液”后,再做“银镜反应”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详细说解“银镜反应”原理,在学生掌握了原理的基础上,再通过书写其它含有醛基物质发生“银镜反应”的方程式,以达巩固提升之目的。这样做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掌握“银镜反应”这一知识点。

也许,有人会说,高一属于必修阶段,学文、学理的学生都要学,要求没那么高,只要求学生常识性了解就可以了,没必要讲那么多。那么,试问要求到底有多高?到底要不要讲?要讲,又不讲清楚,到底该怎么讲?这课又该怎么上?课堂上不讲,课后学生来问,又怎么办?给部分学生讲了,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行吗?就凭教材中“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简单的几句话,学生是不可能完成作业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还是得讲。听了许多课,参考了许多教案,没有哪个教师不在课堂上不做拓展的。但到底该怎样拓展,拓展到什么程度,几乎每个教师都不一样,当然效果层次也不一样。由于现行高中化学教材有很多知识点,所涉及知识内容多,教材又没讲清楚,“犹抱琵笆半遮面”,许多知识点的教学只能由教师自己掌握,由于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不同,直接造成学生良莠不齐现象更严重,文化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差距更大。

教材内容点多知识少,大纲内容又难以细化,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各有不同,再加上各地、各人情况差异,现在的教学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大概就是现如今各地经验千差万别,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吧。

化学属理科,理科学习最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切忌卡片断链,没头没脑,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不白,不知可否。所以每当一个新概念出现时一定要做好铺垫,说理一定要充分、透彻,绝不可说一半留一半,让人不得其详,难辨正误。理科学习关键在于理解,教材说理充分、内容详尽,才能让人理解掌握;只有理解了,掌握了概念的所有内涵和外延,学习者心里才会踏实,有成就感;进而激发热情,主动学习。

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学习,鉴于教材篇幅有限,建议增编补充教材、课外读本等。

教育改革,教材要先行。教材在教学中作用巨大,值得研究。

在各科一线教师都反映现行的中学教材不好用的情况下,希望教材编写者不要一意孤行,或及时修正,或推倒重来,编撰出高档适用的教材。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银镜氨水知识点
氨水知识要点与考题例析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有关甲醛、乙醛发生银镜反应的几个实验问题探究
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模拟分析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影响乙醛银镜反应的实验因素的探究
氨水和种子要分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