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2016-03-30马雪
马雪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皖江音乐文化资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开发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K2016A0553)
摘要:音乐教育不纯粹是音乐方面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记忆力和敏捷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发展情感和提高语言技巧、提高人类智力、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们奋进的有效教育工具。在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的今天,我们看到,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贫困山区音乐教育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与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山区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加强对山区音乐教育的对策,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
关键词:山区;音乐教育;策略
音乐教育是否能适应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将取决于音乐教育的生命力和它的存在价值。近些年,中央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西部,重视边远山区各个方面的建设,尤其是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可惜的是由于多年来国家片面的升学率和山区经济相对落后等因素制约,导致了不少学校尤其是山区中小学对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教育等学科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使得山区的音乐教育任然还存在着许多差强人意的地方。
一、山区音乐教育及存的现状
(一)经济差异使得学校对音乐重视不够
重视学生的升学率,而忽视了音、体、美等艺术学科的教育。部分山区学校表面上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但事实上仍然把一味追求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及学生的唯一目标,把考试的排名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定标准,因此部分学校安排的一两节的音乐课就会被其他所谓的主学科所占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校的老师、家长对音乐教学和孩子的健康成长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以至于音乐教师也随之成为了不受重视的对象。由于各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教学经费的投入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了中学和小学、中心学校和农村学校在音乐等艺术课程的投入上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均衡。
(二)音乐教学设施不足
城市地区中小学与山村偏远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由于边远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地方政府在音乐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很低。就连教师工资的发放都比较困难,更不用说改善音乐教学的设施和引进优秀的音乐教师了。有的地区对音乐教学很不重视,也许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才会让很多音乐教学设备如同摆设;有的学校没有设立单独的音乐教室,没有学习音乐的必要教学设备比如乐器、多媒体等,教学条件更是得不到保障;这些对于音乐教学的开展都是很不利的。
(三)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在各校担任专职音乐教师的最好的只是中等师范音乐班的毕业生。他们的中小学阶段也是处在音乐教育被冷落的时候,入学时的基础比较差,通过两年的学习,掌握的有关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是有限的。要按音乐新课标所示的方向、范围来完成课堂教学,还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然而即便是这样的音乐教师也为数不多。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教学,认为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很多农村人由于对音乐的认识不够,也根本不让自己的子女向音乐的方向发展。种种因素,使得农村的师资严重紧缺,更不用说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了。
二、山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
师资是教育的根本,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直接影响到该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要想提高山区中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必须要以有良好素质的音乐教师为前提,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加强和稳定山区学校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山区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提高山区音乐教育的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学校应加大对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利用假期时间为教师们开设培训班,系统地学习,提高现有的专业水平。尤其是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吸引新师资很重要,即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学环境,利用好有“一技之长”的兼职老师。
(二)改善音乐教学的硬件设备
在山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往往是教学设备,这些都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条件。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山区基础音乐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困难的现状,也让山区音乐教育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学校也应该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开展更多活动并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尤其要加大对音乐方面的辅佐资料的投入,好让老师了解更多且最新音乐方面的消息,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思维。
(三)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重视音乐教育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内容是有限的,必须考虑到有差异的学生的整体发展,音乐教育所重视的是音乐的学习过程。因此,音乐课是引导每个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生,它不仅能增强学生对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而且可以促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加强音乐技能方面的训练。所以学校音乐教育中,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学校要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帮助扩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因地制宜,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关于文化传承、弘扬民族音乐的要求,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而且应当被后人所继承和弘扬。虽然一些贫困山区经济比较落后,但是由于有很多的少数民族聚集在此,它也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和民族传统文化。贫困山区的音乐教育改革应当因地制宜,既要紧密联系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又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适当增加一些本地的民族文化及与本地民族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了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意识,更能体现了音乐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同时也让传统民族音乐得到传承,更重要的提高了人们的音乐素养。
三、结语
音乐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健全身心。山区音乐教育更应该增强时代信息和现代发展意识,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在亟需培养21世纪创造性人才的今天,在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我们要把音乐教育面向社会,采取开放,多层次、多样化的方式。以大力开展音乐普及教育为宗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使山区音乐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中走上一个新台阶,迎接新挑战!
【参考文献】
[1]杨燕.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改善对策[J].大众文艺,2011年(12).
[2]孙为民.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标,2006(28).