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年《新体育》指引了我

2016-03-30张建义

新体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武术体育教师体育课

张建义

我退休之前一直在内蒙古教育系统工作,在1973年到1980年的8年时间里,长期担任基层体育教师。回首当初带领孩子们上体育课的日子,那些情景记忆犹新。很多记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新体育》对我教学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是人生的一部分。

没经验 看杂志

我是1954年生人,1972年高中毕业,参加了内蒙古五原县组织的“音体美师训班”,经过一年半的培训后,被调到镇上的蒙古族中学担任体育教师。1972年,正赶上复课闹革命,我们这里的中小学终于恢复上课了。由于师范院校很久不招生,导致教师严重缺乏,我们这批高中生毕业被充实到学校里,当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进入蒙中后发现,全校只有我这一个体育教师,还得兼着学校的美术课。

我不是专业的体育师范生,第一愿望其实也不是教体育,但当时学校选择的余地不多,而我体育也不错,就入了这行。蒙古族学校与汉族学校不太一样,很多孩子上了中学后,才知道体育原来是一门课。此外,关于体育方面的书籍少之又少,更不要说和体育教学相关的书本了。我对于体育课的直观了解主要来自自己求学时的耳濡目染,等到自己成为教师,发现当初自己在课堂上听来的根本不够。全国没有统一教材,我做体育老师的这些年都没见过体育教材,幸好还有《新体育》帮助我充实教学内容。在我的引导下,那些不知体育课为何物的学生才算入了门。

那个年代,《新体育》杂志上对于体育教学指导的内容篇幅很大,涉及的类型也五花八门,有篮球、排球、体操、武术的教学指导,还包括各种技战术运用,甚至是裁判和周边活动的具体操作方法。对于基层体育教师来说,《新体育》杂志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新体育》是我们了解体育政策和体育新闻的唯一窗口。特别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文字简练,还配有图片说明,我都是自己先学,然后教给学生们。有一次,我照着《新体育》上的图解教给朋友一套太极拳,他直到现在还练着。杂志上教学内容的最大亮点就是编者给动作要领编的口诀,朗朗上口,简单易记,时至今日,有些口诀依然能脱口而出。比如,“简化太极体委颁,起势为首莫轻看。野马分鬃有三势,白鹤亮翅紧相连”。教前滚翻时也有一套要领,叫做“蹬低团抱”,即蹬腿、低头、团身、抱腿,记住这个口诀,把自己包成圆形,给一点力就过去了,这都是我从书上看来的。

身体 载知识之车

做了8年体育教师,也读了8年《新体育》。我逐渐发现,杂志上登载的教学内容与当时国家的形势和师资条件相关。我记得70年代后期武术兴起,体育院校恢复武术招生。有一段时间,《新体育》上登载最多的就是武术套路。简化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初级拳、初级棍、初级刀等等,经常在《新体育》上连载,我们照着书学了很多。现在想想,大概也是因为场地和器材的缺乏吧,那时全国的中小学可能也没什么像样的运动器材,而中国传统武术项目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拿木头修把刀就可以练刀,只要有片空地,就能组织学生们学拳。后来,我还培养了一批武术骨干,他们可以代我教学生武术,学生们兴趣很高。在缺少体育器材和设施的日子里,我们开动脑筋,自己创造条件。我带领学生们整理出一块将近200平方米的空地做操场,自制了沙坑,用粗木头与钢筋自制单杠,用竹竿自制标枪,直到恢复高考以后,这种状况才得到改善。

那时候的学校里,语文和数学都有缺课的情况,体育课却没有,孩子们特别爱玩。蒙中有三百多学生,一大半喜欢体育运动。我觉得,一个人一生所修的学科中,只有体育贯穿了求学生涯。从幼儿园到大学,语文、数学到一定年限就不上了,只有体育是必修课。孩子们虽然饿肚子,却都愿意锻炼。

有一次,我在《新体育》上读到毛主席的一篇文章,叫做《体育之研究》。毛主席曾在1917年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将这篇文章在《新青年》上首次发表。我读罢很喜欢,“体育第一,身体是载知识之车”这些概念对我启发很大。有时候和领导争取改善体育教学的器材和经费,我就把这篇文章拿出来给人家看,经常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1980年,我离开了基层教师的岗位,被调到教育局负责体育教育事务。那时候我正年轻,接受新事物比较快,从《新体育》上知道了解决运动员心理、生理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正规的体育规则与裁判执法方式。看了这些专业文章,在平时的工作中就想纠正那些不科学的行为,这让我想起了一件趣事。

调到教育局后,我负责组织全县运动会。比赛期间,每天都不能按时完赛,特别是田径比赛,经常拖到中午12点还完不了,因为发令时总有人犯规。据我观察,是我们负责发令的老师操作有问题,他喊“各就位,预备”时,“备”字发音很重,学生容易紧张,还没等发令枪响,就吓得跑出去了。其实“备”应该发第二声,《新体育》里都有介绍。但发令员老师德高望重,我出生时他就已经工作了,谁也说服不了他。后来,我带着大家去北京观摩国际田径邀请赛,学习正规场合下如何带队、如何喊口令、如何掐表,才使这位老师从根本上转变过来。

从事教育工作42年,体育已经融入了我的思维和生活。虽然已经62岁,但我感觉活力依旧。我常跟人说,从小到大没住过院、没开过刀,这大概是体育教育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如今的《新体育》和30年前相比,已经大变样了,印刷更加精美,内容更加丰富,但我希望这本杂志还能面对社会和群众刊登一些体育教学的内容。这本杂志陪伴我走过了做基层体育教师的时光,如今,每当看到“新体育”这三个字时,仍然有亲切之感。

(作者系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原副校长,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武术体育教师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体育课上的“意外”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讨厌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