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分析及对心理健康影响

2016-03-30宋广荣

科技视界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学新生艺术类心理健康

宋广荣

【摘 要】目的:探讨90后艺术类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状况及对心理健康影响。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测量、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某艺术学院670名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①心理适应能力一般及其以下水平学生约占85%,总体适应能力不高。②不同性别、户籍、生源地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无显著差异,不同学历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存在存显著差异。③不同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非常显著差异。④心理适应能力对心理健康各因子具有反向预测作用。结论:艺术类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总体不高,并影响着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心理健康

心理适应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1]。心理适应能力是衡量大学生是心理健康、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年来,因适应不良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日益增多,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国内关于大学新生适应状况研究,现象描述、经验总结较多,实证研究相对薄弱。研究结论上,有的研究发现新生不适应状况较为严重[2][3],有的研究则发现大学新生总体适应状况良好[4]。关于适应与心理健康关系,实证研究较少。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兼具“90后”和“艺术类”双重特殊性,有必要实证研究其心理适应及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数据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调查了某艺术学院670名新生,共回收有效问卷651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92人(29.5%),女生459人(70.5%);本科生372人(57.1%),专接本生191人(29.4%),专科生88人(13.5%);城镇户口学生515人(79.1%),农村户口学生136人(20.9%);北京生源学生481人(73.9%),外地生源学生170人(26.1%)。

1.2 方法

1)相关研究工具:①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测量:共20个题目,具有较高的信效度。②90项症状清单(SCL-90):本量表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包含躯体化、强迫等10个因子。

2)测评方法:由经过培训的两个主试统一程序统一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在线测试(使用瑞格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V3.0)。

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显著性检验和回归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背景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差异比较(表1)

分析不同性别、户籍、生源地、学历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大学新生中,男生比女生、城镇户籍学生比农村户籍学生、北京生源学生比外地生源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平均数要高,但差异检验不显著。专升本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平均数最高,本科生其次,专业生最低,三者之间差异性检验非常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三者之间的显著性差异主要来源于专升本学生与专科学生差异(sig=0.001,p < 0.01)和专升本学生与本科生(sig=0.02, p < 0.05),本科生与专科生之间差异不显著(sig=0.078,p >0.05)。

2.2 不同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表2)

根据得分将适应能力划分为很差、较差、一般、良好、很强五组,比较其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学生在心理健康十个维度上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心理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少或严重程度相对低。

2.3 心理适应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以心理健康水平各维度为因变量,以心理适应能力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艺术类大学新生中心理适应能力一般及其以下水平学生约占85%,可以说他们总体适应能力不高,适应状况不良。党静萍[5]等人使用同一量表对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发现,35.6%的人适应能力一般,21.1%的人适应较差,6%的人适应很差。韩金明[2]等人问卷调查发现,大一新生有约85%对学习和生活不适应,65%有明显的心理不适应。李晓东[3]等人对大一大学生在学习、人际、择业等7个维度的适应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总体适应状况较差。以上研究与本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这说明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亟待提高,亟需加强适应性教育。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差既有个体内部原因,例如依赖性强、自主能力差、自我中心等,也有外部原因,例如社会支持的相对薄弱、家庭经济困难、学校重视程度和教育力度不够等。加强适应性教育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的现实需要,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通力合作,从明确科学定位、增强支持力度(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等)、完善具体措施等方面入手提高[6]。

本研究发现艺术类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少受性别、户籍、生源地等因素影响,与学历相关较大。虽然从平均分上看,男生比女生、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北京生比外地生心理适应能力强些,但差异并不显著。这说明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限制人素质发展的性别、区域、城乡结构等因素作用越来越低。专升本学生适应能力明显高于本专科生,本专科生之间无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与教育实践中的感性经验也一致。因为专升本学生实际已经历过大学适应,加上知识增加和阅历丰富,适应能力自然高于本专科生。本专科生则起点一致,都是第一次独立面对从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过渡。因此我们在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有针对性和侧重点。例如,整体方案制定上优先考虑学历层次不同,重点抓本专科生教育。同时考虑他们需求不同,教育方面也有所侧重,例如专升本可侧重择业适应,本专科生侧重校园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等。适应辅导时适度倾向女生、外地生、农村学生。

本研究发现, 不同心理适应能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适应能力对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均具有反向预测能力,也就是说心理适应能力得分越高,心理健康因子值越低即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这与于少萍[7]等人研究一致,也与教育实践经验一致。心理适应能力强学生能更好地调整自身适应大学环境要求,较少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这也提醒我们大一学生心理健康首先要做到入学适应教育工作。

总之,受内外因素影响,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总体不高,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大学生活学习质量。因此我们要加强入学及大学全程的适应性教育,各方力量、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做好规划并付诸努力,最终实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汪艳丽.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韩金明,钟黎安.关于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3):116-118.

[3]李晓东,黄冉冉.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7(2):43-46.

[4]李晓或,王有智,王文霞.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1):1354-1356.

[5]党静萍,李红燕,师会芳.论大学生适应状况与人格特征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110-112.

[6]郭春明.当前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2.

[7]于少萍,陶文静.“90后”大一新生适应性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107):79-84.

[责任编辑:张涛]

猜你喜欢

大学新生艺术类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